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男人,叫姜偉,他大學畢業(yè)后在廣東中山工作,大學時相戀的女友小微畢業(yè)后則選擇在上海打拼。工作一年后,為了和女友團聚,結束異地戀的狀態(tài),也為了個人事業(yè)的發(fā)展,畢竟上海是大城市,他辭掉了工作來上海打拼。
剛開始前兩年工作還算順利,姜偉也和女友也順利走進婚姻的殿堂。
之后,疫情開始,姜偉所在的公司受大環(huán)境影響,開始壓縮用工成本,姜偉的工作也受到降薪三分之一的影響。姜偉沖動之下辭了職,沒想到接下來他找工作一直不順利,陸陸續(xù)續(xù)換了三份工作,甚至換了另一個行業(yè),可每份工作都干不長,三年下來,他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宅在家里,沒有收入。
相反,妻子小微畢業(yè)后一直在一個行業(yè),一家公司深耕,穩(wěn)扎穩(wěn)打,如今干到了部門經理的位置。
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又經常拿自己和妻子對比的姜偉,情緒越來越糟,心態(tài)越來越崩,開始頻繁和妻子吵架,導致兩人的親密關系也陷入了危機。
吵架的主題經常是姜偉指責妻子,說自己為了和她在一起,付出了多么多,辭掉了廣東中山的好工作,來到上海,可是這么多年,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并不好,妻子也經常忙于工作,對家庭,對他的照顧都不夠。
妻子小微也很委屈,覺得丈夫沒有工作和收入的這兩年,是自己在支撐著這個家庭,自己的工作壓力很大,還在學習管理的她,經常要挨大領導的罵,為了兩個人的家庭,她也在苦苦堅持,付出很多。
02
姜偉的故事讓我想起另一個來訪者的故事,就叫她喜多吧。喜多原來是個快樂很多的人,但是最近幾年她越來越不快樂。
她和丈夫李想婚后不久便懷孕了,因為醫(yī)生說需要臥床養(yǎng)胎,為了能順利生下孩子,加上丈夫每個月有3萬多的月薪,足夠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喜多便辭掉了那份在包裝設計公司的工作。
孩子順利出生后,因為想要陪伴小孩成長,也因為喜歡家庭生活,喜多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加上有老人幫忙,婆媳相處也和諧,喜多感覺有孩子的這幾年,自己整個人變得松弛下來,開始更懂得享受生活。
每天都能和孩子親密地在一起,孩子2歲之后上了托班,喜多還能把家按照自己的審美進行布置,空閑的時候上自己喜歡的鋼琴課、舞蹈課,這樣的生活令她很充實很滿意。
老大3歲時,意外懷孕,喜歡小孩的喜多順其自然地生了老二。
但相比于老大,老二難帶許多,吃不好,睡不好,一歲之后才能睡整覺。但是兩個孩子也給喜多帶來很多的快樂,尤其看著二寶相親相愛地陪伴和玩耍,喜多覺得自己幸福得簡直要冒泡。
可隨著老二上了幼兒園,開始頻繁生病,每倆月都要因發(fā)高燒去一次醫(yī)院;老大開始上小學,輔導作業(yè)的壓力也來了;加上婆婆年紀大了,身體也不是那么好了,家務需要喜多更多操心開始;諸多的變化加在一起,喜多從快樂的年輕主婦變成了易燃易爆的老母親。
焦慮煩躁的時候,喜多看著丈夫,想著這么多年,丈夫只要工作賺錢,周末花一點時間陪孩子玩,就是人人口中的“好爸爸”了,而自己為了成為“好媽媽”卻要付出如此之多。
看著明明比自己大三歲的丈夫,現在看起來好像還更年輕3歲,喜多的內心就會升起生氣和后悔情緒,后悔生孩子早,后悔生二胎,后悔選擇成為全職媽媽。
她還會陷入受害者和怨婦思維,覺得自己為了丈夫,為了孩子,為了家庭辭職,成為一個全職媽媽,付出和犧牲實在太多了,盡管得到了丈夫和公婆的認可,但是她覺得似乎得到的不能和付出的對等,自己得到的還遠遠不夠,這讓她對丈夫對婚姻都愈加失望。
03
通過這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姜偉和喜多在親密關系中把自己的付出認為是對家庭和伴侶的奉獻和犧牲,尤其當他們陷入壓力導致的困難情景時(姜偉的求職壓力,喜多的育兒壓力),這種付出和獻身感便會更強烈。
他們會忘記曾經為了自己的某些需求做出的選擇,比如姜偉為了個人職業(yè)的發(fā)展,為了和女友團聚,喜多因為喜歡孩子,喜歡家庭生活而選擇成為全職媽媽,把原本為了自己所做的付出和努力,都歸結為為了家庭為了伴侶,這會導致他們內心更加失衡與煎熬,一方面對伴侶產生過高的期待,一方面又因為期待無法滿足,對關系對自己都會產生更多負面的認知和體驗。
比如姜偉就覺得妻子對家庭對自己的關心不夠,喜多就覺得丈夫對自己的付出沒有給予對等的回報,進而對婚姻失望
在親密關系中,你是否和他們一樣,有類似的情緒狀態(tài)呢?
我發(fā)現當我自己累的時候,我也會同姜偉和喜多一樣陷入為了他人付出的陷阱之中。我喜歡努力工作,喜歡做美食,但是當我累的時候,我就會埋怨,為了丈夫為了孩子為了家庭我才會這么累,才要努力工作養(yǎng)家,才要天天操心一家人吃什么喝什么……
當我覺察到這些,覺察到自己由此產生的怨氣、委屈時,我會告訴自己,“我曾經的付出更多的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完全為了他人。我熱愛我的工作,所以我努力工作,我熱愛美食,所以我愿意嘗試做各種好吃的,我選擇,我承擔。我只是累了,我需要休息,而不是怪罪和怨恨別人?!?/p>
親愛的,不要把你原本是為了自己而做的事情,最后歸結為為了別人。
當你認為,“我為了伴侶、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我才這么辛苦,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我才這么努力”,你就會讓自己陷在付出感里面,為了別人的付出感不是一個什么好東西,它會讓你覺得沒有為自己而活,會讓你變得怨恨、委屈、責怪別人,同時對關系中的另一方有更高的期待,要知道,對他人的過高期待是通往毀滅的路。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最初的初衷,最初自己做的選擇是為了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同時,也去覺察自己是不是還有一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是不是自己太累了,需要放松和休息?是不是自己壓力太大了,遇到困難了,需要伴侶的支持和幫助?把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用合理的方式提出來,可以更好地得到滿足,又不會傷害關系。
最重要的是學會關懷自己,愛自己,努力讓自己過得好一些,快樂一些。人在自己過得不如意,不快樂的時候,便容易向外攻擊和指責他人,怨天尤人,覺得是別人害的自己。
之后的生活中,你每次付出時,可以多問自己一句:我是為了自己而做,還是為了別人而做?如果答案是為了自己,那就不要心懷怨懟,如果是為了別人,也需要看到這是自己做的選擇(所做的一切事情百分百為了自己,毫無妥協退讓,并不現實,但是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保有覺察)。
用日劇《想做飯的女人和想吃飯的女人》中的一段臺詞作為本文的結尾:
我想起自己喜歡做飯的初衷,并不是為了當什么好母親或好妻子而做飯做菜的,我只是想要做很多很多美食,明明是因為喜歡,做給自己的,卻全部被歸結為為了男人,真難受?。?/p>
最后,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
愿你的每一份付出更多的是為了自己,哪怕是為了他人也能心甘情愿!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系我們,聯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266 測試
立即測試
179 測試
免費測試
812 測試
立即測試
437 測試
免費測試
1111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