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博上看見一個話題,討論的是性格內向的原因,其中一個一分半的視頻熱度非常高。
簡單總結就是,有很多人并非天生內向,相反在他們小時候其實是非常外向的,活波好動而且喜歡表達。但是,隨著成長過程中得到的正向反饋越來越少,他們逐漸喪失了分享的興趣,甚至逐漸對社交也沒有了動力,從一個外向的人變成了極度內向者。
視頻引發(fā)了許多網(wǎng)友的共鳴,他們紛紛留言討論。
--就是我
--小時候沒見過比我活潑的人,長大后沒見過比我沉悶的人
--因為之前我跟身邊的人分享喜歡的事兒,會得到正向的反饋。但現(xiàn)在我只能得到尷尬的反饋,所以就不再想分享了,準確的說是不再想和他們分享了
--我晚上在房間 我媽會說“我忙一天了回來連你人都看不見 都不出來說說話” 我從房間出來了 我媽又開始挑我的刺 說些會惹怒我的話,我真不理解
--我也是小時候很活潑,然后話太多了經常說錯話被罵,后面就慢慢不想說了
--我媽媽天天說我孤僻
--這些人中第一個,是我媽
--終于找到個一樣的了,真的是家人再后來才是同學老師
不知道這些討論,有沒有觸動到你的神經?
不同于其他大部分心理特質,性格具有比較明確的社會評價意義,所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向”這兩個字讓很多人感到苦惱。隨著大眾越來越關注個人成長,以及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化,近些年關于內向者的“污名”有逐漸去除之勢,鼓勵內向者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的書籍影像也是越來越多,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當然,對于內向者本身而言,因為內向所帶來的困擾和偏見,也許還需要很長時間去自我消化和處理。
從大家對微博上這個熱門話題的討論來看,可以很好地印證兩件事情。
第一是性格形成和成長環(huán)境有著密切聯(lián)系,尤其是最開始的家庭教育。很多人之所以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變得內向、封閉甚至膽小、懦弱,其實和他受到家庭成員的反饋有很大關系。
第二是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正是由于它有明顯的社會道德評價意義,所以每個人都可以不斷努力調整性格,讓自己更加適應這個社會。
性格形成的第一個環(huán)境
說到家庭教育,就離不開父母、離不開原生家庭。
心理學上對性格的定義是一種表現(xiàn)在對現(xiàn)實的穩(wěn)定態(tài)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在面對某些事物的時候通常會怎么看,以及怎么做。
比如外向的人看見陌生人的穩(wěn)定態(tài)度也許是新鮮的、歡樂的,行為上是熱情的、愛說話的;而內向的人在同樣的情景下態(tài)度可能是不喜歡的、抗拒的,行為上是回避的、寡言的。
每個個體最初都只是一張白紙,他所受到的教育會清清楚楚地在白紙上留下印記。所以從一個人的性格,大致能夠勾勒出他的家庭情況。
人的早年經歷都是在父母或養(yǎng)育者的影響下進行的,這些負責養(yǎng)育孩子的人,也許沒有告訴過孩子你應該如何接人待物,但父母本身的行為模式會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行為,他們對孩子行為的反饋也在影響著他們性格的初步形成。
比如孩子本來很愛說話,但撫養(yǎng)者卻在孩子每次想要表達自己的時候給予無視、打壓,那么孩子的內心就會覺得自己是錯的,自己不能總是說話,那樣會招人煩。
再比如孩子本來喜歡模仿小動物、模仿大人,但每次大人都是不但不鼓勵,反而對孩子冷嘲熱諷,那孩子就會覺得這樣是不好的,這種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來理解這種內向性格的形成,就是孩子在潛意識層面被“閹割”的結果。孩子最初的表現(xiàn)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同,他只能將原本想要釋放的欲望壓抑起來,用更符合大人所期待的行為來獲得他們的認同。長此以往,那些被壓抑的想法無從釋放,等他們長大成人以后,早已經不懂的如何釋放了。
性格改變的另一個契機
到了青春期,其實是迎來了一個轉變的契機,很多人的性格就是在青春期最終形成的。
人在步入青春期以后,生理和心理都會迅速發(fā)展,但生理的發(fā)展速度要比心理發(fā)展速度快很多。
這個時期的個體身上會存在很多矛盾,他們渴望獨立,卻又必須在大人的幫助下完成學業(yè)、維持基本生活;他們生理上更加接近成人,但心理上卻還是不成熟;他們希望和周圍人多交流,但同時還希望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
因此,這些矛盾會他們會變得敏感,對外界的批評、評價都非常在意。如果一個本來性格是內向的人,在自我意識有了飛躍之后,開始愿意和家里人增加交流頻率,并且得到了家庭成員的支持的話,那么他的性格是可以有所變化的。
但如果這個時期他們還是不能得到一些鼓勵和正向反饋的話,便很難形成大眾觀念里那種受歡迎的外向性格。而如果一個本來活潑開朗的孩子,在青春期屢受打擊的話,也是有可能變成另外一種截然不同性格的。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在談及自己性格上內向的時候,都免不了回過頭去找家庭問題的原因。
當然,身處青春期的個體其實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生活場所,就是學校,這也是為什么有很多人對某些老師印象深刻的原因。而不論家庭還是學校,這都是影響性格形成的重要環(huán)境。
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內向性格既已形成,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如果你的內向性格沒有給你帶來過困擾,你其實可以什么都不做。即便外向者在社交中更加自如、他們是更容易被他人記住的那個,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是對外向的絕對肯定。同理,對內向也不該是全盤否定的。
其次,如果你因為性格產生了不好的情緒或是自卑心理,那么可以在不引起自己太大不適的情況下做一些調整。
1.認識自我價值,避免橫向比較。多去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多想自己做過成功的事情,逐漸提升自己對自己能力的認可度,不要去選擇一些不恰當?shù)膮⒄諏ο蠛妥约哼M行比較。
2.模仿學習。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社交能力不足,那么可以去觀察身邊人都是怎么做的,同時也可以主動嘗試幾次主動和他人交往,也許你會意外的發(fā)現(xiàn),你也可以“遇到社恐變社牛,遇見社牛變社恐”。
3.豐富和強化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去找那些能夠聽你傾訴、助你成長的朋友、家人以及其他你信任的人,他們也會幫助你,給你鼓勵和支持。
每個人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無論是其外在還是內在的特質,都為世界帶來了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588 測試
免費測試
345 測試
立即測試
611 測試
立即測試
148 測試
免費測試
658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