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這類人:
TA們從不明顯地攻擊別人,但說出的話,卻隱隱讓人感到尷尬和不舒服。
比如,能力羞辱:
“你這個方案做得不錯啊,真看不出是你做的。”
外貌攻擊:
“你這么黑,這種美白產品用了也是白搭,就別花冤枉錢了,黑點有啥不好?”
刻板印象:
“你們當老師的就是輕松,一天上不了幾節(jié)課,還有那么多假期,多好。”
陰陽怪氣:
“還是你這種外地人好,在大城市打幾年工,就能回家買大房子,羨慕哦。”
其實,這些就是很典型的“社交微攻擊”——看似平常,殺傷力卻極大。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社交微攻擊指的是:
不明顯但包含偏見、歧視或者刻板印象的話語或行為。社交微攻擊可能是個體故意為之,也可能是無意識的冒犯。
遭到“社交微攻擊”的我們,可能會感到心理不適,但又擔心是自己想太多,從而不敢回擊,深陷“反芻”和“內耗”之中。
如何應對“社交微攻擊”?
對于他人的惡意,善良的人總會先自我檢討,在內心不斷質疑自己:
“難道我哪里得罪TA了嗎?”
“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惡意就是沒有理由的,明明我們沒有做錯什么,有人就是要為難我們。
所以,在學會保護自己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社交微攻擊的4個特征:
1、微妙的、零成本的:
社交微攻擊通常不是直接、明顯的惡意行為,而是一些微妙的言行舉止,這種隱蔽性使得社交微攻擊更容易被忽視或誤解。
同時,這種微攻擊也幾乎是零成本的,即便傷害了別人,也不必為此付出什么代價。
2、不安好心,抱有目的性
社交微攻擊往往是帶有目的性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無足輕重,背后卻蘊含著深層次的動機和情緒。
它可能是出于個人嫉妒、報復或自我陶醉等動機。
3、出于偏見,形成刻板印象:
社交微攻擊有時會針對特定的個體或群體,具有一定的“偏好性”。這種偏好性可能源自個體的心理偏見、群體偏見或個人動機,導致其在社交中展現(xiàn)微攻擊行為。
4、無時無刻發(fā)生著:
社交微攻擊可能會頻繁出現(xiàn)在個體的社交互動中,構成一種持續(xù)的惡意模式。頻繁的微惡意行為會逐漸積累,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關系造成嚴重影響。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惡意,常常會持續(xù)很長時間,還不只是一件小事的為難,而是會頻繁地讓人感到不適。
在生活中,無論我們做得多好,都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人:
TA總喜歡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只要成功讓別人感到難受,TA們就會有一種快感,于是TA們處處尋找這樣的機會,通過暗暗攻擊別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請你別放在心上。惡意并不可怕,因為詆毀本身就是一種仰望。
社交微攻擊,本質是一種不易被人察覺的、細微的歧視行為。
有趣的是,社交微攻擊其實具有“兩面性”。
一個人,可能既是社交微攻擊的受害者,同時又是社交微攻擊的加害者。
要避免成為受害者或加害者,首先我們要了解:社交微攻擊為何產生?
1、隱性偏見:
社交微攻擊可能源自個體的隱性偏見,也稱為“內隱偏見”——
指個體在潛意識中,對某些群體持有的負面態(tài)度和刻板印象。這種內隱偏見可能會在社交中表現(xiàn)為“微妙的歧視”。
同時,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從家庭、教育和媒體中學習到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見,這些信息和價值觀在TA們的思維中根深蒂固,并可能在社交中顯露出來。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無論是當下互聯(lián)網的風氣還是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體現(xiàn)了一種“同質化”:
即大家在社交中總是傾向與自己相似的人建立關系,這種相似性可能來自于社會地位、三觀、興趣等等。
而這種“同質化”,使得大家越來越難以容忍他人與自己有不同之處。
2、心理防御:
社交微攻擊也可能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這是因為人類在面對與自身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社會背景和行為模式時,會產生一定的不安和焦慮。
為了減輕這種不適感,TA們會使用一些不顯眼、難以察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反感,也就是社交微攻擊的行為。
雖然,這種心理防御機制確實會幫助一些人減少負面情緒,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歸屬感。但是,這種行為無助于TA們適應多樣性社會和跨文化交往,還有可能會導致人際矛盾,讓關系變得不和諧。
3、群體標簽效應:
同時,社交微攻擊還可能是一種“群體標簽效應”的體現(xiàn)。
例如,對于某些文化或種族群體,人們可能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看法或偏見,這些看法或偏見會在TA們的行為或言語中表現(xiàn)出來。
無論是不是故意為之,這些隱形的、微小的惡意攻擊,確實會給人帶來傷害。
無論如何,希望你在自我保護的同時,也不要成為加害者。
那么,當我們遭受社交微攻擊、感到不舒服時,可以怎樣應對呢?
1、遠離那些讓你不開心的人
當感受到他人的惡意時,我們常會為加害者洗脫:
“或許TA不是故意的”“TA只是心直口快?!?/p>
生活中確實有些人會不小心說錯話,但如果你感到不舒服,可以直接表達。如果對方還不以為意,繼續(xù)傷害你,那這就是一種惡意。
這時,我們沒必要強行為對方開脫,然后硬逼自己繼續(xù)和對方搞好關系。保持明確的界限和距離,才能讓自己“解脫”。
不要討好冷漠,也不要辜負熱情。遠離那些讓你不開心的人,去追尋自己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吧。
2、回應惡意,不要沉默
當頻繁地接收到來自某個人的微攻擊時,最好的方式不是沉默,而是挑明和反擊。
當發(fā)現(xiàn)別人貶低你、對你陰陽怪氣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反擊。
比如當同事對你說:“你這個方案做得不錯啊,真看不出是你做的?!?/p>
你可以先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確實是我做的,我覺得你這么說很不尊重人?!?/p>
然后把問題拋回對方身上:
“我很好奇,你平常都是這么沒禮貌的嗎?”
但如果你不想正面起沖突,也可以在私下發(fā)一條信息,和對方坦誠地溝通:
“你今天的說話方式讓我感到很不舒服,而這已經不是你第一次這樣對我了,請你以后不要這樣了?!?/p>
如果對方不為所動,那么也給你提供了一個遠離這段關系的理由。
如果我們感知到惡意,就要及時回應它,避免微惡意升級,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3、尋求支持,不要讓自己孤立無援
社交微攻擊會帶來負面情感體驗,如尷尬、痛苦、失望、沮喪等。
如果這些情感得不到及時、恰當的處理,就會對個人的心理健康產生更多負面影響。
這時,你可以找一個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TA們可以給你提供建議、鼓勵、支持,幫助你面對困難,調節(jié)情緒。
最主要的,是我們要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錯。”
前文提到,社交微攻擊具有兩面性,一個人可能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那么,我們要如何避免自己對他人進行微攻擊呢?
你要學會表達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難免會有一些微攻擊,那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情緒。
這可能與你的成長經歷有關,比如小時候你的家庭和環(huán)境不允許你表達情緒,不接納你的情緒等等。
但你現(xiàn)在長大了,你有能力改變自己。
你可以試著:
1、直接表達情緒
快樂的時候,就盡情大笑吧,你笑起來的樣子真的很好看;
難過的時候,哭也沒關系的,成年人也有哭的權利;
憤怒的時候,發(fā)脾氣也可以的,你有能力保護自己……
無論如何,真實的你,本就值得被愛,不需要偽裝。
2、學會宣泄情緒
你可以去做讓你感到放松、解壓的事情,合理宣泄情緒。
比如高歌一曲。心理學上有個“音樂療法”,主要是通過聽不同的樂曲把人們從不同的病理情緒中解脫出來,這可以排除我們的緊張、焦慮等情緒。
或者去運動,跑步、騎車、打拳、跳操等等。紐約大學神經系統(tǒng)科學家溫迪·蘇祖基在TED演講中提到:運動能帶來更好的心情、更充沛的能量、更佳的記憶、更強的專注力。
因為人在運動的時候,身體會分泌出多種物質,血清素能緩解你的疲憊,內啡肽和多巴胺都能調節(jié)你的情緒、讓你感到快樂。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536 測試
立即測試
661 測試
立即測試
266 測試
立即測試
245 測試
立即測試
341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