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對“自我”這一概念的認識可謂紛繁復雜,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認識。
總體而言,對“自我”這一概念的認識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認為 自我在成人后是固定不變的,傾向于從個體的視角看自我,強調人應該忠實于自我;
另一類認為 自我即使在成人后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自我是關系性的,不同的關系可以發(fā)展出不同的自我,同時自我還屬于更大的社群。
有兩個提問可以反映這兩種觀念的差異。
第一種認識的提問是“Who are you?”
好像有個固定不變的你,可以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并且我和你是截然分隔的;
第二種認識的提問是“How are we becoming other than who we already been?”(我們如何正成長為一個和當下不一樣的人?)
這一提問不在你我之間劃分界限,我們總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并且無論我們是否想要改變,我們都在改變。
作為敘事治療師,我們秉持的是第二種認識。
既然我們總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那什么在影響我們的變化?
我們生活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中,每一個社會文化都有一些主流的價值觀、信念、習俗和標準,在規(guī)范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影響我們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敘事治療把這些在特定社會文化中被視為理所當然正確的主流價值觀、信念、習俗和標準,稱為 主流論述 。
人們按照主流論述規(guī)范和塑造自己,卻很少思考和質疑這些論述。
敘事治療認為人的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人們無法達到主流論述的要求或標準。
例如如果主流論述認為男人就應該有成功的事業(yè),如果一個男性在職業(yè)上發(fā)展平平,即使他很顧家,對人友善,有不錯的人際圈,他還是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覺得自卑。
另一種情況是人們能夠達到主流論述的標準,但是達到標準的過程帶來的影響造成了問題。
例如一個人兢兢業(yè)業(yè),為了集體利益常年在外,犧牲了自己的家庭。從主流論述看,他是一個成功的人,是楷模。但在自己的家庭中,長期的缺失導致家庭關系出現(xiàn)各種問題。
如果我們對主流論述缺乏思考和質疑,我們常常會在努力達到主流標準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
因此,我要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是每一個人的“人生倫理”。
當自我不再是固有不變的事物,而是一個時時刻刻的自我規(guī)劃時,我們都要為自己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負責。
敘事治療稱之為“自我關懷”(care of self)。
如果我想要成為一個“好人”,我就時時刻刻規(guī)劃自己做“好事”,并且還要思考這些“好事”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影響。
我需要思考
當下的選擇、采取的行動正在把我塑造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樣的人是我真的想要成為的嗎?
我需要思考
在本土文化中,哪些論述是我想要遵從?
哪些論述又是我想要修改或摒棄的?
我自己更偏好的價值觀、信念是什么?
當我們不再盲目地聽從主流論述的要求,
從思考和質疑中發(fā)展自己更偏好的價值觀和信念時,
并且按照這些價值觀積極主動地采取相應的行動,
我們就在塑造自我上就有了主動權,
我們的人生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方向和可能性。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588 測試
免費測試
644 測試
免費測試
661 測試
立即測試
701 測試
立即測試
658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