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從一些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場景說起:
你興高采烈地拿著手機向家人走去,想分享一部視頻,結果小腿蹭到了床頭,一陣劇痛襲來。然而除了疼痛,還有心中隨之而起的憤怒。
你正在專心致志看書,孩子突然撲向你,書掉在了地上,你也被孩子重重地壓了一下,怒氣襲來,你不禁對著孩子大吼。
你連發(fā)了幾條信息給伴侶,對方?jīng)]回復。晚上問對方為什么不回信息,對方說:“不想回就不回”。于是你再次怒從中來。
的確,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場景,甚至都稱不上“意外”。然而這些極其瑣碎的事情,為什么會激起一個人瞬間的怒意?而且有趣的是,也許人們并不會由于怒意而采取下一步的行動。
例如,你肯定不會由于撞到了床,而把床拆了;你雖然吼了孩子幾聲,但基本不太可能去打他。
可是怒意依然存在,而且下一次類似的場景,也許怒意還會再次襲來。這里面究竟有著什么樣的玄機呢?
01、簡明扼要的答案:自尊感
首先要肯定一點:在合適的場景下,憤怒的爆發(fā)是自然而且合理的,是為了保護我們免受傷害。
只不過,憤怒如果不以健康的方式表達,就會成為一個情緒問題。消極地表達憤怒,會損害你與朋友和家人的關系,也會損害對自我的判定。
多項研究證實,主動攻擊(例如把憤怒發(fā)泄在他人身上)和被動攻擊(由于憤怒而拒絕和他人溝通)行為的背后是『低自尊』。因此,憤怒的背后,往往隱藏著一個人對自己比較低的評價。
自尊感,是個非常龐大的話題。簡單來說可以歸納為:一個人對其社會角色和能力的正確、客觀的評判,并在與社會的交互中信任自己、關愛自己、尊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聽起來有點抽象,可是只要我們把這個定義,對應到上述場景中,就不難理解了。自尊感的關鍵前提是『自』,也就是自體。它要求人們的感受、評價和行為,都是基于自體的。
在上面第一個場景中,當自己的腿不小心撞到了床,低自尊的人之所以憤怒,無非是因為在那一刻,他們難以產(chǎn)生正面的自我評價,而是拿外部“可能”產(chǎn)生的一些評價來定義自己。例如:
自我運氣:今天真倒霉(不愿承認自己的失誤,歸咎于其他因素)。
外人反應:家人肯定要嘲笑我(無法面對他人的否定,猜測他人的想法)。
事態(tài)發(fā)展:可能要痛好幾天(無意義的聯(lián)想,無法聚焦于當下的解決方案)。
心理學博士 Leon Seltzer 曾經(jīng)用幾句話總結過低自尊群體的內(nèi)心活動歷程,這里摘錄一下:
“當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威脅時,自然而然會去尋找安撫自己的方法。然而通常他們的方法都是否定、批評、譴責,或者其他無意義的外部刺激(比如憤怒的發(fā)泄)——但這樣做只會強化自我懷疑。
如果一個人有著足夠好的自尊感,那么內(nèi)心就有著足夠豐富的資源來完成一個自我審視和驗證的過程。例如:他會勇于承認自己存在的不足,但僅僅把它當成一個事實來承認,并不存在內(nèi)疚或羞愧。
但是,低自尊的人在內(nèi)心深處,本身就對自己感到很糟糕,他沒有力量去接納自己的不足,因此只能用一種破壞性的方式去表達自己?!?/p>
02、自尊,不止與憤怒相關
有學者曾對200位年輕人做過系統(tǒng)性的分析,發(fā)現(xiàn)低自尊不但和憤怒相關,和其他負面情緒,比如嫉妒,也有著緊密關系,甚至他們還發(fā)現(xiàn),相比于那些比較松散的家庭關系,越是緊密的家庭關系,人們呈現(xiàn)出的嫉妒和憤怒指數(shù)越高。
這也許是由于在復雜的家庭紐帶中,很多人都比較難以找到精確的『思想支點』——因為需要處理的信息,需要參考的意見實在太多。
不過,這也不妨礙我們?nèi)ヌ剿鞑L試一些技巧。即便是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缺少了支點,在當下的生活中,也可以重新為自己架設自尊的杠桿。
什么事,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
正是由于低自尊的脆弱感,當遇到一些微弱的外部刺激時(例如上文的一些事例),會給當事人帶來相對比較大的沖擊。
然而,客觀上,事態(tài)并不一定嚴重到不可收拾。這時,只需要用一些手段把自己面對的事情整理出來,再自我陳述一遍,就能讓自己清晰地判定,自己所面對的究竟是一場噩夢,還是生活中的毛毛雨。
我有著什么樣的“信念”?
信念,有時不見得是個褒義詞。錯誤的信念可能是一個人自尊感的毒藥。例如,你可能認為自己是“沒用的”、“倒霉的”。
然而這些信念可能只是你的偽裝,也可能是你成長過程中他人對你的錯誤定義。記住:沒有人能夠完整地定義你,而你也可以隨時給自己添加新的、善意的定義。
外界沒有義務向你妥協(xié),所以你也不需要妥協(xié)
這是一個很有用的認知。自尊感低的人,由于內(nèi)心的缺失,其實內(nèi)心很希望從外界得到認同和肯定。然而正是由于自己的低自尊,往往他們得到的也很少。
因此,這些人和外界形成了一種很不健康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被稱之為“黏附”——有一點“越得不到,越想用一種破壞性的方式得到”的意思。
其實,低自尊的人修復的第一步,最好就是與外界“脫鉤”,把重心放到,且僅放到自己身上。
刪除腦海中的一些錯詞錯句
這也是最為挑戰(zhàn)的一步。當?shù)妥宰鸬娜水a(chǎn)生憤怒或其他情緒時,腦海里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慣用詞』。例如:
憑什么xxx、你為什么xxx、到底要xxx、我非得要xxx
這些詞的出現(xiàn),往往夾帶著對自己、他人和現(xiàn)實不合理的期盼與要求。
把這些詞從腦海中刪除,那么該替換成什么呢?其實一句話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替換:“我該為自己做些什么?”
有一個詼諧的比喻:低自尊帶來的憤怒,其實是一種“竊取”行為。正是由于內(nèi)心缺乏對自己的尊重,所以才需要通過一些不正常的手段,從外界“竊取”一些尊嚴感(例如憤怒表現(xiàn)出來的強大)。
所以,自尊感的養(yǎng)成,其實就是一個自我施肥的過程。也許一部分人成長的歷程中,會在某些階段缺少心靈的養(yǎng)料。
因此,在成年后的每一個時間節(jié)點里,人們都應該不斷地為自己的精神“施肥”,滋養(yǎng)自己,尊重自己。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335 測試
立即測試
454 測試
立即測試
1921 測試
立即測試
355 測試
立即測試
345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