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懷疑過自己沒有同情心嗎?
你有曾懷疑過自己只有“同理心”,沒有“共情力”和“同情心”嗎?
你有曾懷疑過自己沒有共情能力嗎?有曾經因為這種懷疑,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從事某種特殊的職業(yè)嗎?
很幸運,上了賈老師的心理咨詢基本技能課程,終于讓我對這個困惑了很久的“謎題”,有了更多的理解,確定地告訴自己:原來這就是共情,帶著好奇心去傾聽對方,換位思考,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他現(xiàn)在的情緒和感受,你就可以去體會、理解來訪者的情感和思維。
曾經,我一度因為自己太過理性,懷疑自己是否太“冷酷”。比如一起看韓劇,別人都哭得稀里嘩啦,而我卻覺得“主角的遭遇是很不幸,我也能夠感受到她的傷心,可是哭太夸張了吧!”這時的我,就會覺得“自己的心好像是冰冷的,沒有溫度的?!?/p>
再比如,學生的父親車禍去世,我會安慰他:“我很理解你現(xiàn)在的傷心和難過,你很想找個地方大哭一場,把你對爸爸的思念,還有你曾經的叛逆導致的虧欠,去告訴他??墒悄悴荒埽驗槟阒浪麑δ阕畲蟮钠诖?,就是考一個好大學。你不斷地努力學習,其實也是想完成爸爸留下的唯一心愿?!笨僧斔叱鑫肄k公室的時候,我就覺得這件事過去了,我會把這個學生記在心里,轉身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這時候,辦公室的老師就會覺得“你很冷漠,聽了這么傷心的事,轉身還能夠繼續(xù)工作,說放下就放心了”,他們覺得“我是神,不是人,好像沒有七情六欲一樣?!?/p>
還有曾經的情感波折—分手。別人遭遇到這樣的事情,經常是“感覺很悲傷、活不下去了”,似乎這才是愛情的真諦??墒钱斘矣龅竭@件事的時候,我的處理方法是:“聽到你這么說,我很難過,很傷心。可是我知道你也一樣,你做出這個決定,一定是深思熟慮的,我理解你現(xiàn)在的處境。既然這樣,那我們就一起商議一下,后面的事情怎么處理吧?”這種時候,我朋友都會覺得“你很無情,沒有共情力,更沒有感情,太理性了?!?/p>
我也曾經因為懷疑自己太過理性,沒有共情能力,覺得自己不適合做老師這個職業(yè),沒辦法和學生、家長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沒辦法走進學生的內心,去理解他們的感受。
可是奇怪的是,學生和家長、領導、同事,對我的評價一直都很好。學生碰到問題,喜歡來找我訴說,有開心的事情,也喜歡找我分享。家長也喜歡和我分享孩子的事情,碰到親子關系溝通不暢的情況,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領導也經常說“你去,你去和他們溝通,這個事情,只有你去調解,大家才可以都滿意”。這時候,我又覺得“好像自己還是挺有共情能力的,挺適合做老師這個職業(yè)的?!?/p>
可每當辦公室的老師,問我“你聽了這個事情,傷心嗎?傷心,為什么關了門,就可以繼續(xù)工作?”看韓劇哭得很慘的一幫學生,還喜歡天天找我聊韓劇,明明我都一滴眼淚沒掉,他們就喜歡找我聊,這時候我就很懷疑,我到底有沒有共情能力?
特別是,當分手的前任找我想復合的時候,我會說:“我很理解你現(xiàn)在的處境,你說了這么多,無非是講還有感情余溫,不愿錯過,我理解你,但我已經向前走了,感情已經變質,能不能再找回往日的溫情,我不知道?!边@時候,‘沒有立即回應的’我”,一度都懷疑自己很冷漠,好像原來的甜蜜說忘記就忘記了,很少再有情緒的狂風暴雨,不會去指責也不會去嘲諷,只是平靜地說出現(xiàn)在的“決定”。
這時候,我就會去想,我是不是太冷酷了?他都那么傷心了,我卻讓他很失望,我會不會太沒有共情能力了?可是我體會到了他的歡喜-失望-傷心啊,我到底有沒有共情能力?。课視_始懷疑自己,覺得一個自己都沒有感情的人,一個自己的情緒都沒有波動的人,他會有同理心嗎?他會去與別人共情嗎?
對于這些“謎題”一樣的問題,這幾個概念的區(qū)別,我曾經在網(wǎng)上查了好多次,對照自己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還是覺得自己好像有一些理解,可是怎么才知道自己是做到了“共情的”?自己是有共情能力的呢?
直到上課練習時,賈老師說:“換位思考,現(xiàn)在你就是他,走進他的內心,去體會他的感情,體會她現(xiàn)在內心世界”,這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樣就可以做到“共情”。我把這個觀點現(xiàn)場實驗,站在那個“即將出國留學的女孩”的角度,對比我放棄珠海的事業(yè)和人脈,只身來北京發(fā)展的經歷。想到自己當時做抉擇時的掙扎、焦慮、擔憂、自信心缺失、迷茫等心情。我說“我理解你的處境,一個人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去一個陌生的國度生活、學習,還有你對學業(yè)和前程的擔心、迷茫,這一些我都有體會到?!?/p>
賈老師的認可,其他同學的發(fā)言,給了我更多的鼓勵,讓我知道我也是可以和別人共情的,我也不是無情的啊!這也讓我進一步把這個想法推進,后期,我還會對她說“你知道面對的是個陌生環(huán)境,可是為了學業(yè),你還是義無反顧地做出來留學這個決策,你是一個勇敢的人,因為你知道只有這樣做,你才可以成為‘心目中想成為的那個人’”。因為賈老師說“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被看到、被認可、被珍惜”,“看到他的痛苦,他的痛苦背后就是她最大的需要,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獲得自己的需要”。
課后,我多次回顧課堂上的內容,對自己的“謎題”進行了深刻反思,我知道自己是有“共情能力”的。學生和家長喜歡找我,分享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并不僅僅因為我是一個老師的身份,也不是我的建議有多高明,而是我們在溝通一開始,我就已經能夠站在對方角度,走入了他們的心靈世界,去理解他們的掙扎和矛盾。他們能夠接受我的建議,也是因為這個建議是他們內心里,早已經想好的,我?guī)退麄冞M一步肯定、完善了這個建議,他們會覺得“你是專業(yè)老師,你也覺得可以,我們的想法是一致的,我這個方法就是可行的”。
看韓劇喜歡哭的學生和老師,愿意找我分享,是因為我雖然不哭,但是我會和他們說:“你也在看這個劇嗎?同路人同路人??!”這句話,就已經讓我走入了他們的內心世界,與他們有了一些共同點,成了他們在這個話題上的“知音”。至于前男友的問題,他不恨我卻很理解我,我想也是因為思考這件事的時候,我確實是站在了他的角度,做分手還是復合的決策,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我沒有指責他,而是理解他做決策時的掙扎和痛苦,所以這時候我與他已經在“共情”。
至于不能夠復合、不再談原諒,包括學生分享家長車禍過世后,我在她離開辦公室后,沉默幾分鐘后繼續(xù)工作。這只能說明我確實是理性的人,同理過后,事情結束,我就會及時抽身,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為原有的感情已經不復存在,是否重新開始?只能由時間去做出決定,我思考太多無任何意義。而學生家長已經去世,我可以聽孩子訴說他的感受,我理解他的傷心,他走后我的沉默,已經是在消化我的情緒,生命的流逝,我無能為力,傷心太久,反而對我和學生都不太好,我能夠及時調控自己的情緒。
再細想,看了很慘的韓劇,都沒有流淚?我想是因為我懂藝術的真諦,我理解故事主角的遭遇,可是這畢竟是藝術,藝術都有夸大的成分,特別是韓劇,可能他的過分夸張,反而讓我看清了“虛構、不現(xiàn)實”的因素,不真誠、夸張地賺眼淚的表演方式,不值得我去和“主角”共情,但是我與“觀眾”確實是共情了,所有盡管他們知道我沒哭,但還是喜歡來找我分享。
回頭看看自己寫的文章,很長,似乎還是很理性,很開心沒有用“一、二、三”這樣的“標志”。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會繼續(xù)努力!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266 測試
立即測試
1129 測試
立即測試
1481 測試
立即測試
1198 測試
立即測試
245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