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聊起自我破壞時,身邊幾乎每個人都說自己有過這種行為,但關于為什么要這么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同樣是越重要的場合越“搞砸”自己形象的行為。
小A是因為在成長記憶里,每次她打扮得好看,都會被父母嘲諷,說她虛榮臭美,就想博關注;
小B則是因為遭遇過職場性騷擾,在那之后,一直對他人抱有強烈的不安和恐懼。
因此,每到重要場合,就比平時穿得更邋遢隨意,生怕吸引到不懷好意的凝視。
所以,要停下自我破壞,比起簡單地把動作停下。
我們更該先看到,這些行為背后潛藏的心理創(chuàng)傷或負性思維。
總的來說,自我破壞行為的心理成因非常復雜,但主要有以下幾個:
① 未解決的心理創(chuàng)傷
如果在一個充斥著傷害與忽視,或是不健康的原生家庭里長大,我們很有可能因此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創(chuàng)傷。
然后,我們又會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下,在關系里反復上演童年時期糟糕的相處模式。
這種現象被弗洛伊德稱作「強迫性重復」。
自我破壞行為和強迫性重復息息相關。
當我們在新的關系里去重演那些過去的創(chuàng)傷時,也會重復體驗過去的情緒體驗,比如不值得被愛、對方不值得信任等種種不良思維模式。
我們也因此被潛意識驅動,走向自我破壞。
② 低自尊
相對來說,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自我破壞。
一個可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他們會通過自我破壞,降低自己表現好的可能。
并順勢將自己的失敗歸因為不可控的外部原因,以減少自己要為這次失敗背負的責任。
比如,在重要的考試前,給自己安排了其他重要的事而不去復習。
另一種可能則是,低自尊的人常懷著“我不配、不夠好、不夠聰明”的信念,然后在這種負面信念的驅使下,在接近目標時,卻開始做一些阻礙自己實現的事。
比如,重要面試的前一晚,一直想著自己失敗的種種場景,然后失眠睡不著;
或要走進一段親密關系時轉身離開,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③ 想獲得關心或控制感
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對自己感受的足夠關心,或成年后在親密關系里得不到伴侶的支持也會讓我們做出自我破壞的行為。
本質上,是我們試圖通過“把自己搞得十分糟糕”的方式來獲得他人的關心。
想獲得控制感也可能會導致自我破壞的行為。
盡管自我破壞會導致消極后果的發(fā)生,但它卻能讓我們獲得一種隱秘的“控制感”:
自我破壞行為會讓我們提前預知并接受這個負面結果,從而讓我們感覺,情況是在自己的掌握中的。
④ 認知失調
有自我破壞行為的人常常也在經歷著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是指,互相矛盾的信念或態(tài)度在我們心里同時存在,讓我們在相互沖突的想法里感到心理不適。
比如,有時候我們想要被愛,但同時又覺得我們不值得被愛。
當我們感受到這種沖突時,我們就會做出一系列的行為來減少自己的不適感。這其中就包括自我破壞。
比如,馬上要和一個很棒的人結婚了,卻又覺得自己肯定留不住這份感情,然后突然失聯(lián),解除婚約。
自我破壞就像飲鴆止渴?;蛟S能短暫地幫你回避創(chuàng)傷,但最后還是對你的傷害。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711 測試
立即測試
974 測試
免費測試
416 測試
立即測試
536 測試
立即測試
644 測試
免費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