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困難夸大或者制造困難,以避免失敗給自己帶來的負面影響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 “自我設限” 。
今天就來跟大家討論一下,人為什么會自我設限?又該如何解決呢?
NO.1
自我設限,是一種自我保護
自我價值理論提出,我們做某件事情的動機,來自于兩個方面:追求成功或是避免失敗。
比如努力學習,是為了考出好成績,這時候行為(學習)的動機就是為了追求成功;
而放棄參加考研,是為了避免沒考上,這時候行為(不去考試)的動機就是為了避免失敗。
哪個動機占主導地位,我們就會做出對應的那個行為。
在考研這件事情上,之所以想放棄,就是因為避免失敗的動機大于追求成功。所以即使很想成功考上研,可相比成功來說,更難面對的是沒考上的結(jié)果。
那么,為什么我們有時會如此的恐懼失敗,甚至超過了成功的渴望呢? 其實,這可能是出于一種為了自我保護的本能。
研究表明,自我設限者往往會選擇或制造一個障礙,使他們能夠?qū)⑹〉脑驈哪芰D(zhuǎn)移到自我障礙上。[2]
當我們用 “時間不夠”、“狀態(tài)不好” 的理由,想要放棄考研時,或許是我們在無意識地告訴自己,考不上是時間和狀態(tài)的原因,而不是我能力不行。
而后者,則會損害一個人的自我價值。
因此,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選擇了避免失敗,這樣就不會得出 “我能力不行” 的推論,從而保護了自己的自我價值。
什么情況下容易發(fā)生自我設限呢?
研究表明,越是在重要的關頭(比如考研),或是自己的表現(xiàn)需要面對外界評價(比如面試)時,自我設限更容易發(fā)生。[3]
常見的自我設限有拖延、酗酒、熬夜、冷暴力、暴飲暴食等。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種行為短期內(nèi)的確是有好處的,它可以緩解焦慮、減緩失敗造成的價值感受損。
但長期來看,無法全力以赴追求所帶來的挫敗感,也許會讓我們更感覺不到自身的價值感。
因此,就像這位讀者已經(jīng)意識到的那樣,長期的自我設限是需要加以干預的。
NO.2
自我設限者的兩個誤區(qū)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自我設限者最容易出現(xiàn)的兩個誤區(qū),正是這兩個誤區(qū)讓我們選擇了自我設限。
1. 錯誤的成就目標
自我設限者的第一個誤區(qū)是:他們在面對問題時采用的成就目標多為成績目標。
成就目標是指個體在成就情境中渴望實現(xiàn)的目的。大多數(shù)研究者把成就目標分為兩大類:掌握目標和成績目標。
掌握目標是指個體做某件事以發(fā)展能力為目的;比如讀書是為了增長學習能力。
成就目標是指個體做某件事的目的是取得好成績;比如讀書是為了得高分。
采取成就目標的人,失敗后更容易內(nèi)部歸因,認為失敗就是自己的問題。也因此,為了避免降低自我價值,他們更容易自我設限。
研究也發(fā)現(xiàn),低自我設限者注重學習能力與過程,高自我設限者注重成績目標。[4]
2. 缺乏成長性思維
第二個誤區(qū),是我們反復提到的自我價值的問題。
之所以一次失敗就使得自我價值受損,是因為自我設限者常常不具備成長性思維。
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會認為,人的能力與天分不是固定的,無論是智商、情商、口才等等都可以通過后天學習與投入來提升。[5]
相反,自我設限者常常對自己要求過高,忽視自己的小進步。他們太看重眼前這件事,一旦失敗,就覺得一切都完了。因此為了避免失敗,寧愿不開始。
比如說,同樣面對 “考研可能失敗” 這件事,自我設限者會覺得如果考不上,就是我這個人能力不行,沒考上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而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會認為,即使考不上,我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提升,或是哪怕考不上我也可以重頭再來,或是去找工作。
NO.3
如何激發(fā)動力,無懼失???
如前所述,通常來說,自我設限者們更傾向于避免失敗,也因此不愿意有所行動。
而相比于低成就動機、高避免失敗動機,高成就動機與低避免失敗動機,往往會激發(fā)出我們的較強的執(zhí)行動力,那具體可以怎么做呢?[6]
1. 設定正確的目標
研究表明,目標制定的過程對動機至關重要,它讓我們成為個性化的人,成為我們自己。好的目標符合以下三個特征:
a. 符合真實意愿
在一項研究當中,一群畫畫的孩子被分為兩組,一組孩子被給予畫畫之外的額外獎勵,另一組沒有。
結(jié)果表明,受獎勵的孩子比沒有受獎勵的孩子,花在畫畫的時間更少。
通過該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當我們設定與追求的目標過于依賴外界的反饋,而非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時,可能很難激發(fā)起強烈的執(zhí)行力。
真正喜歡與熱愛的,或許讓我們更容易堅持與行動。
b. 有助于長期目標
Nuttin 認為,人類的發(fā)展在某種程度上是自我轉(zhuǎn)化為他所設定的自我。是他們現(xiàn)實的自我觀念和理想的自我形象之間的建設性張力,促使人們采取行動。[7]
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愿意為一件事情努力,是因為我們知道做這件事,會增加未來變成我理想中樣子的可能性。
大叔的一個朋友,上大學時不喜歡自己的專業(yè),就基本放棄了本專業(yè),而選擇了深耕自媒體行業(yè)。
我記得當時他和我說,從事不喜歡的行業(yè)讓他看不到未來,而自媒體能 !深耕了 3 年的他,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也有了不小的影響力。
當設定的目標,符合更長遠的人生愿景設定時,可能會很大程度激發(fā)我們的動力,而困難或挫敗就沒那么重要了?;蛟S眼前的困難只是為了讓我們?yōu)殚L期目標積攢力量的短暫休息啊。
c. 中等難度的目標
具有強烈成就動機的人,往往會設定中等難度但容易實現(xiàn)的目標。通過這樣做,可以保證他們只承擔可以完成的任務,更容易讓其感覺對生活有控制感,從而受到激勵更有活力。[6]
設定過高目標容易讓人感到焦慮,增加失敗的可能令人感到挫敗,而過低的目標又很難獲得成就感。中等難度的目標,不僅能夠讓我們從中獲得挑戰(zhàn)與學習,還能讓我們受到激勵,不斷前行。
2. 建立正向反饋機制
對于非??释苊馐〉娜藖碚f,較少的挑戰(zhàn)、拆解任務到小步驟,寬容的評價系統(tǒng)可能更容易獲得成功。[6]
曾經(jīng)一段時間比較焦慮,感覺要做的事情很多,卻不知道每天該做些啥,一到晚上就會有深深的挫敗感,感覺更焦慮了。
后來我學會了一個方法,設定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我設定了一個月的目標,然后將這個目標拆解到每一天,設定必須完成的一件事去執(zhí)行。
我發(fā)現(xiàn),最重要的一件事雖然任務量不大,但每天完成后,都會有滿滿的收獲感,同時第二天也更愿意行動起來。
所以,如果你特別害怕失敗,不妨把任務的難度降低,把大任務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保證每天都能獲得正向激勵。
另一方面,對自己寬容一些,完成任務時多一些自我贊美,沒完成時多給自己一些鼓勵。
通過建立以上的正向反饋機制,可能會有效降低對失敗的焦慮,更有動力去追求成功。
NO.4
寫在最后
當一個人離開人世的時候,他不會后悔自己做過什么,因為做過就是生命的獲得,他只會后悔那些該做而未去做的事情,因為已經(jīng)沒有機會去面對了。
來到生命的終點,想想我們會因為什么而遺憾?
我們會因追求了一個喜歡的人被拒絕而遺憾,還是從未嘗試而遺憾;我們會因考研失敗而遺憾,還是會因我本可以但放棄了而遺憾。
沒人喜歡失敗,而在追求目標和自我的路上,很難一路成功沒有挫敗,面對失敗或許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學習的一課。
從長期的生命來看,我們面臨的選擇,或許不是成功與失敗,而是對人生不遺余力的追求,還是在短期成敗之中糾結(jié)。你想選擇哪個呢?
全力以赴的失敗不遺憾,沒有認真追求的人生才可怕。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891 測試
立即測試
475 測試
立即測試
323 測試
立即測試
371 測試
立即測試
355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