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立志每天跑10公里,一個月瘦20斤。
有的人要求自己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不辜負老板對自己的期待。
有的人很渴望成功,認為愛拼才會贏,哪怕病了也要扛著不休息。
他們的決心如此堅定,努力如此驚人,你不禁感慨:他們不成功,誰還能成功?
然而這樣的努力,往往事與愿違。
立志每天跑10公里的人,20斤沒瘦下來,但膝蓋先腫了。
要求自己每件事都做到最好的人,不但沒得到老板贊賞,反而因為絕大多數(shù)事都拖延沒干,被老板勸退了。
病了也不肯休息的人,拼命之后不但沒有贏,身體在成功前先垮了,徹底告別了成功的可能。
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發(fā)力過猛了。
真理往前一步都是謬誤,發(fā)力過猛帶來的只能是錯誤。
但如果你能注意發(fā)力的度,將事情做到剛剛好,反而更容易成功。
那哪些事情應(yīng)該做得剛剛好?做到什么程度才叫剛剛好呢?
我總結(jié)了四點。
01不重要的事,
做到及格就是剛剛好
2008,從復(fù)旦大學畢業(yè)那年,淘寶總裁蔣凡到谷歌面試。
他的面試成績非常優(yōu)秀,然而谷歌的資深工程師卻極力反對他加入谷歌,原因是他在學校的課程大多都是60分飄過。
這位工程師打電話問他,為什么只有60分?
他的回答是,他覺得學校的計算機專業(yè)一般,而考試的內(nèi)容也都和實際的編程工作無關(guān)。
所以他在復(fù)習考試的時候,只按照60分的程度來復(fù)習,剛剛及格能夠畢業(yè)就可以了,絕不會花更多的時間在考試上。
工程師聽了這一回答,當即決定留下蔣凡。
蔣凡計算機考試拿60分,不是因為他只能拿60分,而是為了在實際編程工作中做到90分。
蔣凡的這段經(jīng)歷,我們聽起來覺得挺容易的,不就是只要考60分嘛,90分我考不到,60分還不是拿手好戲。
但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減少投入,只做到60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是挺需要勇氣的。
不知道你上大學時有沒有考過60分?我考過,然后被老師教訓了,說我身為班委要以身作則。
后面為了不被批評、不帶壞頭,我花了很多努力去維持不錯的學科成績;除此之外,我也被迫參加了很多無用的團體活動。
于是整個大學,我的時間都耗在了,扮演老師眼中的乖乖女的角色上,沒有什么時間去嘗試自己喜歡的實習和兼職。
畢業(yè)后進入社會,我們一樣會面臨同樣的困境:
你手頭正在跟一個能決定自己當月業(yè)績的大項目,老板突然緊急要你完成一份ppt,同事又在催你給他提供某個活動的物料,你會怎么處理呢?
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像蔣凡那樣的勇氣了,敢于把不重要的事情只做到60分。
身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要接受一個現(xiàn)實:自身能力和精力的有限性,注定了我們無法事事都做到90分。
因為,你在只要做60分的不重要的事情上投入過多,在重要的事情上的投入就不足了。
你只有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減少投入,才能騰出更多時間、精力和資源給重要的事。
所以你會看到一些天才般的人物,在生活上就跟弱智兒一樣,自理能力遠遠低于普通人。
其實,不是他們做不到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而是他們將絕大部分的投入,都放在了自己研究的事情上,在生活上的投入極少而已。
02重要的事,
做到“不鍍金”就是剛剛好
YouCore每年年終總結(jié),王老師都會特別強調(diào):總結(jié)PPT千萬不要精美,不做PPT都行。
為什么要這么說呢?
因為年終匯報重要的是,你今年的目標完成情況、工作數(shù)據(jù)和成果、明年的工作計劃......這些實際內(nèi)容。
而不是PPT外觀這些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低價值的表面功夫(很慚愧,我有一年就是花了很多時間在選PPT模板和做數(shù)據(jù)分析圖上,結(jié)果忽略了內(nèi)容)。
這就是不鍍金,要“里子”,不要“面子”。
我們很多時候,都喜歡做一些核心要求之外的無用功。
比如,用思維導圖梳理思路,花了很多時間來配置每個節(jié)點的圖標和顏色,結(jié)果比在紙上梳理思路,花的時間都多。
記錄一個會議紀要,在排版和格式上花了很多時間,結(jié)果導致紀要遲遲不發(fā)出來。
我們之所以有這些不理智的“鍍金”行為,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
1)很重視這件事,就想做到盡善盡美。
2)“鍍金”的事,跟核心要求比起來更容易,因此更樂意做。
因此,要做到不鍍金,關(guān)鍵在于:確定范圍和限定時間。
1)確定范圍
確定了范圍,你就知道哪些才是核心要求,務(wù)必要做到做好;哪些是額外的要求,可做可不做。
就像做一頓一家三口吃的家常便飯,你知道三菜一湯是必須做的,至于擺盤的碟子是否精美,那就是額外要求,可做可不做。
2)限定時間
做了時間的限定,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你無休無止地做各種“鍍金”的事。
比如,PPT寫好了,一看時間還多,你就無休無止地做美化的事,今天換換顏色,明天加加動畫之類的。
但如果給你限定好了時間,一小時后必須交,那你就會更關(guān)注內(nèi)容,不會再操心格式美化的事了。
03有些事,必須做得剛剛好才合標準
《論語·先進第十一》中,有一段話: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
意思是: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子張(師)和子夏(商)兩個人,哪一個更好一點?
孔子回答:子張?zhí)^,子夏不及。
子貢:那這么說,是子張更好了?畢竟子張都超過標準了。
孔子回答:不見得如此,超過標準和不夠標準,一樣都是毛病,甚至超過標準有時候還不如不夠標準。
為什么孔子會認為做過了還不如做得不夠呢?
因為很多事,都有做到某個程度就夠了的基準線。
過了這個基準線,做再多都不會再產(chǎn)生額外的效果。
就像你吃三個包子就能飽了,那我給你吃五個包子、十個包子的效果,并不會比給你吃三個包子的效果更好。
而且往往效果更差,一是因為浪費了更多的包子,二是你萬一都吃了還容易撐出胃病來。
所以,像下面這些事必須做到剛剛好才行。
1)享受要適度:物質(zhì)享受太多,我們就會越來越難以滿足,感受不到快樂。
2)情緒宣泄要適度:大喜、大怒下做的決定,往往都不是最優(yōu)解。
3)說話要適度:即使是再熟的人,也不能隨便開玩笑。
4)與人交往要適度:初見一個陌生人,假如你表現(xiàn)得太冰冷,別人會覺得你難以接近;但要是你過分熱情了,又會讓人擔心:這人無事獻殷勤,該不會有所圖謀吧?
那什么樣的“度”才算剛剛好?難就難在這一點。
這需要你:敢闖敢試和及時調(diào)節(jié)。
多嘗試,在試錯中摸索經(jīng)驗,根據(jù)反饋確定是“過了”還是“不及”,再及時做出調(diào)節(jié)。
04有些人,更適合做到剛剛好
我們都很羨慕那些名人的成功。
特別是拼命奮斗之后才成功的名人故事,更是我們的最愛。
比如,任正非創(chuàng)辦華為時,都是在公司打地鋪的,工作困了就睡公司,醒了繼續(xù)工作,還給自己留了一身的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因為癌癥動了兩次手術(shù)。
推崇“專注、極致、快”的小米老板雷軍,自曝基本每天吃午飯只有三分鐘時間,每天工作16個小時。
京東老板劉強東,無論前一天晚上喝了多少酒、多晚休息,第二天早晨,他必然準時出現(xiàn)在公司開早會。
看到這樣的故事,我們往往血脈噴張,一股斗志不自然地從腳底就涌到了頭頂。
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看到了努力就能成功的可能,而且還是很大的成功。
這樣的成功故事確實好,也的確激勵了不少人。
但如果讓你選的話,你更愿意像他們一些,除了極端的工作投入外幾乎放棄了一切;還是選擇沒那么成功,但工作和生活都更愜意的日子呢?
對于成就動機極高的人,我相信他們更愿意選擇前者,為了自己眼中的成功不惜放棄一切,甚至會鋌而走險,極端行事。
但如果你的成就動機沒那么高的話,我相信后者才是更適合你的生活。
凡事做到80分就行,你會發(fā)現(xiàn)事事你都能應(yīng)付自如、游刃有余。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quán)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lǐng)取與侵權(quán)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891 測試
立即測試
345 測試
立即測試
895 測試
立即測試
55 測試
立即測試
266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