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個孩子:他非常認真的在研究一道數(shù)學題,研究的過程中,可謂嘔心瀝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整整花了一個多小時。
對于一個不到8歲的孩子來說,這已經(jīng)接近他努力思考的極限。
我想,或許他需要一點幫助。給了他一點引導之后,他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那種思路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換了一條路,視野變了,好像世界也不一樣了。
《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原則》這本書總結(jié)到:讓問題情境超脫于人們在嘗試解決問題所掉入的悖論糾結(jié)的陷阱,并且將問題置于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框架之中。
當這個孩子跳出原來的糾結(jié),搭建新的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搭建了解決問題新的出口。
盡管,對于一個學生來說,這僅僅只是一道題,但對于一個有著正常思維和辨識度的人來說,他會收獲到,不同道路帶給他的思維沖擊,也就是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
當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不再只是單一的一種,那么問題本身就會有更多更好的出口。
簡而言之,走不通時,我們可以換條路。
02
平常人的世界里,我們提倡死磕,提倡堅持的力量。
一遇到問題就逃避,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不是我們想要倡導的。
所謂堅持的力量,是來源于你真的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夢想的路上,你可以義無反顧,也可以從很多走得通的路上一一去嘗試,但并非是在沒有道路的過程中消磨掉自己的意志力和決心。
很多時候,并不是事情本身令我們困擾,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意見造成了困擾。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問題,認識面臨問題的態(tài)度和視角是如何影響到了問題本身。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太容易受困于各種條條框框中,無論多么努力或者理性的想要尋找解決方案,都可能落到最后只能在原地慌亂的兜圈子,加重問題,影響情緒。
重新框定就顯得尤為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保羅·瓦茲拉威克說到:
重新框定是指將人們可以理解的和經(jīng)歷過觀點,改變成另外一組也能符合事實,甚至更貼合事實的設定,這樣轉(zhuǎn)換一下,該情景對人的意義就改變了。而且這樣的重新框定并未涉及到情緒的變化,只是人們賦予這種情景的意義有了改變,結(jié)果也就變了,但具體的事實并沒有變化。
簡單一點闡釋,就叫,換個角度看問題。
換個角度看世界。
如同半杯水問題。同樣的半杯水,有人想到我只有半杯水了,喝了就沒有了,又要重新去找水。有人想到我竟然還有半杯水,足足夠我喝了。
事實還是那個事實,問題就不是那個問題了。
03
講了那么多,無非就是想探索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一方面,我們需要跳出問題的框架,重新去設置新的框架,賦予問題新的意義。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學習多從外部視角去看待問題,讓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舉個例子,有一個14歲的孩子,想要幫助作為醫(yī)生的爸爸戒煙。
他可以怎么做。
按照慣常的理解,醫(yī)生爸爸肯定知道抽煙對自己不好,但是讓他就此戒煙他又做不到。
14歲的兒子,如果直接和父親講道理,列舉各種吸煙的危害,對于父親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
這就猶如很多人都會說的話,道理我都知道,但我做不到。
做不到,并不是真的做不到,是沒有觸碰到一個人內(nèi)心真正的動力。
也就是,兒子希望爸爸戒煙的動力比爸爸想要戒煙的動力更大。
于是,問題就回到了兒子身上。
他要如何去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
他非常智慧。
他跳出問題視角,重新設置了新的問題框架。
他偷偷拿了父親的香煙,趁著父親恰巧出現(xiàn)的時機,開始生澀的點著了煙,裝模作樣的抽起來,抽的時候還把自己給嗆住了。
這時,父親看到自己14歲的兒子開始抽煙,氣不打一處來,急忙跑到兒子身邊把煙搶了,兩個人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
父親說,你這么小,怎么可以抽煙?
兒子說,你不也每天抽煙嗎?我只是想學學你。
與其說父親有自我反思功能,不如說,這個聰明的兒子已經(jīng)預料到他的方法一定會讓父親對抽煙這件事有所行動。
于是,晚上睡覺時,父親坐到兒子床邊,非常慎重的與兒子約定,答應他,他會戒煙。同時要求兒子也不能再抽煙,彼此遵守君子約定。
兒子心里當然非常樂意,他用了父子之間的愛讓父親心甘情愿的戒煙。
他的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04
很多時候,問題總是在關系中產(chǎn)生,也常在關系中解決。
當我們在回憶與他人關系中由問題帶來的挫折與痛苦的時候,多去看看關系中真實的發(fā)生過什么,又是如何發(fā)生的,這可能比單純的去分析因果要重要,這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思索和成長空間。
如果我們在關系中,只看到問題,只想要消除問題,反而容易把消除問題的方式都變成問題。
關系里,人才是最重要的,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你和自己的關系怎樣,你和他人的關系怎樣,你又是以怎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到關系中問題的來去。
當問題出現(xiàn)時,思考一下,問題正在表達什么,訴說什么,它想要你做什么,或許它只是調(diào)皮的想簡單的尋找一下存在感而已。
如果你真的想選擇一條路走,你得努力嘗試這條路是否能夠走得通。
否則,就需要及時掉頭,換一條可能可行之路。
就像,明明知道拖延不好,耽誤事,就是解決不掉拖延。
明明知道遲到不好,就是做不到準時。
明明知道那樣想不好,就是控制不住。
明明想自己好起來,恢復到和以前一樣,就是做不到。
既然你知道自己做不到,為何還要撞了南墻才回頭呢。
這時候,你更需要的是及時掉頭,換一條或者幾條能走的交通通暢的路。
光明正大的拖延一次......
堂而皇之的遲到一次......
心寬體胖的想一次......
心安理得的不好一次......
又或者,你還能有其他更好的更適合的路可以走,但不是在那條不通的路上死磕、自責、懊悔和憤怒。
放過自己,放過自己在關系里的掙扎,讓道路多一些通道,未嘗不可。
有人說,我們一味追求不可能的事物,卻使那些可能得到的東西變成不可能。
我想說,我們一味在不通的路上走,會使內(nèi)在真實的自己變得沒有力氣在通路上探尋。而那些通暢的道路上,本該有你的身影。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quán)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quán)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741 測試
立即測試
337 測試
立即測試
611 測試
立即測試
667 測試
立即測試
644 測試
免費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