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成年后在關系中的依戀模式,往往取決于孩童時期。所以,幫助孩子從小構建起安全型依戀模式非常重要。
三種依戀,給孩子的未來種下模型。
心理學家艾斯沃斯等通過“陌生情境測驗”,根據(jù)嬰兒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應,提出三種依戀類型。
①、安全型
視母親為安全基地,嬰兒與母親在一起時,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親,對母親微笑或者與母親有距離地交談。
②、回避型
嬰兒對母親在不在場都無所謂,對母親沒有依戀。
③、反抗型,又稱矛盾型
嬰兒對母親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既尋求又反抗與母親的接觸。
其中后兩種,則是不安全型依戀。
如果孩子從小就形成了回避型和矛盾型的依戀模式,長大后在親密關系中就難以和身邊的人建立安全型依戀關系。
如何培養(yǎng)安全依戀型孩子?
1、給到孩子安穩(wěn)的陪伴
0-3歲內(nèi),重要撫養(yǎng)者在孩子身邊給予安穩(wěn)的陪伴,最好情緒比較穩(wěn)定,且能夠對孩子的情緒有比較“恰當?shù)幕貞?,且這個人最好是媽媽。
什么算是陪伴?
并不是我在你身邊就是陪伴,而是,我能“看見”你。
你的快樂、擔心、恐懼、無助……我都能看見,并給予恰當?shù)幕貞?/p>
譬如,寶寶害怕的時候,媽媽把寶寶抱在懷里,讓寶寶覺得安全。
然后,和寶寶一起去面對讓他害怕的事情,寶寶就能從媽媽身上獲得勇氣,這種勇氣就會積累下來。
2、避免不恰當?shù)淖龇?/p>
當寶寶感到害怕,向媽媽求助:
①忽略:媽媽在忙自己的事情,忽略了。
②指責:媽媽說,這點小事情都怕,沒出息。
③冷漠:媽媽冷漠地看著孩子,不給予任何幫助。
以上這些做法,都把孩子推到了對立面,讓孩子孤獨地面對恐懼。這時,孩子大概就會缺乏安全感。
如果孩子在3歲內(nèi),尤其在1歲內(nèi),突然找不到媽媽了,也不知道媽媽為什么突然就離開了,對孩子地內(nèi)心就會造成創(chuàng)傷。
他就會覺得是媽媽不要他了。
這個時候,如果養(yǎng)育人,譬如說,奶奶或者外婆,能夠給與比較穩(wěn)定地陪伴和安撫,對孩子說,媽媽下班就回來了。晚上,孩子又見到媽媽的時候,孩子的安全和信任就會回來。
如果媽媽突然走了,去了外地,養(yǎng)育者又不會安撫,孩子哭的時候,還威脅,說,“哭什么哭,再哭就要打你了哦!”孩子停止了哭泣,這個創(chuàng)傷就永遠地留在了那里。
3、接納孩子,給到孩子支持和安撫
埃里克森發(fā)展心理學理論認為,兒童早期(1-3歲):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學會說話、排便、感受到羞怯,對自己的懷疑,想要掌控一些事情。
這個階段,媽媽就要多鼓勵孩子去嘗試,在孩子嘗試受挫的時候給予安撫,在害羞的時候,接納孩子……
孩子就會慢慢獲得安全感。
總體來說,對媽媽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如果媽媽不懂這些,但是自己的安全感比較足,情緒比較穩(wěn)定,孩子也會相對健康。
如果媽媽比較焦慮,這種焦慮很容易傳遞給孩子,無意識中讓孩子承擔一部分。
4、維系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睦
如果家庭成員之間總是處在爭執(zhí)或者冷戰(zhàn)的關系中,就不可能培養(yǎng)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有大量的研究都表明,生活在家人長期不和睦、冷戰(zhàn)、暴力行為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后與他人的社交,與配偶的親密關系,甚至和自己孩子的親子關系,都更容易出現(xiàn)問題。
因此,愛孩子,那么家庭成員就給孩子努力塑造一個團結、和睦的生活環(huán)境。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2395 測試
免費測試
702 測試
立即測試
437 測試
免費測試
416 測試
立即測試
711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