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jié)回來沒多久,朋友芋頭就找我聊天。
坐下后,她的第一句話就是:
“我不明白,大家為什么總是傷害我,就好像,我不該存在一樣。”
表情迷茫又痛苦。
她細心、包容,很照顧他人感受,常讓人感到舒服。
這些特質本該是她與人交往的優(yōu)勢。
吊詭的是,她得到的卻常常是攻擊——
對方不曾報以善意,反而無視、強勢和索取。
芋頭這樣的人,不是個例。
我們身邊就有不少,可能我們自己就是。
在“好相處”“好脾氣”的標簽下,壓抑自我的攻擊性,一點點失去自己的主權。
然后委屈、抑郁,最后崩潰或爆發(fā),甚至走入自毀或傷人的極端里。
實在令人心疼。
所以,今天我想借著芋頭的故事,跟你聊聊:
如何合理、合適地釋放我們的“攻擊性”,活得更舒服?
01
我對他們掏心窩
他們卻狠狠往上扎
隨著聊天的逐漸深入,芋頭一點點地講出——
那些因“好相處”被壓抑的委屈,和遭遇的“得寸進尺”。
跟同事合作時,因為各自有不同的KPI,沒法在不妥協(xié)的時候合作。
所以前幾次合作時,芋頭都先讓步,想著對方應該也會適當讓步。
卻沒想到,自己讓步后,對方卻步步緊逼,要她做出更多的妥協(xié)。
因為前幾次沒強硬起來,她試著再爭取時。
同事就要么搪塞糊弄,要么就說“之前都是這樣做的,現(xiàn)在就得這樣……”
最后,芋頭這邊的KPI不僅完不成,還被同事甩鍋不配合。
因為體貼別人的“難處”,她還常常被領導安排沒人愿意干的活。
她覺得很不開心,但又不敢說出來,只能乖乖去做。
還不斷地安慰自己,能者多勞嘛。
婚姻里也一樣。
剛過去的春節(jié),老公又一次無視曾經(jīng)說好的“一年回婆家,一年回娘家”的約定。
帶她回婆家,留她不停地干活,應對親戚的試探。
更讓她難受的是,公婆體恤兒子辛苦了一年,讓兒子這幾天都舒服躺平。
卻對同樣辛苦一年卻還在干活的她,諸多挑剔。
類似這樣的無視、索取、挑剔,她經(jīng)歷了太多太多。
可每一次想要爆發(fā),都有一股莫名的壓力攔住她。
她只能不斷地壓抑自我,成為一個體貼、好相處的“軟柿子”。
然后憋出內傷,覺得活著沒有一點意思。
“不是都說什么與人為善嗎?為什么我善,周圍的人卻都是惡的……”
02
我憤怒、委屈
卻無法釋放
我問芋頭:“你感到不舒服了,為什么不說出來?”
她的回答耐人尋味:“說了沒用,只會更糟糕。”
這個想法,在她童年時就扎根了:
小時候的她因為身材矮小,常常被欺負,回到家就哭個不停。
可媽媽并沒有安慰她,還指責她啥也不會,就知道哭。
而哥哥雖然勇敢,卻也會因為“表達”自己被爸媽打。
有一次,爸媽答應了哥哥,只要他進步10名,就給他買游戲機。
但哥哥真的做到后,爸媽卻反悔了:“這都是為了激勵你,你還真要啊?”
哥哥很生氣:“說好的約定,我做到了你們卻反悔。你們都是騙子!”
爸爸聽到后暴跳如雷,拿起衣架就抽哥哥,邊打還邊說他任性,不體諒父母。
而她就在一旁小心翼翼地看著,完全不敢出聲。
這些經(jīng)歷讓她“明白”:
不舒服、不開心、憤怒,是不被允許表達出來的。
所以,現(xiàn)在的她,每一次委屈憤怒,想釋放出來時,就會被下意識地壓下去。
可正如弗洛伊德所說,這種試圖釋放攻擊的攻擊驅力,是人的本能。
如果它無法向外釋放,就只能轉向攻擊自己。
就像芋頭一樣,在不斷地自我壓抑中,越發(fā)感到生活無望,陷入抑郁。
傳統(tǒng)文化向來不鼓勵我們有攻擊性,而是鼓勵做一個“中庸”的好人。
沒有棱角,逆來順受,不會攻擊,甚至不會反擊。
但這樣的好人,內里都是虛弱的。
他們以閹割自我情感、自我需求以及攻擊性為代價,成為了所謂的“好人”。
可這樣的人,在現(xiàn)實中,往往更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事實上,很多有所成就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散發(fā)著攻擊性。
就比如董明珠,走路帶風,說話中氣十足,做事果敢,氣場強大。
這就是一個人攻擊驅力的外顯,別人一見她就會尊重敬畏。
當然,說這些,并不是讓你過度使用攻擊性。
攻擊性太強,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這意味著對關系的毀滅。
攻擊力過強的人有施虐傾向,這是需要治療的,因為他很大可能把身邊的關系都嚇跑。
同樣,攻擊性過度被壓制的人,也會因情感過度壓抑,身心都容易生病。
只有攻擊性適中的人,才能合理保護自己,又恰當?shù)蒯尫徘榫w,身心得以舒暢平和。
03
釋放攻擊并不危險
試試接納、擁抱它
之前看過一個金馬獎頒獎典禮的片段。
頒獎嘉賓黃渤的臨場反應很好地展示了如何合理、合適地釋放攻擊性。
當時作為搭檔的鄭裕玲,犀利地點評黃渤的衣著:
“你怎么穿個睡衣就來頒獎禮?你看梁朝偉、劉德華……他們都穿得很隆重?!?/p>
而黃渤看了眼臺下盛裝出席的明星們,微笑著調侃:
“對,因為他們是客人嘛??腿说絼e人的家里去的時候,當然要穿得隆重一點了。
你5年沒來金馬獎,我這5年一直在這里,已經(jīng)把金馬獎當成自己的家了。
回到家里穿什么呢?當然是穿得舒服一點,對不對?”
話音未落,坐在一旁當主持人的蔡康永,卻突發(fā)一句:
“黃渤,這是我家,不是你家?!?/p>
不難感覺到其中的攻擊意味。
而黃渤的回應,不止圓了場,也溫和地釋放了自己的攻擊性:
他先是哈哈大笑,接住蔡康永的話,“是的,對。但其實,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你還有一匹馬?!保ó敃r蔡康永的服裝有個馬)
客氣完后,亮出自己的“殺招”:“從來只看過人騎馬,沒看到過馬騎人,今兒真是頭一回見?!?/p>
現(xiàn)場聽到的人拍掌叫好,毒舌的當事人啞口無言。
當然,以這樣的方式釋放攻擊性并不簡單,背后需要很多經(jīng)歷和沉淀。
但我們能從中學習到:
我們可以發(fā)展出能夠被社會規(guī)范和人文習俗所接受和認可的表達方式。
讓自己的攻擊性成為自己成長和發(fā)展的驅動力,而非絆腳石。
比如,很多成功人士都將自己的攻擊驅力轉變?yōu)榇龠M職業(yè)發(fā)展和成就的驅動力,這就是一種被社會認可的方式。
再比如,我們在競技運動中體驗競爭、爭奪和比拼,也是一種不錯的釋放自己攻擊性的方式。
所以,攻擊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它的否認,壓抑和拒絕;
釋放攻擊并不危險,危險的是沒有給它找到適合的道路。
試著去接納、擁抱內心的攻擊性,并讓其成為一種健康的力量。
04
面對他人的攻擊
我們該怎么辦?
在關系中,我們除了要發(fā)展自己的攻擊性,還會面臨如何應對他人的攻擊性。
他們的攻擊可能是易感知的“主動攻擊”,比如指責、挑剔、辱罵……
我們可以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將這些攻擊回懟回去。
還有一種,是不易感知,但就是會讓你感覺到不舒服的“隱形攻擊”。
比如他很久不回你消息,故意忽視你的要求,經(jīng)常忘記彼此的約定,總是把事情的責任推給你……
我們要做的,首先是識別出這種行為模式。
這種攻擊的背后,可能是他們相對弱勢,而在悄悄生悶氣。
這時候,我們可以堅定自己的邊界和價值,用中立的態(tài)度來指出、澄清。
具體可以試試以下做法:
1.表達不滿,設置邊界
告訴對方,你這樣被動、消極的行為讓我有些生氣,沒辦法接受。
同時,設置清晰的邊界。
比如,在團體合作中,明確每個人的分工,清晰列出每個人的工作量,以及完成情況,避免模糊彼此的邊界。
2.看到優(yōu)點,及時表揚
你沒看錯,是表揚。
隱形攻擊的人,自身會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狀態(tài),很多事都會故意忽視,拖延。
很大的原因,是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例如認為老板沒有看到自己優(yōu)秀的表現(xiàn),伴侶沒有看到自己用心的付出……
如果這時,可以發(fā)掘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及時表揚與鼓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積極性。
比如,當總是故意拖延的下屬,突然有一次效率很高,工作做得不錯,你可以及時鼓勵,夸獎 ta 這次效率很高,工作做得很棒。
每個人的內在都希望被感受、被支持。
當你劃清了邊界之后,你還能夠去看到、支持對方“好”的部分,你也能有效化解你們之間的攻擊張力。
你可能會覺得,第一步就不容易做到。
畢竟指出對方的不好,表達自己的不滿會傷害到別人。
這可能是因為,你還沒有很好地分離個體化。
當你能與別人分離個體化,就能澄清:你是你,我是我,他是他。
你就會知道,自己的表達,是合理且合適的。
當然,很多時候,過去所經(jīng)歷的一切讓我們習得了各自的無意識應對經(jīng)驗。
單純通過看書或者聽課,很難將知識用于個人實踐,做到合理、合適地釋放自己的攻擊,回應他人的攻擊。
這時,不妨試試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的目標之一,就是讓人更好地發(fā)展自己的攻擊驅力的適應性。
它是客觀、理性且中性化的。
它不會單純地支持你憤怒,也不會直接告訴你“這個誰誰誰,你該去報復他”。
而是帶你去深入探索、了解和面對自己的內心:
為什么想攻擊?攻擊讓我聯(lián)想到了什么?里面是什么樣的情緒……
只有了解它,才不會被它所控。
當我們允許、接納和理解了自己的攻擊性,它就會變成積極的生命力。
我們的生命也會因此綻放出力量。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337 測試
立即測試
481 測試
立即測試
741 測試
立即測試
1054 測試
立即測試
371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