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獨處過了?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特別是當你感到情緒崩潰、莫名想發(fā)脾氣、對做事失去興趣、難以集中注意力、對社交感到焦慮、內心迷茫等狀況時,就越需要獨處來看清自己。
但現(xiàn)實是,我們除了缺乏獨處的機會,還面臨一個更大的問題:
獨處能力的缺失。
做到真正心理意義上的“獨處”是很難的,因為人們越來越難安靜下來,總想向外尋求一點什么。
那什么是心理意義上的獨處?我們該如何擁有獨處的能力呢?
什么是心理意義上的“獨處能力”呢?
人格心理學家Burger認為,“獨處”是指我們與他人沒有社會互動。哪怕我們置身于人群中,但沒有與他人交流信息時,也能稱為“獨處”。
而“獨處能力”,則是一個人獨處時,獲取內省、放松、自我成長和自我滿足等心理益處的能力,是一個人對獨處狀態(tài)的接納和積極利用。
比如,在圖書館里,沒有你認識的人,非常安靜,無人交談。
你沉浸于自己閱讀的世界里,專注、享受、愉悅。
或者,你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看著周圍的鴿子吃食,人來人往對你沒有影響,你內心平靜,感受當下。
這是一種積極的“獨處”。
相反,你獨自在家,關上房間,看上去是獨處的。
但卻在不間斷地和人微信聊天,或看電視劇、刷微博等,這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處。
獨處不是單純地隔絕他人,自我封閉。
重點是,在沒有外界過度打擾,沒有注意力的主動或被動轉移,在真正和自己共處時,你的心境是怎樣的。
是你獨自一人時,可以看到自身最核心的需要,看到事情是如何糾纏到一起,如何影響著你,從而找到解開這個“結”的方法。
所以,除了消解情緒、緩解壓力外,“獨處”在心理上的重要性,如同睡眠一樣,是一個人內在成長和心理修復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通過獨處,一個人能增強自我意識和認知,提升心理健康和情感穩(wěn)定性,促進潛意識和情感的深度探索等等。
一個擁有獨處能力的人,心理健康程度是較高的。
既然獨處能力那么重要,又有諸多好處,為什么對有些人來說,獨處那么難呢?
首先,是一個人早期依戀經(jīng)歷的影響。
相對來說,很難獨處的人在早期經(jīng)歷里,和主要撫養(yǎng)者的關系不是特別親近,或者周圍環(huán)境變動多,難以保持穩(wěn)定,這對ta們的獨處能力和安全感會產生重要影響。
當個體的內部心理工作模型是焦慮型時,ta就非常容易對獨處感到不安。
第二,是自我認同和自尊心程度的影響。
無法獨處的人,相對來說,自我認同程度較低,缺乏自信和自尊感。
如果一個人無法保持穩(wěn)定的自我認同,就很需要外界的認可,依賴于外界的陪伴和支持,總是有向外獲取能量和積極評價的傾向。
雖然與人相處時,ta們也會感到不安和尷尬,但獨處會讓ta們更難受。
因為獨處時,ta們必須面對完全的、真實的自己,就會想要回避。
第三,是“情感忽視”造成的孤獨感和身份認同缺失的影響。
這種情況,是最讓人遺憾的。
遭遇“情感忽視”較多的人,往往生活在“沒有回應”的環(huán)境中。
即撫養(yǎng)者在撫養(yǎng)過程中,缺乏對孩子的語言或非語言的回應。
如面部表情、眼神接觸、聲音模仿等。
這種“沒有回應”的環(huán)境,會讓孩子感受到巨大的恐懼和孤獨感。
當ta們長大后,就會非常難以忍受獨處。
因為獨處,會把ta們重新帶回和卷入到“沒有回應”的創(chuàng)傷性感受中。
所以,有人獨處時,一定要開著電視、放著聲音,或者和人說話。
這樣,ta們才不會在“時間的空隙”里體會到與周圍世界的聯(lián)系斷裂,而因此痛苦。
同時,一個人的社會和身份認同,是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和外界的反饋形成的。
如果一個人長期被“情感忽視”,可能會導致社會認同的缺失或困惑。
獨處時,因為缺乏與他人的連接和共享社會身份的機會,ta時常會感覺到生活的無意義感,自我的無價值感。
缺失了“我”的存在,必然無法忍受一個人的時光。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擁有獨處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當我們在現(xiàn)實中感到最困難,或長期被某種心理困擾,被創(chuàng)傷影響時,最需要這種能力。
但同時,這也意味著,“獨處”需要極大的勇氣。
那么,我們要怎么鍛煉獨處能力呢?
(1)漸進式拓展自己的“獨處舒適區(qū)”。
如果你缺乏獨處能力,是源于成長環(huán)境不友好和負性的人際體驗,這就要考驗你面對這些經(jīng)歷的勇氣了。
當你獨處時,你可能會被喚起一些負性記憶,引發(fā)如恐懼、難受、強烈的孤獨感等情緒,好像浮在空中,或者搖搖欲墜,失去了穩(wěn)定性……
這些都是非常難以忍受的情緒或軀體體驗。
因為,你缺乏自我的“核心”——愛和安全感。
面對這些感受,我們首先要尊重它。
如果你過于難受,可以尋找外界的支持和陪伴,不要一個人強撐。
如果能夠忍受,我仍希望你去慢慢嘗試,一點點拓展“自我舒適區(qū)”。
比如,你可以試著每天給自己15分鐘的獨處時間,和自己對話,做做手工,聽聽音樂。
總之,你不逃避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和情緒。
即使感到孤獨,你也耐受住了。
而一個月后,你或許就能做到獨處半小時,甚至更久。
這時你會神奇地發(fā)現(xiàn),你慢慢能忍受一些負性情緒了,焦慮度也會降低。
在獨處時,回想并接受過去的回憶,會加強你對創(chuàng)傷的包容性。
你還可以思考自己內心的真實需求和愿望,這是一個神奇的自我修復過程。
雖然好像什么都沒有做,但僅僅是和自己平靜相處,就能獲得力量和內在控制感。
當然,這也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過程。
當你需要幫助時,也可尋求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支持,一步步克服對獨處的恐懼。
(2)堅持通過創(chuàng)作和對話,來加深自我了解。
獨處能促進一個人自洽,而自洽又能增進一個人面對現(xiàn)實的勇氣和力量。
我們需要的,是在“獨處”中去練習一個特定的能力——對情緒和想法的描述和對話的能力。
你可以通過寫作、繪畫、寫關鍵詞等,在腦中梳理自己的情緒、想法,越具體越好。
在這個過程里,你會面對諸多的誘惑,如短視頻、電視劇、網(wǎng)購等。
我的建議是,娛樂的時候充分娛樂,然后留一點專屬于自己的時間,靜下心來感受自己的情緒,書寫和描繪它。
這個過程完成后,你內心會松弛很多。
(3)在半封閉的環(huán)境中,慢慢“暴露和脫敏”。
我們處理一些強迫癥、恐懼癥時會用到暴露和脫敏療法。
一般的做法,是把自己逐級暴露在讓自己不舒服的場景里,一步步地加強暴露等級,讓自己“脫敏”。
而害怕“獨處”,也是一種特殊的恐懼。
所以,我非常鼓勵人去一個半封閉的環(huán)境里,慢慢“暴露和脫敏”。
比如,找一個安靜的公園。
同樣是有人和生靈,但又與你沒有直接的關系。
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你不會感到難受。
在觀看一些外部場景的同時,你可以冥想或正念,關注自己內在感受的變化。
你還可以嘗試多表達自己獨處時的心境。
如和信任的朋友聊一聊,自己獨處時的感受和體驗。
盡可能地對這種經(jīng)驗敞開,不要回避。
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空間,去除浮躁和虛偽,遠離快速的節(jié)奏,面對簡單與真實。
慢慢地,你會感到很多事情自然而然有了答案,自己也充滿積極的能量。
最后,
希望你終有一天,知道自己是誰,要往哪里去。
生命中也許會遇到坎坷,但只要有一顆堅定的心,就能指引自己走向幸福。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62 測試
立即測試
355 測試
立即測試
2210 測試
立即測試
658 測試
立即測試
475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