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文化中,有一種普遍的誤解,即認為在爭吵之后,給對方一些時間和空間去冷靜下來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事實上,這種方法并不總是有效的,甚至可能進一步加劇矛盾。
一位資深心理咨詢師指出,所有未處理的情緒和情感都會在后臺默默消耗我們的能量。這并不是說我們不應該有爭吵,而是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正確地處理它們,以便在爭吵之后能夠恢復和諧的關系。
在爭吵時,我們通常會因為對方的行為而感到受傷或憤怒。然而,這些情緒通常是由我們對對方行為的解讀和期望產生的。
因此,在爭吵時,我們應該更加關注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僅僅針對對方的行為。
原則一:表達情緒,而不要情緒化表達
在爭吵時,我們應該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而不是通過攻擊對方或指責對方來發(fā)泄情緒。
這意味著我們應該使用第一人稱陳述,例如“我感到受傷/憤怒/沮喪”,而不是使用第二人稱陳述,例如“你讓我感到受傷/憤怒/淚。
通過使用第一人稱陳述,我們可以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且可以避免將矛盾升級為情緒化的爭吵。同時,我們也可以讓對方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求,從而促進雙方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原則二:避免翻舊賬
在爭吵中,翻舊賬是非常常見的問題,它不僅會讓人感到疲憊,而且還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因此,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翻舊賬,而是專注于解決當前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集中精力解決當前的問題,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可以避免將矛盾升級為更大的危機。
原則三:保持尊重和理性
在爭吵中,我們往往會情緒失控,但是,如果我們想要解決問題,就必須保持冷靜和理性。
我們不應該使用攻擊性語言或人身攻擊,而是應該尊重對方的意見和感受,并嘗試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果我們能夠保持冷靜和理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對方的立場和觀點,從而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在爭吵中,首先需要整理清楚自己的需求。當感到憤怒時,應該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并嘗試使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來取代“我生氣是因為你......”
例如,“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更多的陪伴”而不是“我生氣是因為你總打游戲不理我”。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需求上可以減少怒氣并恢復理智,而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則會越來越生氣。
當對方挑起爭吵卻拐彎抹角地不說明原因時,可以通過傾聽和詢問來幫助對方理清真實需求。習慣拐彎抹角的人很難直接說清自己的需求,酬要足夠的耐心來引導和詢問。
在表達感受和需要時,可以使用非暴力溝通的4步法: 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首先觀察對方具體做了什么或沒做什么讓自己生氣,然后表達自己的具體感受,接著指出自己的需要,并請求對方具體怎么做來滿足這些需要。
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做錯了事情,應該真誠地向對方道歉。道歉的公式包括對不起、具體做錯的事情、承諾改變或請求彌補。承諾改變和請求彌補需要關注對方的需求。
如果對方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可以尋求妥協(xié)或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如果問題不是原則性的或可忍受的,可以選擇離開。
正確的吵架應該以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為導向。發(fā)現(xiàn)問題可以增加雙方的了解,解決問題可以避免再次發(fā)生沖突。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215 測試
立即測試
517 測試
免費測試
1891 測試
立即測試
345 測試
立即測試
355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