心態(tài),實乃人生的“運勢密碼”。
倘若一個人鮮少出現(xiàn)“災難化思維”,那么他大概率不會患上焦慮癥、強迫癥。
這種思維的“演繹模式”通常是:一個小小的負面苗頭,會被無限渲染,最終演變成一場無法挽回的災難。例如:
在求職場景中:面試時一個問題沒答好 → 覺得自己表現(xiàn)糟糕透頂 → 認定面試必然失敗 → 得出自己根本沒能力找到工作的結論;
在健康方面:偶爾心臟刺痛一下 → 立刻擔憂自己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癥;
在人際關系里:朋友沒及時回復消息 → 懷疑他是不是生自己氣了 → 進而覺得他肯定不想理自己了。
什么是災難性思維?
通俗來講,災難性思維就是習慣性地把事情往最糟糕、最具災難性的方向去設想,是對未來進行毫無根據(jù)的消極預判。
它宛如一位常駐在你內心深處的“悲觀預言家”,總能在毫無充足證據(jù)的情況下,精準勾勒出最令人絕望的未來圖景。
這種思維鏈條往往跳躍且缺乏邏輯與現(xiàn)實支撐,但深陷其中的人卻對此深信不疑。
就像“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在垓下之戰(zhàn)兵敗后,來到烏江渡口,本有東山再起的良機。
然而,他卻發(fā)出“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以及“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的悲嘆,最終選擇自刎。
從心理學角度剖析,項羽此時極有可能陷入了極端的災難性思維。他把一時的失敗絕對化、災難化,認定結局已無法改變。
更重要的是,他無法面對失敗可能帶來的“羞恥”以及“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災難性后果。這種對未來的悲觀預測和對自我價值的徹底否定,讓他喪失了最后一搏的勇氣。
我們常說,心態(tài)決定命運。
很多時候,真正束縛我們的,并非現(xiàn)實的重重阻礙,而是我們內心不斷循環(huán)播放的“最壞劇本”。
陷入“災難性思維”會帶來哪些影響?
雖說做最壞的打算,能讓我們更好地應對風險。
適度的風險意識固然必要,但災難性思維卻遠遠超出了合理范疇,它給我們帶來的是沉重的精神壓力和生活的困擾。
情緒的“深淵”
長期陷入災難性思維的人,內心常常被焦慮、恐懼、擔憂和無助感填滿。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引發(fā)他們劇烈的情緒波動,心情就像坐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
行動的“枷鎖”
由于總是預想最壞的結果,我們害怕失敗,變得猶豫不決、裹足不前。想嘗試新的工作,又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想開啟一段新的關系,又害怕再次受到傷害。
關系的“隱形破壞者”
災難性思維常常表現(xiàn)為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行,進行無端猜忌,從而破壞信任。這種負面預期會讓人在關系中變得敏感多疑,不自覺地制造隔閡,最終把關系推向自己所“預言”的悲劇結局。
就像電影《心靈捕手》中的威爾,他是一位在數(shù)學領域天賦異稟的清潔工。童年被虐待的經(jīng)歷在他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使他形成了極強的防御機制。
他極度害怕再次被傷害、被拋棄,這對他而言是災難性的預期。
因此,當有人試圖走進他的內心,無論是心理醫(yī)生肖恩的耐心引導,還是女友斯凱蘭的真摯情感,他都會習慣性地先發(fā)制人,用挑釁、疏遠甚至主動破壞的方式推開對方。
正如肖恩教授所說:“他要在別人舍棄他之前先舍棄別人。”
心態(tài)的力量
很多人常常抱怨:“我的命怎么這么苦?”“為什么倒霉的總是我?”
但有沒有想過,真正困住我們的,或許并非那些看似難以跨越的困難,也不是那些突如其來的遭遇,而是我們看待這一切的心態(tài)。
談到心態(tài)的力量,不禁讓人想起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獄,身處高墻之內,面對的是無盡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惡。
這樣的環(huán)境,對任何人來說都堪稱“災難”。
許多獄友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逐漸變得麻木、絕望,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比如老布魯克斯,他習慣了監(jiān)獄的體制化,出獄后反而無法適應自由的生活,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何嘗不是一種被環(huán)境徹底改變了心態(tài),從而走向悲劇的例子?然而,安迪即便身處絕境,他內心的希望之火從未熄滅。
他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在監(jiān)獄里為自己爭取尊嚴,幫助獄友,更重要的是,他從未放棄對自由的向往和規(guī)劃。
安迪的遭遇不可謂不“災難”,但他用強大的內心,將一手爛牌打出了精彩。
所以,當你覺得生活一團亂麻,前途一片黯淡時,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是環(huán)境真的如此糟糕,還是我的“災難性思維”在作祟?
如何擺脫“災難性思維”?
“災難性思維”伴隨著對未來的過度擔憂和對過去的反復回味。而實際上,我們唯一能掌控的,只有“當下”。
想要擺脫這種思維,就必須改變我們內心的“敘事模式”。
覺察
當發(fā)現(xiàn)自己又開始陷入“完了完了”“肯定會很糟糕”的念頭時,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嘿,我的災難性思維又開始活躍了?!碑斶@些負面的、災難性的念頭涌上心頭時,不要立刻認同它們,而是嘗試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去觀察它們。
意識到它們的存在,而不是被它們牽著鼻子走,就是改變的第一步。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認知解離”,即把想法和事實區(qū)分開來。
打假
那些災難性的念頭真的可信嗎?比如考試失利就等于人生失敗?項目出錯就意味著職業(yè)生涯終結?不妨用3個問題來拆穿它們:
“這個想法有證據(jù)支持嗎?”(比如:過去類似情況真的發(fā)展到了最壞的地步嗎?)
“最壞結果發(fā)生的概率有多大?”
“就算發(fā)生了,我真的無法應對嗎?”
學會從現(xiàn)實中尋找證據(jù)來反駁這些非理性想法,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所謂的“災難”其實并沒有那么可怕。
重構
把“我永遠做不到”換成“這次沒做好,下次可以調整”;把“所有人都會嘲笑我”換成“大多數(shù)人可能根本沒注意到”。像對待朋友一樣溫柔地對自己說:“犯錯是正常的,重要的是繼續(xù)前進?!?/p>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無法控制會經(jīng)歷什么樣的事情,但我們永遠擁有選擇自己心態(tài)的權利。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054 測試
立即測試
571 測試
立即測試
711 測試
立即測試
1481 測試
立即測試
355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