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親和動機與社會比較和社會交換有關。
與社會比較有關:人們通過社會比較獲得有關自己和周圍世界的知識。人們之所以與他人親近,是為了拿自己的感覺與其他同情境下的人比較。
比如,你想要知道自己在辦公室的穿著是否得體,你只需要觀察一下你的同事們平時的穿衣打扮,就能夠對穿著這件事有大概的了解。
與社會交換有關:強調(diào)人們通過社會交換來得到心理與物質(zhì)酬賞。人們會盡力尋求并維持報酬大于付出的人際關系。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進行社會交往的目的就是與他人進行有價值的交換(這個交換包括很多東西,比如觀點、信息等等)。
比如,當一個前輩經(jīng)常給你帶來有價值的行業(yè)信息的話,你可能比較看重這段關系,因為他經(jīng)常帶給你報酬。相反,如果團隊中的一個成員經(jīng)常需要你替他工作、督促他完成任務,那么這段關系的成本是大于收入的,久而久之就會疏遠或者破裂。
下面是常見的幾種報酬:
l 依戀(attachment):指最親密的人際關系所提供給個體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l 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通過親和與他人交往,與他人擁有相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產(chǎn)生團體歸屬感。
l 價值保證(reassurance of worth):得到別人支持時產(chǎn)生的自己有能力有價值的感覺。
l 可靠的同盟感(a sense of reliable alliance):通過良好關系的建立,意識到自己需幫助時,他人會伸出援助之手。
l 得到指導(the obtaining of guidance):與他人交往可從他人那里獲得有價值的指導。
l 受教育的機會(the opportunity of nurturance) :能夠使我們有機會接受來自他人的教育。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213 測試
立即測試
697 測試
立即測試
475 測試
立即測試
254 測試
立即測試
335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