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名重度選擇困難癥患者而言, 每天都要面臨許多“艱難”選擇。
在琳瑯滿目的貨架前轉(zhuǎn)了無數(shù)圈但最終還是空手而歸;每天早上在衣柜面前站的時間越來越長;中午吃飯在“吃什么”的問題上越來越糾結(jié)……
著名心理學家 Sheena Iyengar 說道:一個成人平均每天至少要做70個選擇。而對于糾結(jié)的人而言,每做一次選擇,就會有大量的腦細胞和多巴胺陣亡。
這些“糾結(jié)星球”的人們每次面對選擇會感到特別困難,猶豫不決,他們在選擇面前寧愿逃避。
關于選擇困難,網(wǎng)上流傳著一個梗,哪有什么選擇困難,還不是因為你又貪又窮?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哪些深受選擇困擾的人,做選擇的機制是什么?
為什么會選擇困難
1、 無法融合內(nèi)心的矛盾訴求
矛盾感指的是人往往有多種訴求,但是這些欲求又是相互對立、無法同時滿足的。通俗一點講,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此朴泻脦讉€選項,然而每個選項都不是最優(yōu)解。不管選哪個,都不能滿足全部需要,總是差那么點意思。這種沖突、矛盾感往往來源于兩個方面:
一是“客觀矛盾”,比如當你很喜歡一雙鞋子,但是卻又覺得很貴,鞋子很貴這樣的一種客觀的外在條件,讓你的選擇變得猶豫不定。
二是“主觀矛盾”,即自身內(nèi)在產(chǎn)生的對事物兩面性的權衡。你會不斷地權衡所有的選項,并陷入到無盡的糾結(jié)之中。你的腦海中就會出現(xiàn)兩個持不同觀點的小人打架。
2、窮盡所有選擇之后的疲憊
吃飯的時候想要挑一部電視劇看,飯都吃完了還沒決定追哪部劇
淘寶上一個小卡包也要翻遍所有的類型,然后再慢慢分析每一個的好壞
租房子的時候總覺得還會有更好的,結(jié)果挑了一圈,挑煩了,隨便選了一個,結(jié)果還是不滿意
如果以上是你做選擇時的常態(tài),那么你的選擇困難癥可能來自于“害怕有更好選擇綜合征”(Fear of Better Options),個人會因為害怕錯過最佳的選擇,凡事都想窮盡所有可能的方案再做決定,卻同時給自己帶來了心理負累。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 Iyengar 和 Lepper 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最大化”(Maximization),他們發(fā)現(xiàn),當選擇更少的時候,人們做出決定后更容易對結(jié)果感到滿足,而沒完沒了想要找到最優(yōu)解則會導致優(yōu)柔寡斷、沮喪、壓力、后悔以及不開心。
現(xiàn)有的選擇不能夠讓人滿意,于是我們便去尋找更優(yōu)的選擇,但更多的選擇并沒有緩解我們做選擇時的焦慮,反而陷入了 “沒有終點的無限輪回”。
鋪天蓋地的廣告也同時加劇了這種輪回。有數(shù)據(jù)說,美國人平均每天要看3000條廣告。也就是說除了睡覺的時間,每小時要看200條廣告,每分鐘要看3條以上!在這樣海量信息的包圍中,可想而知,盡快作出選擇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3、人性對“失去”的討厭
盡管許多人都會在選擇之后告訴自己自己的選擇就是最好的,但總免不了一點悵然若失的心虛。甚至當選擇越多的時候,我們越容易對自己所做出的選項感到后悔。
選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背后始終承載著對其他未被選擇的選項的遺憾。在感情之中,“白月光”和“朱砂痣”就是一個最常見的例證。
任何選擇都是取舍,選擇這個必然要舍棄另外一個。而當選擇越多時,不論最終選擇了什么,你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放棄了一些東西,內(nèi)心感到不舍甚至是痛苦,而這樣的消極情緒也讓我們所選的那個“最佳選項”的魅力值下降。
再比如,有些人糾結(jié)要不要換工作。換工作意味著放棄之前的公司中的既有人脈和資源,要承受沉沒成本,而新的工作是否有更大的上升空間也未可知。
收獲能否抵消失去?能不能適應新的工作環(huán)境?這些都是令人頭疼的問題,在未知中選擇未知,還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做出選擇會那么痛苦了。
如何擺脫選擇困難癥?
《愛情公寓》中的曾小賢有句經(jīng)典語錄:
“當面對兩個選擇時,拋硬幣,總能奏效。并不是因為它總能給出對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拋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突然就知道,你希望的結(jié)果是什么了?!?/p>
但是,這樣的方法真的有用嗎?我們之所以糾結(jié)本質(zhì)上不還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想要的是哪個嗎?
有網(wǎng)友經(jīng)常笑稱到“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聽起來“不明覺厲”,但是選擇困難真的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了嗎?在《選擇的悖論》一書中,施瓦茨教授給出了明智選擇的幾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擺脫選擇困難癥。
1、瑣事上形成習慣,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選擇上。
在現(xiàn)代“選擇過載”的環(huán)境下,很少有人能擺脫眾多選擇的誘惑,畢竟在眾多的選項中選擇能夠讓我們感到自由,自主,幸福感也油然而生,這也是很多人認為有錢人更幸福的原因,他們能夠在更豐富的物質(zhì)世界中不受財務狀況的制約,更自由地做出選擇。
沒有選擇會造成人們的無力感,而選擇過多也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所以我們在選擇的時候要學會抓大放小,放棄一些選擇,用行為慣性去替代選擇,只關注那些對生活而言最重要的選擇。
在瑣事的決策中,習慣的培養(yǎng)可以減少選擇的范圍,對抗多余選擇的干擾。
比如知名up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 在視頻中就曾經(jīng)說過自己一年之中點了217次麥當勞,有6條一模一樣的褲子。習慣的養(yǎng)成能夠幫助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減少不確定性,從而減少我們在各種選擇中消耗能量,避免在瑣事上付出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成本。
例如,許多科技大佬的在服飾的選擇上就奉行著一種“極簡主義”的時尚哲學。Facebook的創(chuàng)辦人馬克艾略特扎克伯格的標配就是黑色休閑外套/灰色T恤+配著牛仔褲。萬年不變的黑色線衫、藍色牛仔褲、新百倫運動鞋也成為喬布斯的經(jīng)典搭配。
2、做不可逆的選擇,并告訴自己不后悔
很多優(yōu)柔寡斷的人在決策后,往往會陷入到懊悔的情緒中。:如果當初我買的是另一個樓盤,現(xiàn)在會獲得更多的升值、如果當年高考時我再多考5分,就會被更好的大學錄取……就像武林外傳里的佟湘玉,永遠在糾結(jié)、后悔自己為什么要“嫁過來”。
而當一個選擇不可逆的時候,我們會調(diào)整自己的心理預期,提升自我的適應能力和滿足感,以維護自己決策的正確性。例如,人生的重大選擇就是婚姻,而婚姻的反悔成本很高,所以促使人們在婚姻中遇到困難時,努力調(diào)整、經(jīng)營,找到當前選項的價值、意義。
當一個選擇很難反悔時,那么人們會更多的調(diào)整自己內(nèi)心的秩序,努力接受現(xiàn)狀,也就避免了搖擺不定、患得患失的消極負面情緒的產(chǎn)生。換句話說,就是盡量適應我們的選擇,而不是將自己置于更多的選擇之中。
這其實是構(gòu)建了一個虛構(gòu)的場景,使得后悔更加痛苦,嚴重者甚至陷入其間不能自拔。為了減少后悔,我們可以采用這樣的辦法。采用“足夠好”的標準,不要執(zhí)著于找到最好的選擇。多想想所作決定的優(yōu)點,不要糾結(jié)于不好的方面。
3、列出決策清單,分析每個選擇的利弊
有時候我們沒法準確做出判斷,是因為我們對選項的利弊并不清楚。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以嘗試對問題進行分解,把影響你決策的因素拆分出來,然后,再根據(jù)這些因素去獲取相應的信息,進而做出判斷。
例如,當你在offer之間糾結(jié),那么你可以考慮一下決定你選擇一份工作的因素有哪些?薪酬收入、福利待遇(吃住五險一金)、個人成長、公司環(huán)境、人際和諧、離家近、人身安全、獨立自主……
這些因素就是下表中的思考維度,繼而判斷該因素的重要程度、滿意度,最后計算一下每一項的加權分:滿意度*重要程度,最后將思考維度的加權分相加,就可以看出你更傾向于哪個答案。
結(jié)語
做出選擇的確很難,但是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把握選擇的主動權,避免陷入無可選擇的無力感中。
研究表明,選擇其實是能夠給人帶來幸福感的。只是過多、過于糾結(jié)的選擇讓這些選項都變成了“甜蜜的負擔”,一味的求優(yōu)求全只會讓選擇變得更加困難,適當舍棄,少即是多才能讓選擇之幸變成確幸。
當我們開始丟棄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剩下的10%會讓我們收獲更多。
就像亦舒在《花解語》中所說:“無論什么都有代價,一個人,只在彼時彼地做對他最好的選擇,或?qū)蝈e,毋需對任何人剖白解釋。”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571 測試
立即測試
55 測試
立即測試
1054 測試
立即測試
1198 測試
立即測試
661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