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社交困擾的人就會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是多么不容易。因為他們會非常謹慎地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小心翼翼地維護著跟別人的關系和邊界,哪怕是發(fā)一句話都要字斟句酌、甚至會打幾個不同版本的草稿,一旦說錯了話就會反反復復地「反芻」、即使已經(jīng)過去了好久也會時不時想起……
實在是太累了。
如果你也面臨過類似的問題,那么今天,我想跟你好好聊一聊。
01
我們知道,人類其實是一種群居的生物。伴隨著人類幾十萬年進化而來的一個基本天性是什么呢?就是「抱團」。
這種抱團的目的在于什么呢?在于最大程度地確保我們的安全感,避免我們陷入危險之中,以團結一致地應對外在威脅。因此,我們天然地就會有一個趨勢:把不同的人劃分為「同類」和「異類」。前者是我們愿意和希望去抱團的對象,后者是我們不愿意、不希望去抱團的對象。
因此,對人類來說,一個最自然的生活模式,是傳統(tǒng)鄉(xiāng)村文明下,大家安土重遷,長時間保持較為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居住環(huán)境和接觸群體,從而逐漸形成親緣和地緣的群體模式。這種模式會形成一種互相扶持、互相協(xié)作的群居文化,以此來滿足我們對于「抱團」的安全感的需求和渴望。
但城市化的發(fā)展打破了這種模式。在大城市中,人們被分割成一個個獨立的個體。無論是住所,工作地點,還是日常的生活圈和軌跡,我們都是以個體的身份去跟別人交流、建立聯(lián)系。而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往往又是多變的,快速的,淺淡的,從而難以形成有效的聯(lián)系。
想一想:你跟你同住一個小區(qū)的鄰居熟悉嗎?跟公司里的同事交流和聯(lián)系多嗎?每周、每個月都能出來見面和聚會的朋友又有多少?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跟身邊的人,僅僅只是點頭之交的關系。我們以個體的身份生活,以個體的身份跟別人交互,以個體的身份維護著跟別人之間的邊界和距離。
有人提出了一種說法,來形容這種現(xiàn)象,叫做「原子化」,我覺得非常貼切。
城市化的飛速發(fā)展和吸納,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被切割成一個個「原子」,沿著自己的軌跡跟別人交流和互動,保持著適當?shù)木嚯x。太遠了會有吸力,太近了又會有斥力。
這就相當于什么呢?我們被從自己的圈子和群體中割裂出來,孤零零地拋到一個「群敵環(huán)伺」的環(huán)境里。我們不知道周圍的人是不是我們的「異類」,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我們的「同類」。一切都是未知的。
這就造成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得我們時時刻刻都處于高度的警覺和喚醒狀態(tài)之中。我們不知道跟我們打交道的是什么樣的人,不知道別人是同類還是異類,不知道對方的邊界在哪里,也不知道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去處理和應對……
并且,這種不確定性是很難消除的?,F(xiàn)代社會的不斷加速,使得每個人都疲于奔命,我們很少能夠真正去深入了解跟我們建立聯(lián)系的人。你跟身邊的鄰居,可能一起住了好幾年,但是你們熟悉嗎?你跟辦公室里的同事,除了工作上的交流,或者一起吐槽老板之外,有過更密切的聯(lián)系嗎?
進一步,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又使得我們接觸的人的范圍大大拓展,這就大大強化了這種不確定性:我們可以跟成百上千的人產(chǎn)生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可以跨越空間和距離的局限,但我們對他們是完全不了解、不熟悉的。我們相當于要維護成百上千的陌生的關系,而每一段關系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新的、陌生的問題,需要消耗資源和能量去處理……
可想而知,這樣的生活,對于一個不擅長社交,或者不喜歡社交的人來說,會有多累。
我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社交消耗」。原子化所帶來的社交消耗,正是我們這個時代難以避免的一大難題。
為什么我們喜歡獨處?因為對許多人來說,社交,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和時間的事情,得不償失。
02
那么,我們可以想一想:一個人處于這種社交消耗之中,面對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在分不清同類和異類的情況下,他會采取什么樣的策略?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一片漆黑的環(huán)境里謹慎地摸索、行走,不知道下一個迎面而來的人是同伴還是敵人,在一切以自身安全為先的前提下,你會怎么做?
很容易想到,最簡單的策略一定是「試探」,也就是發(fā)出信號,進行淺度的交流,以確定對方的立場和「身份」。一方面,這可以最大程度地節(jié)省資源,避免我們把過多的資源投注在不重要、不合適的對象和關系上,減少資源的浪費。
更重要的是,這可以避免我們暴露過多的信息,從而失去主導權。想一想:倘若你毫不掩飾地展示自己的身份,然后突然發(fā)現(xiàn)身邊都是「異類」,那場面是不是很尷尬?
在這種情況下,你就需要一個什么東西呢?一層外在的身份,來代替你去跟別人發(fā)送信號、發(fā)出試探、建立聯(lián)系。你發(fā)出的一切信息都會經(jīng)過它的加工,你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也都會經(jīng)過它的過濾。它可以把真實的你跟外在世界隔離開來,避免真實的你暴露在外在世界的注視下。
你可以把它叫做「人設」「形象」「印象」,都可以,在這里,我們可以借用榮格的叫法:「人格面具」。
每個人的人格面具跟自己都會有一定的區(qū)隔,因為你需要它「適當?shù)亍拱缪菽承┙巧瑏砀玫厝谌胪饨绛h(huán)境,同時把真實的自己隱藏和隔離開來;但與此同時,這個人格面具也不會跟自己完全相悖,因為你無法扮演一個跟自己格格不入的角色。
現(xiàn)在,讓我們把這套思維遷移到整體,那么會怎么樣呢?每個人都在「試探」,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人格面具」—— 我們其實并不是個人對個人的交互,而是讓每個人的人格面具跟其他人的人格面具進行交互。
因此,在生活中,當我們跟他人進行社交時,我們其實相當于在做什么呢?
一方面,我們通過自己的人格面具發(fā)出信息,釋放信號,并將人格面具盡量調(diào)整到跟自己較為一致的傾向,讓它能夠代表某些程度的自己,方便「同類」找到自己;
一方面,我們又需要通過獲取別人的信息和反饋,試著去理解它的人格面具,并試圖穿透人格面具的表象,去試著找到他面具后真實的樣貌,來判斷他是不是「同類」;
另一方面,我們還要讓人格面具和自己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謹慎地控制信息的暴露,以免被「異類」找到,或者暴露在「異類」的環(huán)境之下。
我把這整個過程,稱為「社交磨合」。整個社交磨合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去尋找真正的同類,并且同時避免被異類發(fā)現(xiàn)、在異類面前偽裝同類的過程。
不妨在腦海中想象一下這個場景,把它具象化。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多么精細、微妙,又多么復雜的「游戲」。
因此,為什么我們會出現(xiàn)第一段里面講到的種種「社交困擾」呢?原因很簡單:社交困擾的本質(zhì)是什么?是我們需要花費巨大的心神和精力,去耗費在「我們-人格面具-他人的人格面具-他人」這條關系鏈上面。
我們害怕說錯話、做錯事,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是因為我們擔心自己釋放的信號出錯,讓他人誤解我們的人格面具;
我們不愿意麻煩別人,是擔心這種對別人的「麻煩」會降低別人對我們的社會評價,低估我們的人格面具;
我們跟別人相處時總需要字斟句酌,是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在處理人格面具之間的「對接」上,努力調(diào)適到更適合的狀態(tài);
……
它們最本質(zhì)的原因都是兩點:害怕錯過跟「同類」的聯(lián)系;以及害怕被「異類」發(fā)現(xiàn)。
03
有人可能會問:那既然社交這么復雜,我們能不能不跟別人社交,只是維持一個日常生活中最低限度的、必要的交際呢?
當然可以,但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樣的模式。實際上,無論在什么樣的需求理論和模型里面,社交永遠都是人的基本需求。比如:
積極的社會互動本身可能是人類的基本需求,類似于其他的基本需求,如食物或睡眠。(Cacioppo et al., 2014)
積極的社會互動線索(如微笑的臉孔),不需要別的其他獎勵,就足以激活大腦的獎賞回路,給我們充分的動力。(Bhanji & Delgado, 2014)
在社會性動物中,社交本身就是一種回報,足以提供激勵和愉悅感。(Hiura et al., 2018)
被迫缺乏社交,會引起類似饑渴的中腦渴求反應。(Livia Tomova et al.,2020)
……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下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
1)每個人對社交的需求分量都是不同的,但是極少有人完全不需要社交,因為對于人類而言,社交本身就是一種基本需求和激勵回報。2)如果你的社交需求很低,你有意選擇獨處,不跟別人接觸,同時感到舒適、安全,那也是可以的,不會有負面的后果。3)如果你的社交需求較高,同時你被迫缺乏社交,難以進行有效的交流,或者被迫在社交上投入過多的資源和心力,那么對你來說可能會是一種匱乏和消耗。
實際上,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我們?nèi)狈Φ氖鞘裁茨??不是隨隨便便的社交,而是跟「同類」的有意義聯(lián)系。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確認同類的存在,找到同類,跟同類建立聯(lián)系,維護和保持好這種聯(lián)系,以及,跟同類「抱團」、形成緊密的圈子和群體。
這是從低到高的五個不同層級,也是這個高度原子化的時代,我們每個人所真正匱乏、真正需要的東西。
04
那么,面對這個高度原子化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跟他人相處呢?
分享一些感受和建議,希望能夠幫到你。
1. 變單向為雙向
如前文所說,每個人在社交中,其實都在維護著自己的人格面具,適當?shù)匕l(fā)出信息,嘗試著去了解對方。因此,相處其實是相互的。當你覺得有壓力、很困難的時候,對方其實也一樣。
我們很容易把社交的另一方放在「評委席」上,讓他給我們的社交能力和表現(xiàn)打分,惟恐自己哪里做得不對 —— 但事實上,對方是評委嗎?不是的,對方也是選手,也在期待著你的打分。
當你覺得「我那個問題問得好像不太禮貌,是不是有點冒犯」的時候,對方可能也在想「那個問題我好像答得有點敷衍,是不是不太好?」
當你覺得「我拒絕了對方,他會不會耿耿于懷?」的時候,對方可能也在想「我的請求是不是太唐突了,他會不會對我印象變差?」
當你在等待對方給你打分的時候,不妨想一想:對方的位置跟你是一樣的,他也在「小心翼翼」地等著你給他打分。2. 調(diào)高感受的程度
在社交中,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做「Liking gap」。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就是:「我認為別人喜歡我的程度」和「別人實際喜歡我的程度」之間的差距。
一項 2018 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總是會低估別人對自己的喜歡程度。在所有的社交溝通之后,人們估算的對方對自己的喜歡程度,平均會比實際的喜歡程度低10%。(Boothby et al., 2018)
鑒于這是一個平均值,一定會有一些外向和過度自信的人拉高,所以我個人認為大家可以大膽一點,把自己的 Liking gap 調(diào)高一點,比如 20%。
也就是說:當你覺得你給別人留下的印象非常一般時,別人很有可能正在背后稱贊你,想跟你進一步交流。
因此,完全不必糾結在自己的負面想象里面,很有可能,這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內(nèi)耗而已。3. 提高溝通透明度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總是被教導說,要含蓄,要委婉,不要太直接。
但研究表明:在社交中更充分地表露內(nèi)心想法,做到言行一致的人,往往具備更高的主觀幸福感;與此同時,他在社交上的得分也會較高,更不容易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Human L et al., 2019)
因此,在交流和溝通之中,你不妨更真誠、更坦率一些,去表露和展現(xiàn)更多的自我,不需要為了自己的形象,而刻意去營造跟自己不符合的「人格面具」。
要理解:我們?nèi)フ业健竿悺沟闹匾?,是一定高于暴露給「異類」的。畢竟,話不投機,不再聯(lián)系就是;但如果錯過了「同類」,也許就是一個遺憾。
不妨試著適當?shù)乇┞蹲约海龅礁诱嬲\、坦率,這樣,你碰到「同類」的可能性,也會更高。4. 建立有意義的聯(lián)系
前面講過,我們社交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呢?不是要擁有許多朋友(極其外向的人除外),而是要尋找到真正跟我們同頻的「同類」。
因此,在生活中,不妨有意識地去向這個目標靠攏,去做一些有益于這個結果的事情。
比如,參加一些跟你價值觀、興趣愛好一致的社群、活動和平臺,擴大自己接觸到的人的「分母」??梢允蔷€上的社群,也可以是線下的興趣小組、課程、俱樂部,等等。
然后,在一個你覺得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里,適當?shù)乇┞蹲约?,去傳遞出自己更多的信息,包括喜好、習慣、立場、價值觀,向你的「同類」發(fā)出信號,讓他們更容易找到你。
一旦找到了同類,不妨想辦法去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共同體驗,把同類「抱團」,形成一個緊密的群體,來為自己提供穩(wěn)定性和安全感。
最后,如果有機會,去創(chuàng)造一個平臺、釋放一個信號,把更多的「同類」聚集起來,讓大家可以在這里找到跟自己一樣的人,形成一種心理上的「抱團」。
這會是一件更有價值的事情。
讓我們連成陸地,不再有人成為孤島。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437 測試
免費測試
179 測試
免費測試
1129 測試
立即測試
661 測試
立即測試
454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