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于心理咨詢的困惑,來這里找答案
在我國,心理咨詢,還是一個略帶神秘色彩的行業(yè)。
從商業(yè)項目的角度看,這是一件好事,面前是大片未經(jīng)開拓的藍海,競爭也不充分,咨詢師的人均擁有率很低,市場前景看好。
另一方面,市場培育不足的弊端也很明顯:廣大群眾對心理咨詢誤解很深,去做心理咨詢會被看成腦袋有毛病,遭到嘲笑。
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在我跟新朋友介紹自己的職業(yè)時,他們一般會“哇”一聲,緊跟著就是一個問題“那你是不是知道我在想什么?”
對待這種問題我已經(jīng)很有經(jīng)驗,我說“你在想我”。
是啊,你在問我問題,你關注著我,說“你在想我”肯定是沒錯的。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心理問題,現(xiàn)階段,排解哀愁的方法中,女人首選逛街購物,男人選擇擼串喝酒。
這不是真的解決,只是在朋友的陪同下,把遇到的心理問題遺忘、掩蓋。
而受過大量訓練,可以幫助來訪者修通自己情結,完善人格結構的咨詢師,待字閨中無人識。
我在想,是不是咨詢機構自己也應該求新求變,主動去適應這個社會?
比如,像日劇《深夜食堂》學習,開一個只在晚上12點到早上7點營業(yè)的咨詢機構,要求咨詢師統(tǒng)一給臉上紋上刀疤,用一種社會人的方式,去撫慰一個又一個城市夜歸人的寂寞心靈。
另一個平行宇宙,或許那個臉上有刀疤的食堂老板,本身就是一個生意慘淡的下崗心理咨詢師,迫不得已開了一家深夜食堂維生,卻用帶著療愈氣息的食物和話語,溫暖了食客和觀眾。
或許某一天,當人們把做心理咨詢看成一次喝下午茶時間,為解決心理問題,首選咨詢師而不是朋友的陪伴,那就是咨詢師的中國夢。
很多人想去做心理咨詢,有很多誤解,又有很多擔憂,以至于很難邁出從想到做的最后一步。
誤解主要是搞不懂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以及咨詢機構和醫(yī)療機構的區(qū)別。
在上一篇“心理衛(wèi)生行業(yè)的四大老師,都是些什么鬼”文章里,我已經(jīng)做了辨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
擔憂更多的來自于“我是否適合做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到底有沒有用”等這些具體的問題,我將在這篇文章中,盡可能解答清楚,幫助你勇敢走進心理咨詢。
一、我是否適合做心理咨詢?
答: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心理咨詢,因為心理咨詢主要解決的還是自知力完整的健康人遇到的心理問題。
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心理咨詢機構求助。好的咨詢機構會對來訪者進行評估會談,由專業(yè)的評估師幫你判斷心理咨詢是否能解決你的情況。
二、我能不能自學心理學解決問題?
答:心理咨詢的實質,是營造一種你和咨詢師之間抱持的關系,在這個關系里,哺育你欠缺的情感,包容你的陰影,讓你看見真實的自己。
無論哪個流派的咨詢,現(xiàn)在都承認,一個好的咨訪關系,是療愈發(fā)生的關鍵。
自學心理學,即使你知道再多的方法,你依然是自己跟自己玩。 咨詢是自己和他人玩,在關系中玩。
造成你現(xiàn)在癥狀的原因,是曾經(jīng)的互動和體驗。而要想解決,必須去現(xiàn)在的關系中修通。
你有沒有體驗過,在哭的時候,被擁抱著擦去淚水?
你有沒有體驗過,在面對家暴的父親時,被允許說出自己的感受?
你有沒有體驗過,在犯錯后獲得寬?。?nbsp;僅僅知道自己為什么如此,只是改變的準備階段。真正的改變,發(fā)生在咨詢師對你的接納、共情和包容里。
三、心理咨詢的流程一般是什么?
答:一般是診斷評估、確立咨詢目標、計劃實施、效果評估、計劃實施或計劃改變、收尾結束。
圖片來自知乎李松蔚咨詢師
四、心理咨詢一次需要多長時間?一周幾次?多少次一個療程?
答:一次心理咨詢通常是50分鐘,每周一次,留給來訪者自我覺察改變的時間。
首次來訪時間部分機構會放寬到90分鐘,還有些機構會贈送15分鐘的免費時間供你體驗。
咨詢次數(shù)上,根據(jù)咨詢流派會有些不同。通常來說,一個完整的CBT咨詢需要十次甚至幾十次的會談,按每周去一次算,基本要花費三個月到一年的時間。
精神分析取向的長程咨詢可能需要上百次甚至數(shù)百次,做上十幾年的也大有人在。
比如美劇《漢尼拔》里面的食人狂魔漢尼拔和他的心理咨詢師之間的咨訪關系,就保持了幾年。但最后,咨詢師被他拉下水,成為同謀,咨訪關系破裂。
快的有沒有?有啊,短程焦點解決治療(SFBT),據(jù)說可以通過一兩次會談見效。
這么短的時間里,咨詢師能做什么呢?通篇提建議嗎?我沒有體驗過這種咨詢方式,不好評價效果。
四、收費貴不貴?
答:從“壹心理”網(wǎng)站可以查詢到,大部分的咨詢師收費在500元左右一次。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某咨詢師收費1萬/次。對于這個離譜的價格,我認為,他自己需要咨詢。
對于500一次的平均價位貴不貴,這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500元50分鐘,算下來跟一些足療店的推油服務價錢差不多,我覺得不貴。
一個是身體上放松,一個是精神上成長,500一次劃算啊。
在這背后,咨詢師還需要定期督導(接受咨詢師A對自己關于個案的指導),需要自我體驗(接受咨詢師B給自己做心理咨詢)。
這些,都需要花錢。
這樣算下來,500一次已經(jīng)很便宜了。
五、我能不能和咨詢師做朋友?能不能送禮?能不能一夜情?
答:從咨詢效果考慮,最好不要。
這幾個問題,都是關于咨訪關系的純潔性,在此一并解答。
為了保持咨詢師的客觀中立地位,在咨詢設置中,對咨詢師有很多要求。比如,咨詢師不能給身邊的親人、朋友咨詢,如果認識的人要做咨詢,咨詢師會選擇轉介。
如果咨詢師想和來訪者發(fā)生性關系,從行業(yè)倫理層面要求,應該是在咨訪關系結束三年后,咨詢師和來訪者的性行為才合乎道德規(guī)范。
但這些要求,都是針對咨詢師的,我們不能要求來訪者也分毫不差的去遵守。
避免關系二重性,保持咨訪關系的純潔,是出于最大化來訪者利益、推動來訪者自我成長的重要保證。
如果你想和咨詢師做朋友,請他吃飯,送他禮物,和他上床,這些做法都會破壞咨訪關系。
我的建議是,你真的出現(xiàn)這些想法,不要去做,但是可以在咨詢時間里,跟咨詢師探討這些愿望和沖動。
去覺察這些沖動背后的原因,去分析那些固著于你潛意識中的情結,對于你的成長,會非常有幫助。
關于來訪者和咨詢師的性行為,多說兩句。
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里,斯科特派克醫(yī)生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為目前的咨詢設置太過于死板,從來訪者角度出發(fā),如果性行為對來訪者的成長是有利的,他會和來訪者發(fā)生性行為,雖然他一直沒有遇到這個機會。
因為這本書傳播很廣,這個觀點也影響了很多人。
我認為,這樣做非常危險。
有些公司規(guī)定,員工之間禁止辦公室戀情(雖然我認為公司沒有權利去禁止這些)。
管理層認為內部戀愛會破壞公司制度,降低勞動效率。著眼點放在保持同事關系的單一和純粹上。
普通公司尚且如此要求,何況強調咨訪關系純潔性的心理咨詢呢?
兩個發(fā)生了性行為的人,和沒有發(fā)生之前,內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咨詢師,是發(fā)掘來訪者內心的力量,給他支持,陪伴而不是代替來訪者走下去的那個人。
咨詢師只是一副拐杖,來訪者使用這副拐杖的目的,是為了將來丟掉它。
性關系使雙方有了負距離的接觸,身體上最終極的交融,這種融合,突破了咨詢設置,這副拐杖就可能長出刺,刺傷來訪者。
實際上,發(fā)生在咨詢室中的性誘惑,來訪者和咨詢師都可能遇到。
有些很少獲得他人支持和接納的來訪者,突然遇到一個很懂自己,很關心自己的咨詢師,就可能產(chǎn)生一種沖動,想要和咨詢師做愛。
這是過去未被滿足的一種愿望,在咨詢室特定條件下的一種表達。
江湖傳言,男人有兩大愛好:拉良家下水,勸失足從良。咨詢室內的性誘惑,就有點這么個意思。
你不是專業(yè)嗎?不是號稱遵守倫理道德嗎?不是要遵守咨詢設置嗎?
行,那我就把你拉下水,看你還怎么裝。
這些想法,來訪者不一定意識得到,但咨詢師,一定要對此察覺。
我相信,性一定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
六、日常生活中碰見咨詢師要不要打招呼?
答:你隨便,反正咨詢師不會主動招呼你。
同時,在下一次咨詢時你可以和咨詢師探討這個問題。
七、我是否可以選擇、更換心理咨詢師?
答:可以。
來訪者和咨詢師的匹配度,俗稱眼緣,也很重要的。雖然評估老師推薦的咨詢師一般都比較契合來訪者,但來訪者自己確認過眼神,才遇上對的人也很常見。
如果是初次咨詢,不要一見面就走。咨詢不是相親,外貌不重要。你至少應該聽聽咨詢師怎么說的再決定嘛。
咨詢師為了見你,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上的成本。確實想要更換,也請付完本次咨詢費用后再提要求,這樣比較體面。
另一方面,如果咨詢師覺得自己處理不好你的問題,他也會提出轉介給其他咨詢師的建議。
八、咨詢師為什么不能直接給我具體事情的答案?
答:你有沒有想過,你陷入困難背后的深層原因可能是“我不愿付出努力,只是期待一個現(xiàn)成的答案”?
咨詢師很少評價事情對錯,他們以你為中心,激發(fā)你的內在能量,依據(jù)你自己的價值標準,做出適合自己情況的決定。
咨詢師和朋友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堅信選擇權一定在你自己手上。
來做心理咨詢并不是為了把選擇權交給咨詢師,而是為了自己獲得這種力量。
九、我退出了咨詢,是否可以再回去?
答:當然。
你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完成咨詢,半途而廢,但你想再回去只有一個理由:你想成長。
十、咨詢費用能不能打折?
答:可以。
你可以參加教學性質的咨詢會談,這種會談一般會錄音錄像,當然,你的個人信息并不會泄露。出于補償,費用一般會打7折。
有時機構會有一些充值優(yōu)惠活動,都沒有這個力度大。
十一、心理咨詢師會不會在網(wǎng)上搜索我的個人信息?
答:不會。
咨詢關系,只應該發(fā)生在咨詢室,在網(wǎng)上搜索來訪者信息是一種越界行為。
十二、心理咨詢時我能不能用假名?
答:可以,但不建議這樣做。
去機構做咨詢時,第一步是就是填一個表,“來訪者信息登記“。表上會要求你填上自己的人口學信息,包括真實的姓名以及出生年月。
咨詢機構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去驗證來訪者的信息真實性,而咨詢師和來訪者結成的咨詢關系實質是一種同盟,朝著共同的目標——解決來訪者的問題而努力。
因此,越真實的信息,越有利于咨詢的推進。
咨詢師愿意去相信來訪者提供的信息,因為這符合雙方一致的利益。
同時,來訪者故意漏填甚至亂填的情況也是存在的。
這些虛假的信息,有些在會談過程中被咨詢師察覺了,有些被來訪者主動提及,依靠這種出人意料的自我暴露,來訪者打了咨詢師一個措手不及。
這樣的做法背后原因很復雜:來訪者希望掌控主動,測試咨詢師水平,不愿提及過去等情況都有可能。
而對謊言進行探討,探明背后的動機、撒謊的時機、謊言的內容,本身也是推動來訪者心智成熟的重要步驟。
所以,填不填真實信息,你自己決定。
同時,在咨詢關系之上,還有法律關系。不管是否用真名,來訪者都應該為自己負責,不能傷害自己或他人。
還有些問題沒講到,限于文章篇幅,不能再多寫啦。
最后的問題,在咨詢關系中,咨詢師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有三個比喻非常貼切,咨詢師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乳房、容器、鏡子。
咨詢師是一對乳汁飽滿的乳房,他養(yǎng)育了來訪者,從脆弱到堅強;
咨詢師是一面坦誠的鏡子,他幫助來訪者看到最真實的自己;
咨詢師是一個足夠大的容器,他接納住來訪者所有的陰影和難以面對的情緒。
就以這三個比喻作為本文的結尾。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79 測試
免費測試
702 測試
立即測試
454 測試
立即測試
1549 測試
立即測試
661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