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設計一個焦慮的「籃子」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容易因為某些問題而感到焦慮。小到一次任務的表現(xiàn),大到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職業(yè)發(fā)展、生涯規(guī)劃、工作和家庭的迷?!T如此類。
這些問題往往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但如果讓它們充斥在大腦中,又只會徒增壓力,對生活造成干擾和影響。
正如我曾經(jīng)講過的:許多時候,令我們感到疲憊不堪的,其實是充斥在腦海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的念頭。它們擠占了大量的認知資源,導致我們的「前臺資源」枯竭,難以處理手頭的事情 —— 這就構成了心理上的「疲勞」。
如何緩解這個問題呢?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把它們?nèi)垦b進一個「籃子」里,告訴大腦:我已經(jīng)把它們都記下來了,無需再去牽掛。從而,把它們從「后臺」釋放出來。
具體而言:
1)每天設定一段「焦慮時間」,專門用來思考這些會引起你焦慮的問題??梢栽O定在中午、傍晚,以30分鐘為宜,不要在睡覺前。
2)任何時候,當你腦海里閃過一些可能令你焦慮的問題,立刻把它記在筆記里。告訴自己:我已經(jīng)把它記下來了,現(xiàn)在先不管,到時再一起解決。
3)等到了「焦慮時間」,就拿出這份筆記,按照上面記下來的問題,一項項去思考。
這里也要注意兩點:
(1)可以著重去思考「我可以做些什么,來降低不確定性」;
(2)可以參照 徹底攻克焦慮,這里有一份全指南 中寫到的「焦慮環(huán)」,來試著重塑自己的認知。
(3)時間一到,立刻把你所有想到的東西記下來,寫在每一個問題的后面。如果已經(jīng)成型了,就安排到待辦事項里面,分配一個時間去行動。
這個方法可以起到兩個作用:
1)把自己跟負面念頭隔離開來,最大限度減少它們對你生活、工作的影響和干擾。
2)通過給予自己「我能夠掌控這些念頭」的控制感,來對沖不確定性所造成的失控感,從而降低焦慮程度,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上。
2. 警惕「時間黑洞」
你是不是經(jīng)常感到:這一天好像沒做什么,就不知不覺結束了?
事實上,很大的可能,是你的時間都被兩個「時間黑洞」吞噬了。哪兩個呢?微信上的同步對話,以及漫無目的的網(wǎng)絡瀏覽。
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讓你的時間一點一滴流失,而你毫無察覺。
當你跟同事或朋友在微信上一來一往對話時,你實際上是什么都干不了的。為什么呢?很簡單:你的大腦需要不斷在對話-工作中切換,每一次切換到工作時,都需要至少幾秒鐘的時間重新進入狀態(tài) —— 而在這短短的幾秒內(nèi),新一條信息又過來了。于是,重新讀對話,組織語言,再重新切換狀態(tài)……
不要小看這幾秒鐘。大量的「幾秒鐘」堆積起來,就足以讓你的一整天變得一事無成 —— 而大腦無法覺察到這一點,因為它一直忙著切換狀態(tài),它會認為這一天「非常充實」。
所以,我有一個很多年來的習慣:除非我現(xiàn)在就想聊天,否則,我一定會要求對方把事情一次性講清楚,發(fā)過來,等我的工作告一段落時,再集中一次性回復所有信息。也就是「化同步為異步」。
這個方法看似毫無技術含量,但實際上,它也許是最有效、又最容易被忽視的時間管理技巧了。
當然,這種方式對對方也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對方是你的領導,要求你有求必應,那也許就不一定適用了。
這是第一個時間黑洞。而第二個也非常常見:有時候,我們只想查一個問題,但一個個網(wǎng)頁打開,往往就身不由己,等到意猶未盡地關掉網(wǎng)頁,才發(fā)現(xiàn)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半小時、一小時。
對這個問題,我常用的方法就是「設定邊界」。
什么意思呢?非常簡單。我會緊緊扣住我想查的問題,每瀏覽一個網(wǎng)頁,都問自己:我現(xiàn)在看到的這些,跟我想了解的問題有什么關聯(lián)?
如果有,就打開筆記寫下來;如果沒有,就立刻關掉。
等這頁筆記已經(jīng)足夠完善,足夠幫助我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果斷結束「瀏覽」,讓自己進行下一階段的工作。
3. 用分段工作來休息
最好的休息是什么?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看視頻、刷信息流,而是讓大腦去做「不同的事情」。
舉個例子:我的工作臺里同時有好幾個項目。做課件、錄課程累了,我就整理一會推理小說詭計;整理累了,我就寫一會軟件教程和使用心得;寫累了,我就梳理一下最近讀的書,檢視和翻閱知識卡片,為新文章和新產(chǎn)品尋求靈感……
實在不想動腦了,我就看一會紀錄片,讓大腦放空一段時間;或是整理文件,整理書架,做做家務……積累一些微小的成就感,給大腦一些刺激,幫助大腦「回血」。
實際上,當我們覺得「疲勞」時,往往不是真的累了,而是大腦的后臺積累了太多的「垃圾文件」。可能是跟當前工作相關的信息,可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可能是各種各樣零散的念頭……
所以,切換到完全不同的工作上,就相當于「清空」了后臺,迫使大腦把注意力從舊情境轉移到新情境,從而起到「刷新工作狀態(tài)」的目的。
這些不同的工作之間,差異越大越好。比如:創(chuàng)作性的工作(寫文章、做方案、錄課程),最好跟整理性的工作(對已有信息的加工)安排到一起;數(shù)據(jù)性、分析性的事務之間,最好穿插一些能啟發(fā)和激發(fā)想象力的東西。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大腦。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不徹底讓大腦休息呢?因為,除了深度睡眠,大腦實際上是不存在「休息」的:無論你是專注還是發(fā)呆,大腦的耗能都非常穩(wěn)定 —— 大約是人體總能耗的 20%。
也就是說,只要你清醒著,大腦就是時刻在高速運轉的,區(qū)別只是在于所激活的網(wǎng)絡不同而已。
所以,真正的休息,不在于讓大腦「停轉」,而在于自主的、有意識地引導它,使用不同的網(wǎng)絡,從而激發(fā)出最優(yōu)的效率。
4. 提出問題時帶上解決方案
這是我對團隊伙伴的基本要求。
工作和項目里,一定會遇到「不夠好」的地方,隨時提出來是對的。但是,一定不要只局限在「提問題」本身,而是要多走一步,想一想:
這個問題從我視角來看,癥結可能是什么?我可以做些什么來盡可能解決它?
為什么呢?很簡單。提問題是一件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事情。一個簡單的思維技巧是:你能看到的問題,其他人很大概率也能看到。那么問題為什么還會存在呢?往往就是有其「結構性」的原因 —— 而不是誰手一揮,問題就沒了。
所以,只有當你把思維轉換為「解決方案」時,你才能看到更多你在「問題」本身上面,所看不到、想不到的東西。
這其實就是強迫自己把視角往整體、系統(tǒng)的方向去遷移,而不是只盯著一個點,見木不見林。
生活上也是一樣的。我有一個多年的習慣:絕不會把我的時間,在「抱怨問題」上面浪費哪怕一秒鐘。遇到任何一個問題,我都會遵循這樣的步驟來思考:
1)這個問題重要嗎?
重要進入2,不重要就不用管。
2)我可以做些什么,來試著解決它?
能想到解決方案,立刻去做;想不到,進入3。
3)我可以做些什么,來增進對它的理解,更好地把握問題的全貌,以尋求解決方案?
如果有,安排時間去做;如果沒有,把它丟入「焦慮籃」里,待有空的時候再去思考,或是向別人請教。
記住:只提問題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當你的思維開始轉向「如何解決」時,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建設性意見」。
5. 思考問題時,先放上數(shù)據(jù)
大腦有一個缺陷:我們思考問題時,總是下意識地喜歡「走捷徑」,把印象深刻的、容易想起的、比較熟悉的事物,拿來當成證據(jù),從而扭曲了對「真實世界」的認知 —— 這就叫做「啟發(fā)式」。
舉個例子:你覺得國內(nèi)目前人均收入是多少?一個生活在北上廣深的人,跟生活在三線小縣城的人,答案會一樣嗎?一定不會。因為他們的圈子不同,接觸到的信息不同,故而被塑造出來的「啟發(fā)式」也不同。
所以,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合理的做法,不是依賴于「我身邊的人」,也不是依賴于「常識」,而是依賴于數(shù)據(jù) —— 查一查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用它們來修正自己的直覺。
同樣,當你作出任何判斷、提出一個觀點時,不妨先退一步,想一想:我想說的這句話,有沒有數(shù)據(jù)可以支撐?
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生活里,多去收集和積累數(shù)據(jù)。比如國家統(tǒng)計局的宏觀數(shù)據(jù),各行業(yè)的報告,各機構、高校的調(diào)研和統(tǒng)計,都可以有意識地收集起來,有需要時再去查詢。
這可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但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的「心智世界」,更加接近「真實世界」,從而做出更理性、更全面的判斷。
6. 表達事實而非夾帶情緒
生活中大多數(shù)問題,都是溝通問題。而大多數(shù)溝通問題,又往往源于什么呢?溝通雙方的不透明度。
很多人的毛病就在于:你不知道對方是怎么想的,但很容易把自己的思維代入進去,從而產(chǎn)生一些也許根本不切實際的念頭,令自己陷入負面情緒之中。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叫做「透明度錯覺」:幾乎每個人在溝通時,既會高估自己對對方的揣測,也會高估對方接收信息的效果。
簡而言之:我們總會認為「對方一定是這樣想的」,也總會覺得「我講得夠清楚了,對方一定明白—— 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
所以,一個簡單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思考和溝通時,強調(diào)事實而非意圖揣測。比如:
舊模式:你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新模式:你上次在全員大會上,對我的方案提了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讓我感覺不太舒服。
也就是說,用「情境—行為—感受」的溝通模式,替代掉你對對方的揣測和判斷,把事情「攤開來講清楚」。無論是職場中,還是生活里,這都是一個極其簡單而有效的做法。
這樣,可以最大化雙方的透明度,讓彼此都能夠知道「我們在談什么」,從而獲得更高的共識,避免誤解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疊加、強化。
要知道,「透明度錯覺」還有一個有趣的結論:傳遞信息越清晰的人,整體上的快樂程度也越高。
為了讓生活多一點共識、少一點誤解,盡可能讓信息的傳達,更清晰,更透明。
7. 做好行動筆記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出過一種生活方式,叫做「實驗式生活」。
什么意思呢?就是把生活當做一場實驗,多去接觸新的可能性,并針對每一種可能性,做好觀察、記錄、思考、總結和復盤,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體驗。
這其中,非常有效的一個技巧,就是去做行動筆記。
舉個例子:當我接觸到一款新軟件時,哪怕我暫時用不上,如果它很有特色,我也會想辦法摸索一番。與此同時,做一頁針對這款軟件的「行動筆記」,記下它的優(yōu)缺點、使用體驗、功能特色、適用的場景、可以優(yōu)化的地方,等等。
一次試用過程,短則半個月、一個月,長則幾個月到一年,我會在這段時間內(nèi),充分去挖掘它的特點,碰到一切值得記錄的東西,隨時記下來,豐富這一頁「行動筆記」。
久而久之,這些行動筆記,就會構成我對這個領域寶貴的經(jīng)驗積累和思考。不僅停留在這款軟件上,還可以幫助我增進對新產(chǎn)品的理解和思考。
同樣,無論你是培養(yǎng)一個愛好,學習一項技能,還是接觸一個領域……都可以去做「行動筆記」??梢詤⒖枷旅孢@個格式:
我在哪一天、什么樣的情境下,嘗試了什么樣的行動,得到了什么樣的結果,從中我思考了什么,有哪些經(jīng)驗可以提煉、遷移出來。
像這樣,保持對自己行動的觀察、思考和反思,保持思維的敏感性,是一件非常有用的事情。
它不但可以把你學習的成果可視化、具現(xiàn)化,讓你看到自己一步步的提升,更可以幫助你不斷豐富生命的體驗,讓自己獲得充實和滿足感。
8. 永遠追求「有所不同」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需要避免的是什么呢?是陷入了舒適區(qū)不可自拔。
也就是說:當你覺得一切都非常順利,行云流水,特別舒服的時候,也許就要警惕了:你很可能只是在重復自己已經(jīng)非常熟悉的事情,而沒有絲毫的進步。
畢竟,學習和成長,一定是困難的 —— 它相當于在你已經(jīng)熟悉的模式里,更換掉其中一環(huán),讓你感到「不舒服」,再通過訓練,讓你習慣新的模式,習慣這種「不舒服」。
因此,當你感到舒服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一切都是舊的,缺乏新的挑戰(zhàn)和未知。
所以,無論做任何產(chǎn)品和項目,我都一定不會停留在「重復」,而是想辦法給自己營造一點「不同」。
舉個例子:每一期智識營,我都會稍微改變一些舊模式,加入一些新東西 —— 可能是新的延伸閱讀,可能是社群運營的模式,甚至可能是對內(nèi)容的調(diào)整(今年在考慮繼續(xù)優(yōu)化,出一個新的大版本)。只要它依然還有「更新」的空間,我都會想試一試,讓每一期都有所不同。
同樣,哪怕是做一些已經(jīng)非常熟悉的項目時,我也會刻意換一種實現(xiàn)方式,盡量避開已經(jīng)非常熟悉、「經(jīng)驗值」封頂?shù)穆窂?nbsp;—— 這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再有針對性地突破它。
有時候,刻意地「繞遠路」,也是一種「必要的冗余」,它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給你已經(jīng)固化的思維系統(tǒng)一個全新的「刺激」,從而產(chǎn)生新的、不同的應激反應,來強化和提升你的反脆弱性。
9. 記錄生活
我有一項堅持了二十年的習慣:記錄下生活中一切有意思、有價值的事情。
從紙質筆記到數(shù)碼筆記,從簡單的子彈筆記,到表格、模板和結構化,不同的形式換了很多種,但作為核心的「每日生活記錄」,萬變不離其宗。
這樣做的目的,不是所謂的「量化生活」、給自己的每一天打分,也不是為了積累寫作素材,而是為了把握住每天的生活,讓自己能夠清晰地看到:我是如何度過這一生的。
如果你覺得目前的生活太單調(diào)、無趣,我會建議你:不妨先從記錄生活入手,再有意識地、主動地去尋找和發(fā)掘生活中細微的趣味,讓自己能夠直觀地看到每一天的收獲。
可以是今天發(fā)生的新聞,可以是讀到的有趣的觀點,可以是工作上的小突破、小成就,可以是突然閃過腦海里的靈感和點子,也可以是想去的地方、想體驗的事物……正是這些事物,組成了你的每一天,也構成了你和世界的聯(lián)系。
畢竟,生命這么長,要好好地活。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058 測試
立即測試
481 測試
立即測試
459 測試
立即測試
1891 測試
立即測試
702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