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因為自己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而討厭自己,逼著自己改變的時候?
“你為什么不想結(jié)婚不想談對象?。磕闶遣皇怯行睦韱栴}……”
“你怎么就不能多處處交交朋友,多社交一下多好!你是不是有問題……”
“你怎么天天就想這些莫名其妙的東西,神逼叨叨是不是精神病啊……”
這些質(zhì)疑似乎經(jīng)常會從那些“關(guān)心我們的人”口中發(fā)出,甚至會是來自我們內(nèi)心自己的懷疑。我們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點遭?
我想,也許覺得這些事是問題的本身,可能才是真的“問題”所在哦。
我要是xx一定可以更幸??鞓烦晒?!
不可否認我們似乎比起父母輩,算是生活在一個“宣揚做自己”的時代里,但是無論是小圈子還是整個社會,我們中的太多人也似乎在做著口是心非的事。
那些習慣性的自我忽略、貶低、逃離,甚至都是無意識發(fā)生的。
我們就是“討厭”自己身上的某些東西,那些被他人質(zhì)疑、否定的部分,往往也會逐漸辯證真實的自我否定。
我們是不是只是嘴上說著做自己,而身體卻在逃離自己,并企圖變成別人呢……這答案往往難以回答。
“我要是成為xxx就好了……我一定可以更快樂……更幸福……更成功……”這樣的想法是否也曾出現(xiàn)在我們的頭腦中?
我就可以清楚的記得,我的較優(yōu)個男友曾經(jīng)對我說,“你要是能更可愛一點就好了?!?/p>
他是個好人,當時說出這樣的話也并非惡意。但是在那之后的10年里,“更可愛一點”卻似乎成為了我的“催化劑”和“緊箍咒”,變得更可愛似乎成為了我的目標,而本身性格怪怪的那個自己,似乎變成需要被關(guān)起來,被扼殺的對象。
因為我必須變成更好的自己,才可以被愛。
我很努力地變可愛,發(fā)出可愛的聲音,走可愛的步伐,穿可愛的衣服,在漸漸的自我洗腦中,我似乎真的“變得更可愛了”,甚至令自己也開始覺得“我真是個可愛的人”“那個可愛的樣子就是真實的我”。
但其實真的是那樣嗎……不是的。
過度的期望(當然有可能那也不過是我們強加于自己的)和自我苛責,往往會轉(zhuǎn)化為一種沉重的壓力和自我懷疑,并令我們不再能看到自己本身所具備的那些優(yōu)點男孩子般的爽朗、古靈精怪的創(chuàng)意、敢于冒險的沖勁等等。
最終反而變得暗淡無光了。
并且在我努力學習如何變可愛的過程中,那些網(wǎng)上的小技巧,雜志里的可愛穿搭和儀態(tài)。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往往會變成過一種“別扭的做作姿態(tài)”,更很容易讓自己成為眾目睽睽之下被社死的對象,從他人禮貌而不是尷尬的目光中,我分明可以看出自己的“裝可愛”有多么的拙劣……
于是又是新的一輪自我否定——你看我就是不如xxx天生那么可愛……我真是太糟糕了……
這種好像變得可愛的狀態(tài)大概在我年近30的時候,才逐漸開始被治愈,這背后不僅僅是因為我遇到了更能接受真實的我的朋友和愛人,更是因為,在不斷的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那個被叫做“我”的人,真正的接受了自己。
絕非口頭上說的“要做自己”而是真實的可以看到,那個有胖的、矮的、刻薄的、社恐的、神經(jīng)質(zhì)的我,其實充滿了那么多令人很著迷的優(yōu)點,即使不需要“可愛”的表情,依舊還是有人會“愛著我”。
就算那些我曾以為的通訊錄里的500都不再喜歡不可愛的我了,那也沒關(guān)系。
我依舊愿意愛自己,那剩下的3個朋友也依舊愛我,不就夠了?
為什么我們總想“逃離自己”?
不可否認無論是誰,99%都會有比自己更加優(yōu)秀的人。
那種來自上面的誘惑力和壓力,往往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
同時,有一個努力的目標,并為此做出“跳一跳摘蘋果”的舉動,也并非壞事,反而能夠激發(fā)我們奮斗的精神,獲得更多的成功與快樂。
但是如果這種感受,更多地變成了自我否定,而非動力,它所能帶給我們可能就更多的只剩下負面的部分了。
不僅不會激發(fā)動力,還會使我們失去自己本身擁有的美好事物。
但為什么我們會這樣討厭自己呢?
a)早年不斷遭遇拒絕的自我
當我們年幼的時候,總是無法得到正面的回饋,不斷被指責,或者被要求成為別人的時候,這種自我的厭棄就非常容易形成了。
因為每個人的穩(wěn)定自我的形成,都往往和原生家庭、童年經(jīng)歷密不可分。
如果那個“小小的我”可以被看到,被肯定、被接納,即使它不是完美的,依舊可以感受到自我的價值和被愛。
那么對于一個人未來人格的發(fā)展,都會起到極其重要的正面影響。
反正,無法被接納的“小小的我”甚至會分裂出一個部分,在他人開始真實否定之前,就先開始自我厭惡,并預設(shè)外界也會同樣地否定自己。(這是多么卑微,令人心疼的結(jié)果?。?/p>
b)自我在“過度痛苦”中受創(chuàng)
例如過度的痛苦、恐懼、焦慮,這些激烈的情緒一旦超過了我們的自我承受度,都有可能令我們開啟防御機制。引起“壓抑”“否認”“情感隔離”等一系列反應。
這些的發(fā)生,也許和我們遇到的重大生活變故有關(guān),比如親人去世等。
防御本身并非絕對的負面影響,它是我們在困難情境中(尤其是當我們身處幼年時)所發(fā)展出來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讓自己不至于崩潰瓦解。
而如果我們始終無法從這種“保護套”中走出來,并無法看到和接受真實的自我,那么就可能引起新的問題。
和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聊聊,一起面對,一定比獨自掙扎更好。
如何更多看到自我,找回自我?
在無論是心理咨詢,還是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其實都更應該關(guān)注自己眼前的困境,背后的東西,而非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
例如一個人恐懼婚姻,就想辦法讓他結(jié)婚,逼著他去愛上誰;一個人不想出門社交,就把他扔到一堆人里,逼他去social……這反而是“挺有病”的舉動。
既不能治標,更不會治本。
所以我們覺得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部分開始著手,從真切地看到感受到著手,才有可能做到接納。
1)回憶并理解自己的過去
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我們的現(xiàn)在,一定都是由我們的過去造就的。
也只有理解了過去的自我,才有可能接納現(xiàn)在的自我。
回憶那些“陳谷子爛芝麻”,那些以為已經(jīng)過去,甚至已經(jīng)“釋懷”的部分,都有可能是令現(xiàn)在的我們枷鎖的鑰匙扣。
沒有人的童年是完美和毫無傷痕的,所以真的不用覺得羞恥,覺得自己怎么是如此斤斤計較的人。
因為只有真的記起它們,并開始真實地理解,才是治愈的開始。
2)試著“停下來”
我知道,現(xiàn)在這個社會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完全不被內(nèi)卷。
背叛奔跑和奔波,也許會在短時間內(nèi)給到我們一些想要的東西,但是總有一刻,過度旋轉(zhuǎn)的齒輪會發(fā)生崩潰,并將我們拉入崩潰的雜亂情緒之中。
所以在狂奔之后,不妨嘗試給到自己一點點停下來的時間和空間,特別是那些當你被痛苦的情緒包圍,卻還在對自己說忍一忍,忍一忍就好了的時候。
從關(guān)注呼吸、身體、五感開始,這種短暫的停頓,會幫助我們從混亂的思緒,以及幻想中自己應用的身姿中掙脫出來,回歸到真實的肉里中來,并可能“看到”真實的自我。
這時我們就可以嘗試給自身的感受“命名”,從而掙脫“我居然偷懶了”這樣的自責中脫離。
不斷地聽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并開始分析他們,學習“心疼心疼自己”。
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自己和這個世界都還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失控,而更廣闊的天地也有可能在這之后打開。
我們都希望可以做真實的自己,也都希望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但是什么才是真實的自己,更好的自己呢?
我覺得這一定是在完成了更多的自我察覺和自我理解之后,才可以談及的。
否則,我們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很有可能只是變成某一個幻想偶像,或者在和某個假想敵戰(zhàn)斗,而失去了該有的慈悲和包容。
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時間,去接納自己,而也正是這樣的參差令我們都成為了這世上最獨一無二,鮮活美好的生命。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quán)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lǐng)取與侵權(quán)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79 測試
免費測試
1481 測試
立即測試
658 測試
立即測試
148 測試
免費測試
673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