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小明在小區(qū)玩小汽車,一個6歲的哥哥過來故意拿走不讓玩。
2歲的豆豆在草地上玩球,一個同齡的孩子過來一把搶了過去。
在公園玩滑滑梯,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把樂樂撞到了,另外一個小哥哥故意不讓聰聰玩滑滑梯。
生活中類似的場景并不罕見。有些時候會聽到爸爸媽媽們說:不要管,就讓他們自己解決,尤其是面對熟悉的朋友和親人的時候。
也有一些大人會著急,大聲呵斥并且想要給予孩子建議,例如要求孩子打回去之類的。
但是孩子往往可能不知道怎么辦,也不一定能學習到家長的辦法來解決問題。那這些場景的孩子都是被欺負嗎?
欺 負:
是指用態(tài)度、動作、言語等對對方的身體、精神造成傷害的一切行為的統(tǒng)稱。
也就是說,在看到孩子起沖突的一些場景,可能是因為大家有同樣喜歡的玩具、活動而又不知道怎么辦,或者用不合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時候,大人很可能看到爭執(zhí)的或者不合適的解決問題方法的情況。
這種情景在1-3歲的孩子間會更常見,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更容易用打、咬等攻擊性行為的方式來解決社交沖突中的需要。
這種情況通常會根據(jù)具體的情景來找到孩子背后的需要來引導替代的親社會技能,而等待、輪流、交換則是在學齡前期孩子學習的主要的替代方式。
前面的兩種情景中,豆豆遇到的就是常見的2歲多的孩子有需要時候的沖突。這個時候,如果作為豆豆的家人,我們可以做的是:
第一,同理孩子的情緒感受。
第二,保護孩子的物權——告訴孩子或者對方的大人,這個是豆豆的東西,需要給回豆豆。請求對方家長的協(xié)助拿回豆豆的物件。
第三,待孩子情緒平靜之后,或者在平時可以學習保護自己物件的技巧??梢試L試親子的游戲來學習。
在容易出現(xiàn)類似情況的時候,大人多在旁邊,提醒孩子原來學到的方法,并且讓孩子感到大人的支持和理解而不畏懼。而作為搶玩具孩子的家長,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學習輪流、交換、等待、分配等的技能。
但是,如果孩子在社交場合、游戲活動中常常被人故意“使壞”,例如年齡大的孩子故意拿走物件,故意阻止孩子的參與,甚至嘲笑、鼓勵孩子的時候,這個時候是有必要積極介入的。
嘗試保持平和的情緒,觀察孩子的情緒感受并且共情表達理解。例如:哥哥搶了你的玩具,很生氣又不知道怎么辦對不對?
探討解決的辦法:可以通過布偶游戲來和孩子“再現(xiàn)”類似的經(jīng)歷。例如孩子選一個布偶,爸爸選兩個布偶(一個做爸爸或者玩伴、一個做欺負的布偶),大家玩的時候有個布偶來欺負孩子的這個布偶(即原來經(jīng)歷的事件),問孩子被欺負的布偶的感受,問孩子怎么辦,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辦,那么爸爸布偶或者玩伴布偶來支招,用游戲來經(jīng)歷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于容易出現(xiàn)這些情況的游戲場景和這樣的玩伴,大人的支持和陪伴,至少能“威嚇”而避免這些事情的發(fā)生。
找伴需要緣分。和孩子一起尋找可以相互接納的同伴,在同伴活動中學習解決社交沖突的方法。
不管是哪種場景,都需要大人保持著理解、安慰、支持的態(tài)度,嘗試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和需要,陪伴孩子找到保護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
就像同樣玩滑滑梯被撞到,有些孩子會拍拍就起來玩了,這個時候大人反而在旁邊責罵,那么是和孩子的需要不一致的。
如果孩子被撞了,感覺被欺負,這就可以順應孩子的感受來回應需要,理解場景“大家跑來跑去容易撞到”,找到安全而替代的游戲。
在這些過程中,強化親子安全信任的關系,學習到更多認識沖突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避免和應對欺凌的基礎。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416 測試
立即測試
505 測試
立即測試
812 測試
立即測試
1054 測試
立即測試
335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