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無效忙碌,解鎖高效工作密碼
你是否常常陷入這樣的工作狀態(tài):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種會議之間,微信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讓你應接不暇,在多項任務中頻繁切換注意力,忙得暈頭轉向。然而,一天下來,看似忙碌不已,實際成果卻寥寥無幾。面對這樣的工作困局,我們該如何破局呢?接下來,就跟隨筆記君一同走進今天的文章,相信定能引發(fā)你的深度思考。
《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在《得到》專欄中分享了 Google 剛進入中國時的一則故事。
起初,Google 總部對中國研發(fā)團隊的評價極低,原因在于他們“出工不出活兒”,北京三四個工程師的工作效率,甚至比不上總部的一個工程師。
吳軍深入分析后發(fā)現(xiàn),這些工程師缺乏找到關鍵工作并優(yōu)先完成的能力。當時,中國研發(fā)團隊全員都是新人,無人指導他們如何高效開展工作;而 Google 總部新員工占比較小,在經驗豐富的員工帶動下,新員工能迅速掌握工作技能。
在隨后的兩年里,Google 總部的工程師陸續(xù)前往中國,幫助中國團隊梳理工作流程;同時,中國團隊也前往總部交流學習。經過這一系列的努力,中國研發(fā)團隊的工作狀況得到顯著改善,最終贏得了總部的認可。
就連 Google 這樣一群高智商的工程師,都需要學習正確的工作方法才能提升產出,更何況我們大多數(shù)人呢?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只要一個人智商情商正常,且具備較強的學習和工作意愿,就一定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然而,在職場中,我們常??吹竭@樣一類人:他們學習意愿強烈,工作也十分努力,但工作產出卻不盡如人意。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種差距呢?
通過對比高產出人群與低產出人群的工作方式,我們發(fā)現(xiàn)低產出者普遍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一:只聚焦任務,忽視目標
假設你的老板正在飛機上,一小時后降落,落地后需要給客戶做一場重要匯報,而你需要為他制作一份 PPT。但由于你時間預估失誤,PPT 制作得十分倉促,還發(fā)現(xiàn)部分數(shù)據缺失,此時你會怎么做?
低效人士往往會瘋狂地尋找缺失的數(shù)據,最終可能數(shù)據找到了,但 PPT 要么沒做完,要么質量不高。
一般人則會尋求他人幫助一起找數(shù)據。
而高效人士則會根據老板此次匯報的目的,評估這些數(shù)據在匯報中的重要性。如果數(shù)據作用不大,他們會將時間花在完善 PPT 的重要頁面上;如果數(shù)據至關重要,他們會尋求他人協(xié)助,或者尋找替代數(shù)據。
這三類人之間的差距,本質上是任務導向與目標導向的差異。
高潛力人才往往具備一些共性,擁有這些共性的人,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能表現(xiàn)出色;反之,缺乏這些共性的人,在工作中往往會困難重重。其中,Result-driven(結果驅動)就是一項重要共性。
高產出的人,并非動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斷哪些事情對結果影響最大,然后想盡一切辦法確保結果達成,而非死守既定的工作任務。
實際上,結果驅動不僅是一種工作習慣,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例如,很多人常常會問:“如何才能對一個行業(yè)有深入的了解?”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問問自己:“深入了解行業(yè)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贏得客戶的信任,還是為了在老板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進步?”
假設你希望獲得客戶的信任,讓他們覺得你懂他們,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了解該行業(yè)客戶的痛點,針對這些痛點深入研究分析,形成有價值的見解,并適時與客戶溝通交流。
了解一個行業(yè)是一個龐大的課題,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根本無從下手。因此,缺乏結果驅動的思維,僅僅局限于完成工作任務,最終只能是“出工不出活兒”。
問題二:應激式工作,而非統(tǒng)籌式工作
仔細觀察身邊的同事,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整天忙忙碌碌、手忙腳亂、在不同任務之間頻繁切換的人,工作效率往往并不高。看著他們工作,就像在玩打地鼠游戲,剛打完一個,另一個又冒出來,讓人也跟著焦慮起來。
而另一類人,他們做事專注、條理清晰,看似淡定從容,卻能默默攻克各種難題。
兩者的差距在于,前者采用應激式工作方式。他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不是規(guī)劃當天的工作,而是直接投入工作,導致下班時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沒做完。此外,面對領導臨時安排的任務、客戶突然提出的要求、同事緊急索要的數(shù)據,他們都會放下手頭的工作去處理,最終在任務切換上耗費了大量精力,這種工作方式顯然效率低下。
那么,高效的工作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呢?答案是統(tǒng)籌式工作。
真正的統(tǒng)籌式工作具有以下特征:
這種方式能讓我對工作有很強的掌控感,無論遇到多少任務,都能從容應對。當然,在制定計劃時,要為高價值問題分配足夠的時間,因為大部分人在 80%的時間里做的是無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搞清楚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習慣一方面能將不同難度的工作與自身效率的高低峰相匹配,實現(xiàn)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能清楚地知道在不同時間段適合做什么,避免一有碎片時間就習慣性地刷朋友圈。
此外,在一天的工作中,要記錄學到的新知識、犯過的錯誤,因為不及時記錄,很快就會忘記,導致重復犯錯。這些記錄晚上需要進行整理。
記錄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減輕大腦負擔。日常例行工作和常犯的錯誤都可以列成清單,畢竟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要把能用筆完成的事情強加給大腦。
問題三:幾乎從不“偷懶”
“懶癌”其實是第一生產力。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創(chuàng)新不都是源于“懶”嗎?不想走路,于是有了汽車;不想爬樓,于是有了電梯;不想打掃,于是有了掃地機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任務都是重復性的,我們可以在第一次完成時搭建好框架。例如,每周都要做的數(shù)據分析,可以建立一張 Excel 表格,將需要分析的參數(shù)設置好公式,每周只需將導出的源數(shù)據粘貼進去,刷新后參數(shù)就會自動生成,然后根據參數(shù)得出結論即可。
這里所說的“偷懶”,不僅包括善用工具,還包括善用他人。比如,你從未做過數(shù)據分析,可以先參考前人的經驗;如果你有團隊或實習生,就不要做他們能完成的工作;運營社群時,建立一套群主激勵機制,比自己親自擔任群主要高效得多。
以上三個讓你 Work Smart 的工作方式,聽起來并不復雜,而且你可能也聽說過。但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
實際上,工作性質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影響遠超想象。
然而,很多公司并不像 Google 那樣重視對新人工作方式的培養(yǎng),沒有將 Work Smart 放在重要位置。他們往往只注重教員工“做什么”(What),即需要完成哪些任務、使用什么工具等,卻忽略了“如何做”(How),即如何聰明地完成這些任務,以及“為什么做”(Why),即這些任務對公司和客戶有什么幫助、要達到什么目的。這導致員工的才能無法充分發(fā)揮,缺乏成就感。
學會深度工作,拯救專注力
避免分心,專注當下科學研究表明,一旦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你想專注,也很難擺脫這種習慣。例如,在排隊等 5 分鐘或者在餐廳等朋友時,如果你習慣用刷手機來打發(fā)時間,那么你的大腦可能已經被重新編排,從某種程度上說,就像研究所提到的“心智殘疾”。此時,你的大腦可能已經無法勝任深度工作,即使你經常安排時間訓練專注力,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像羅斯福一樣高效工作美國第 32 任總統(tǒng)羅斯福在學生時代興趣愛好廣泛,包括拳擊、摔跤、健身、舞蹈、閱讀詩歌和自然學等,他把課余時間都投入到了這些愛好中。然而,他的學習成績卻十分優(yōu)異,大一 7 門課程中有 5 門優(yōu)秀。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從上午 8 點半到下午 4 點半這 8 個小時里,他預留出時間用于背誦、班級課程、體育鍛煉(通常每天一次)和午飯,其余時間全部用于專注學習。
通過在這些時間段內集中精力攻讀課業(yè),他實現(xiàn)了時間的高效利用。這個策略要求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不時地像羅斯福一樣發(fā)起沖鋒。
具體來說,找出一項優(yōu)先級很高的深度任務(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估算出通常完成此類任務所需的時間,然后設定一個遠遠短于估算時間的硬性截止期限。每一次沖鋒都是一次抵抗分心刺激的過程,實踐越多,抵抗力越強,專注度也會越高。
進行有成果的冥想在身體勞作而心智空閑的時候,比如走路、慢跑、淋浴時,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義明確的專業(yè)難題上。根據個人專業(yè)不同,這個難題可能是為一篇文章列提綱、寫一篇講話稿,或者是打磨一個商業(yè)策略。就像佛教的打坐一樣,你的注意力可能會分散或停滯,但必須不斷地將其重新集中到當前的問題上。
遠離社交媒體在網絡使用習慣上,運用關鍵少數(shù)法則(二八法則)。該法則指出,在許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 20%的可能原因。這意味著,只有最重要的 2 - 3 個活動將決定我們能否實現(xiàn)目標。
因此,我們應該把花在低影響力活動上的時間(比如在微信上與老朋友閑聊)轉移到高影響力的活動上(比如和一位好朋友共進午餐),這樣就能更接近目標。所以,放棄使用一款網絡工具的邏輯是放棄它帶來的小益處,轉而專注于已知能帶來更大益處的活動。
如果想擺脫手機的“控制”,不妨給大腦找一些高質量的替代活動,比如閱讀、鍛煉身體、與良師益友交往。
結語
上班前,首先要根據工作的輕重緩急進行排序,明確當天最重要的幾件事,在完成這幾件事之前,堅決不做其他無關緊要的小事。
下班后,及時復盤當天的時間分配情況,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時間安排。如果效率高,思考如何保持;如果效率低,思考如何改進。
如此循環(huán)往復,嚴格執(zhí)行。相信你一定能實現(xiàn)更快的成長。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2395 測試
免費測試
702 測試
立即測試
611 測試
立即測試
974 測試
免費測試
345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