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心理治療是什么樣的?
不少影視劇里都有對心理治療的刻畫,其中催眠尤其受編劇的歡迎,但事實上在臨床上運用的催眠療法多為艾瑞克森式催眠治療,并且只占心理治療中很小一部分。其他主要心理治療流派還有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家庭治療等等。
在強迫癥現階段的臨床治療指南中,認知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選擇性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例如舍曲林)并列為首選治療方法。臨床醫(yī)生會根據患者自身的病情特點、輕重以及自身的意愿來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有趣的是,比起藥物治療,大多數強迫癥患者好像對心理治療更感興趣,那么心理治療是否就是通過簡單的“話聊”來排除患者的“心病”?
首先我們要先從心理角度對強迫癥患者的認知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強迫癥患者常常表現為對外界的威脅刺激存在過高的評估,過分關注或控制自己的思維,要求對環(huán)境及身邊的事物百分百的確定(秉持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準則),過分追求完美等等特征。
認知行為治療中針對強迫癥主要的心理干預技術叫暴露反應預防(Exposure Response Prevention,ERP),簡單來說就是治療師通過與患者積極地溝通,使患者有目的地逐級暴露于能引發(fā)其焦慮情緒的場景中,并且堅持不做強迫行為,并通過這一方式來感受和適應焦慮的變化,動搖并改變其不良的認知模式。
Q1:心理治療一次就能見效嗎?
系統的心理治療需要規(guī)律、長期的進行,就如同健身,不可能上一次私教課就能學會動作要領。鑒于個體對心理治療反應的差異,因此治療的次數、時長都需要視情況而定。理想治療設置是每周1~2次,每次45min左右,持續(xù)時間一般為8周以上。
Q2:心理治療的效果是不是比藥物治療要好?
兩種治療方式的療效因人而異,從目前大量的研究結果來看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癥患者的有效率與藥物治療相似,但也有少部分的研究提示認知行為治療的遠期療效以及其在預防復發(fā)等維度上的療效優(yōu)于藥物治療。
Q3:心理治療就是和醫(yī)生簡單的聊聊天嗎?
不同的心理治療類型都有系統、有序的治療流程。以CBT來講,通常包括教育階段、認知干預、暴露階段、預防復發(fā)等四個要素,以溝通和行為訓練的方式達到忍耐焦慮、減少甚至消除強迫行為的目的。所以不僅僅是要和醫(yī)生進行溝通,還要在治療師的幫助下進行行為上的強化訓練,實現從醫(yī)院到家庭的治療延續(xù)。大家可以理解為開始了一次 “心靈健身訓練營”,治療師就是你的“心理健身教練”,你不但需要在課堂上認真訓練,回家之后的練習才是決定治療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系我們,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367 測試
立即測試
323 測試
立即測試
2395 測試
免費測試
658 測試
立即測試
337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