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們比我們想象的更喜歡我們
在與某人交談后,我們有時會擔憂自己的表現(xiàn):“我剛才是不是說的太多了?”“ta會不會覺得我太傲氣了?”然而,人們并不像我們以為那樣刻薄和挑剔。
事實上,有許多研究表明,我們低估了他人對我們的喜愛程度,他人比我們想象的更喜歡我們,也更享受與我們共事。當然,你無法奢求每個人都喜歡你,但當我們知道自己會低估他人對自己的喜愛程度時,也許就不必總是糾結“ta是不是不喜歡我”的問題了。
2. 與陌生人交談其實很有趣
人們通常不愿意與陌生人交談,但當我們真的打破沉默、去與陌生人聊一聊時,大多數(shù)人都會感到更快樂,體驗到了與他人連結的親密感。
在一項心理學研究中,研究人員鼓勵地鐵和公交車上的上班族,讓一部分人與身邊的其他乘客交談,另一部分人則保持沉默,像以往一樣只是低頭刷手機。研究者本以為那些向陌生人打招呼的人會感到不自在,但實驗結果卻并非如此。那些與陌生人打招呼并交談的人,比那些沉默寡言、低頭刷手機的人更開心,他們向研究人員報告說“上班路上能和人聊聊,我還挺享受這個過程的”。而且在這個研究中,結果對于外向者和內向者來說都是如此。
3. 別人其實并沒有那么在意自己
當人們對自己行為或外表的某個方面特別在意時,比如臉上長痘了,或者掉頭發(fā)有點禿頂,這時候,我們會高估別人注意到它的程度。心理學家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
曾經(jīng)有一項研究,心理學家故意讓大學生穿一件令人尷尬的 T 恤,T恤上印有一些特別二貨的圖案,是你平日里絕對不會穿出來的那種。結果正如預測的那樣,絕大多數(shù)人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圖案,甚至都不記得這群大學生穿過什么樣的衣服。
因此,「聚光燈效應」告訴我們,別人不會盯著我們的不完美之處,當你小心翼翼、避免尬尷的時候,別人可能神經(jīng)大條、根本沒功夫注意。
4. 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并沒有那么苛刻
當我們做了一件蠢事,或者發(fā)生了什么尷尬的事情時,比如春風滿面、昂首闊步的上臺發(fā)言,結果卻絆了個跟頭時,我們可能認為別人會笑話我們、會用苛刻難聽的話評價我們。但實際上,我們的恐懼被夸大了,人們比我們想象的要包容。
我們覺得別人會苛刻的評價自己,有時是因為我們在苛刻的評價自己——我們比其他人更關注自己的錯誤,也更加難以容忍自己的錯誤。
在那個上臺演講的例子中,我們也許會尷尬的用腳趾摳出三室一廳,但別人只是一笑而過,他們更關注的是接下來我們要講些什么。所以,放心大膽的去做、去犯錯,管他呢。
5. 人們無法看透我們
人們有時會疑心“ta是不是知道我在想什么”,似乎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對他人來說是透明的,心理學家稱之為「透明幻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這個效應在打麻將或者玩狼人殺的時候就很明顯,如果你不說,別人其實很難猜透你的心思,他們更多的是根據(jù)場上的出牌來推斷你的身份。對于心理咨詢也一樣,如果來訪者拒絕交談,咨詢師幾乎無法獲得有用的信息(而不是那個老生常談的誤解:心理咨詢師一定知道我在想什么)。
因此當你需要掩飾些什么的時候,請記住透明錯覺??赡苣阌X得自己的心思對其他人是顯而易見的,但你可能會很容易隱藏自己。
6. 人們比我們以為的更懂得贊美
回想一下你給過自己的朋友和身邊的人多少鼓勵和贊美的話,是不是要多于你給自己的鼓勵和贊美。社會心理學中有一種社會認知偏差叫做「慈悲效應」(Leniency effect),意思是說,人們在評價他人時,給出的積極的評價遠超過負面的評價。
有心理學家認為,當我們去評定一個人時,會產(chǎn)生一種相似感,甚至會代入到對方的角色中去,這可能是我們的同理心在起作用,我們喜歡聽到鼓勵和贊美,因此也傾向于用更加積極的言辭去評價他人。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667 測試
立即測試
1921 測試
立即測試
475 測試
立即測試
341 測試
立即測試
3065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