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周圍環(huán)境、網(wǎng)絡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很可能會在某些階段對一些事物特別沉迷,最常見的是玩手機、打游戲,又或者是同齡人中的某股風潮。
比如前段時間,媒體報道很多小學生迷上了“盤手串”,還一度成為了社會熱點。很多父母對此焦慮不已,既想不明白孩子為什么會喜歡“盤手串”,又擔心孩子“玩物喪志”,影響學業(yè)。
所以,我們其實很難預測孩子會沉迷哪些事物,但無論是哪一種,這并不一定就是壞事!如果父母對此有理性、客觀的認識,并懂得科學的應對方法,反而能夠利用孩子的愛好引導他們培養(yǎng)出自律性。
而父母如果在家庭教育中能夠做到這2點,孩子更有可能變得更優(yōu)秀。
01
當孩子沉迷某種事物時,
父母不要一味強勢地制止,
而要學會給予孩子選擇權。
很多父母都未意識到,學會放手、并讓孩子多做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夠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我們大腦中有一個區(qū)域叫“前額葉皮層”,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合理的判斷和控制沖動。它就像我們自控力的來源,每當我們產(chǎn)生沖動時,它就會跳出來告訴我們要“理智一點”。
但遺憾的是,一個人差不多要到25歲左右,前額葉皮層才能完全發(fā)育成熟。所以,在25歲以前,雖然我們的自控力在不斷增強,但總體還是比較薄弱的。這也是很多兒童、青少年無法長時間專注學習,做事容易半途而廢,特別沉迷于能立即獲得快樂的事物的原因。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不過,如果父母有意識地“鍛煉”孩子,他們的自控力就更有可能得到提升。而這種“鍛煉”的關鍵,就在于讓孩子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并學會自己作選擇。
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國家兒童醫(yī)療中心成員威廉·斯蒂克斯魯?shù)虏┦吭岢觯汉⒆釉谧约鹤鲞x擇時,其大腦前額葉皮質(zhì)能被更好地激活。這是一種在誘惑面前,做出理性選擇的學習過程。于孩子而言,每一次自主做選擇其實都是一次鍛煉。
起初,孩子很可能禁不住誘惑,做出不理性的選擇,從而獲得相對不那么理想的結(jié)果,孩子能感受到個中的差別,有些結(jié)果甚至會令他們感到不適、難過。出于“趨利避害”的動物本能,孩子后續(xù)將慢慢學會抵制誘惑,做出更理性的選擇,其自控力就逐漸培養(yǎng)出來了。
所以,當孩子沉迷于某種行為、沉溺于獲得即時快樂的時候,父母可以先理解孩子,再引導孩子意識到還有其它重要的事情要做,然后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權:
是要先學習還是先玩?
如果先玩的話,玩多久就去學習?
怎么合理分配時間,能夠玩和學兩不誤?
等等。
也許很多父母并不同意這個方案,他們認為孩子就應該“先學習、再玩”,必須先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了、做好了,才能享樂。這種想法往往來自于上一代人“刻苦勤勞、先苦后甜”的樸素思想。
這種想法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如果父母強迫孩子接受,不懂得尊重和傾聽孩子的心聲,這其實會弊大于利。孩子不但沒有真正養(yǎng)成刻苦耐勞的好性格,還容易影響學習狀態(tài)和情緒,導致一連串的問題。
我們接診過一個被診斷為雙相障礙的青少年患者,她是“孩子王”,總是帶領著大院的一群小伙伴一起玩耍,非??鞓?。可她上小學后,她媽媽要求她放學后必須先寫作業(yè),寫完之后才能出去玩。
但大院里其他孩子都是先玩一會,再回家寫作業(yè)的。于是,她每次寫作業(yè)的時候,總是聽到院子傳來的嬉笑聲。她非常羨慕,內(nèi)心也非常著急,總是想把作業(yè)趕緊寫好,然后能跟小伙伴一起玩。
她的心早就飛到九霄云外去了,寫作業(yè)時的注意力自然不夠集中,學習效率低。而且等到她寫完作業(yè),小伙伴早就回家了,沒人跟她玩了,她感到非常落寞。
慢慢地,她一學習就煩躁、坐不住,出現(xiàn)了嚴重的學習障礙,人際關系也沒有以往當“孩子王”時那么好了,跟父母的關系也越來越差,還逐漸出現(xiàn)了情緒問題。
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地以為自己的觀點和做法就是正確的,只要不突破原則,很多事情的選擇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主要看家長怎么處理和引導,并且要顧及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現(xiàn)在有些家長的教育理念就比較與時俱進。他們能理解孩子放學后想玩的心理,“在學校被老師管了一天了,放學后想玩一玩,放松放松,其實很正常”。
有的家長還發(fā)現(xiàn),孩子放學后在小區(qū)里、院子里瘋跑一陣,身體得到鍛煉,大腦得到放松,后面的學習狀態(tài)反而更好。所以他們反而鼓勵孩子放學后先玩。當然,前提是孩子愿意遵守約定,到時間了就自覺回家,這其實就是有自控力的表現(xiàn)。
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放學后先玩還是先學,這是小事。但有些事情,孩子還小,不諳世事,分不清楚哪一種選擇背后意味著什么,萬一孩子選了一個弊大于利的決定,那怎么辦?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
02
父母可以先跟孩子一起分析每個選擇背后的利弊,然后在能夠承受的范圍內(nèi),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最后,無論結(jié)果如何,尤其是如果結(jié)果不理想的話,父母要引導孩子仔細復盤,并學會為自己所做的選擇承擔一定的責任。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其實,孩子們也不笨,他們進入兒童時期,理性思維開始萌芽之后,他們在做選擇時,就往往會試著分析每一種選擇背后的利與弊,最終作出自己覺得最合適的決定。
只不過,孩子們?nèi)狈ι铋啔v,對很多事情缺乏充分的信息了解和理性分析,所以他們考慮的利弊可能是短期的、眼前的。這時候,父母可以適當介入,跟孩子一起分析。
如果孩子能聽懂父母的深入分析,意識到從長遠來看,某個選擇利大于弊,最后選擇了它,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個及時的肯定,認可他們的選擇比較理性。這其實就是孩子學會更深入分析事物、作出更理性判斷的過程。
那如果孩子對太長遠、深奧的分析還不能完全理解,還是想按自己的意愿去選擇,那希望父母仍要尊重孩子。但家長可以提醒孩子有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遇到時可以想辦法積極解決,必要時可以求助父母。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571 測試
立即測試
1549 測試
立即測試
355 測試
立即測試
254 測試
立即測試
371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