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吐槽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怎么說?
“XXX可真是討厭”?
實話說,這種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最近不是很流行?,F(xiàn)在,當你要對一個人表示不滿的時候,只要發(fā)一個表情包:
那您真是棒棒呢.jpg
恭喜你,成功晉級“陰陽怪氣帶師”。
“陰陽怪氣”可以解釋為以半遮半掩、反語挖苦的方式讓對方在不同場合品出一種不爽的滋味,其利弊存在諸多爭議,為什么這屆年輕人都愛陰陽怪氣呢?
如果我告訴你,諷刺是最強大的語言工具之一,你的第一反應(yīng)可能是,沒錯!但你也可能會認為我這句話本身就是諷刺。
畢竟,奧斯卡·王爾德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諷刺是最低級的智慧”,但老生常談的一句繞口令稱“諷刺是最高級的智慧”。盡管如此,一些青少年的父母或老師卻很難相信這種語言怪癖是一種靈活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標志。
這正是心理學家和神經(jīng)科學家一直在爭論的問題。他們發(fā)現(xiàn),要想諷刺,需要大腦跨越無數(shù)的障礙,這比簡單地陳述事實需要付出更多的腦力。
01
諷刺是走向成熟的標志
盡管人們常常認為諷刺是青少年的惡作劇,但這實際上表明他們正在走向成熟——因為兒童發(fā)育中的大腦需要數(shù)年時間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諷刺。
這種精神上的努力是有回報的。諷刺可以為我們的交流增添趣味,不僅能用來緩和侮辱的打擊,也可以在恭維中加一絲戲謔。還有證據(jù)表明,當我們情緒低落時,諷刺可以激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幫助我們發(fā)泄負面情緒。
一般來說,五歲以下的兒童無法察覺到諷刺,他們只會理解字面意思。在研究中,讓一個孩子看一個叫簡的女孩畫一朵玫瑰花,但她畫得很差。她朋友安妮說“你是個很棒的畫家”?;蛘?,一個名叫山姆的人正在花園里除草,并且很快就完成了工作。“你是個糟糕的園丁,”他的朋友鮑勃說。一般來說,五歲以下的兒童根本無法察覺這些話中的諷刺,只傾向于按字面意思理解這些話。即使在他們開始意識到這些詞語可能隱藏了某種含義之后,他們也可能難以理解其中的細微差別。(例如,他們可能認為某人只是在撒謊。)
研究人員說:“兒童一般平均在9歲或10歲左右才能逐步理解諷刺在幽默中的作用?!?/p>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越來越能夠理解諷刺。隨著詞匯和語法水平提高,他們越能捕捉暗示諷刺意義的線索,增強聯(lián)系上下文的能力。佩克斯曼說:“孩子們需要把所有這些片段聯(lián)系起來”。她最近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也會影響其對諷刺的理解和使用。如果父母使用諷刺,孩子們更有可能鍛煉出這種能力。
佩克斯曼說:“到了四歲左右,孩子們就能夠從另一個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認識到他們心中可能持有的信念與自己的不同?!敝S刺十分復(fù)雜,孩子必須既理解說話者的實際含義,又理解他們表達的方式——這是一個兩步的過程,孩子需要時間才能掌握。(一般來說,7歲以下的兒童很難記住兩個可能相反的想法。)
到了十幾歲的時候,許多孩子已經(jīng)掌握了這些復(fù)雜的技能——他們喜歡用這些技能進行實驗,看看其他人的反應(yīng),這不足為奇。
諷刺還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法國楓丹白露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商學院的研究表明,表達和接受諷刺都有助于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
02
諷刺是一種發(fā)泄情緒的方式
如果你還不相信孩子熱衷于諷刺是個好兆頭,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家露絲·菲利克最近做的一個實驗可能會證實這一點。實驗中,參與者躺在功能磁共振掃描儀上,閱讀各種日常事件場景。有些場景中的人物在溫和地諷刺,例如:伯妮斯和凱特琳都在申請美國一所大學的心理學課程。她們一起去打印申請表。打印機只有粉紅色的紙可用。伯妮斯對凱特琳說:“這些紙‘非常正式’!”還有個例子將諷刺用作批評:伯妮斯和凱特琳都在申請美國一所大學的心理學課程。她們一起去打印申請表。凱特琳選擇在粉紅色的紙上打印自己的照片。伯妮斯對凱特琳說:“這張紙可真‘正式’!”
除了作為一種幽默手段,諷刺還可以幫助我們應(yīng)對挫折或壓力。北卡羅萊納州格林維爾市東卡羅萊納大學的凱瑟琳·羅瑟米奇說:“諷刺可以是一種發(fā)泄情緒的方式?!弊钚卵芯堪l(fā)現(xiàn),抑郁和焦慮癥患者使用諷刺的能力增加了,這可能反映了諷刺有助于我們應(yīng)對這些壓力。
不過,總的來說,諷刺的主要動機是為我們希望傳達的信息增添趣味。佩克斯曼說:“有時我們會用表面意思,來隱藏語言中的潛在意義”。諷刺可以將批評變成一種溫和的調(diào)侃,這種似是而非的方式可以為你減少爭吵的風險。
諷刺還可以是發(fā)泄怒火的一種方式。雖然這些研究是針對成年人而不是青少年進行的,但研究表明青少年在使用諷刺時也會有類似的感覺——并且可能會將其認為是一種處理負面情緒或困難情況的有效方法。
當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總是陰陽怪氣地諷刺時,一開始可能會感到震驚,認為這更像成年人表現(xiàn)出的憤世嫉俗,一點也不符合孩子們應(yīng)該有的天真爛漫。
而與一個經(jīng)常“陰陽怪氣”的青少年相處,會令父母感到無可奈何,他們無法感受到孩子的真情實感。但這種諷刺真的不值得提倡嗎?或許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方式來鍛煉青少年的能力。菲利克說:“人們都希望自己能掌握這一技能,因為我們?nèi)粘I钪惺褂玫拇罅空Z言并不是文字,而是口頭表述。”
佩克斯曼也同意這一點——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她開始尋找方法,訓練那些遲于理解諷刺的孩子們。在最近一項針對5-6歲兒童的實驗中,她發(fā)現(xiàn)閱讀和討論故事的兒童在測試中更容易發(fā)現(xiàn)其中的諷刺性表述?!瓣庩柟謿狻笨偸亲屓寺?lián)想到貶義的詞匯,但諷刺本身卻十分復(fù)雜,當我說“諷刺是一種最大的語言天賦”,我可沒有任何諷刺的意思。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quán)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lǐng)取與侵權(quán)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673 測試
立即測試
611 測試
立即測試
3065 測試
立即測試
454 測試
立即測試
936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