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一個人出門在外手機卻沒電了,你會不會向身邊的陌生人求助,借用充電器或他們的手機?
“ta會不會覺得這很麻煩?”
“ta不認識我,為什么要幫我?”
“ta肯定會拒絕我,這太尷尬了?!?/p>
許多人可能會因為諸如此類的想法而放棄向別人求助,正如Flynn和Lake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普遍會低估他人幫助自己的意愿[1]。如果你也是如此,那史蒂夫·喬布斯的觀點可能會給你帶來一些沖擊,他說:“多數(shù)人缺少人生經(jīng)歷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從來不去求助?!?/p>
喬布斯在12歲時就做出了一個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勇氣實施的行動。那時,為了拿到制造頻率計數(shù)器所必需的配件,沒錢購買的他撥通了比爾·休利特(惠普公司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的電話,開門見山地說:“你好,我是史蒂夫·喬布斯,12歲,一個中學生。我想要制造一個頻率計數(shù)器,我就想問問你有沒有多余的配件可以給我用?!?/p>
(圖源網(wǎng)絡,侵刪)
聽到這一“大膽”請求的休利特不僅把配件送給了喬布斯,還讓喬布斯在暑假時去到惠普公司打工。在喬布斯的創(chuàng)業(yè)生涯里,休利特也成為了他的引路人。
但那可是喬布斯啊!你可能會覺得這是精英人士從小就擁有的勇氣和天賦,又或者是他運氣足夠好,才能使如此突然的要求得到滿足。
但實際上,提出請求并得到滿足的情況或許比你想象的更加普遍:一項跨文化的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自然發(fā)生的請求有88%都得到了滿足[2]。
那么,為什么在必要的時候,我們也總是害怕向別人求助、總是覺得會被拒絕呢?
為什么我們難以開口求助?
1. 低估了他人的依從性動機
依從(compliance)是指個體接受他人的請求而行動,使別人的請求得到滿足的行為。一些研究者提出,作為求助者,我們往往會低估他人依從自己請求的動機水平,因此不愿意向他人求助。
想一想文章最開始時的那個例子:一個人出門在外時,你需要打電話卻發(fā)現(xiàn)手機沒電了,只能挨個去向身邊的陌生人求助。你覺得自己需要問多少個人才能找到3個同意借手機給你的人?
Flynn和Lake研究的參與者在實際求助之前就回答了上面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平均需要詢問10.1個人。而當他們實際去求助街上的陌生人時,平均詢問6.2個人就可以達成目標——這意味著人們高估自己需要詢問的人數(shù)的程度達到了60%。
低估他人依從性的現(xiàn)象不僅在“借手機”的情境中存在,也在其他多個求助場景中得到了驗證,例如,請求陌生人填寫問卷、詢問復雜的路線等等??梢?,我們總是對他人是否會提供幫助缺乏“信任”。
如果覺得這個結果令人驚訝,不妨站在被求助者的角度想一想。拒絕他人的請求不僅需要一個簡單的“不”字,還會面臨冒犯求助者的風險,并且要承受尷尬等負面情緒。當我們自己作為求助者時,卻往往忽視這些心理負擔,從而夸大被他人拒絕的可能性[3]。
2. 低估了他人的親社會動機
幫助他人實際上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即個體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能促進人際間關系協(xié)調(diào)的行為。實際上,在可實現(xiàn)的范圍內(nèi)幫助他人可以滿足我們的基本心理需要[4],并讓我們作為助人者也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
幫助他人的行為可以分別滿足我們的3種基本心理需要:
自主需要:自發(fā)、自主地選擇幫助他人滿足了我們的自主需要;
關系需要:幫助他人使我們感受到來自他人的信任、加強了我們與對方的聯(lián)系,滿足了我們的關系需要;
能力需要:幫助他人側面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滿足了我們的能力需要。
因此,除了從依從動機出發(fā),認為他人是由于遵守人際交往的隱性規(guī)則而同意請求,另一些研究者還提出,低估他人的親社會性也是阻止人們開口求助的一塊巨石。
Zhao和Epley就認為,求助者往往會低估他人伸出援手的親社會動機,進而低估他人的助人意愿和助人后產(chǎn)生的積極情緒[5]。
參與實驗的人被分為2組,分別被要求想象自己是“借手機”情境中的求助者/被求助者。求助者需要評估在他們的預期中,被求助者的助人意愿、積極情緒、感到麻煩的程度和助人動機;被求助者則直接表達自己的幫助意愿、積極情緒、感到麻煩的程度和助人動機。
研究者發(fā)現(xiàn),求助者的預期比被求助者的真實心態(tài)更加悲觀。與被求助者的真實感受相比,在求助者的預期中,被求助者的助人意愿更低、積極情緒更少、更傾向于感到麻煩、親社會動機更弱。而且統(tǒng)計分析表明,人們對被求助者的助人意愿的低估,正是低估親社會動機所導致的。在多個類似的生活情境中(如,請求帶路、借零錢、搬重物等)進行的實驗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圖源網(wǎng)絡,侵刪)
但是,通過要求人們想象一個情境所得出的結論有這么可靠嗎?為了進一步驗證上述發(fā)現(xiàn),研究者讓另一批參與者進行了真實的互動:參與者需要在公園里請求陌生人幫自己拍一張照片。在實際求助前、后,求助者和被求助者分別回答之前研究中同樣的問題。
實驗結果再次證明了,求助者低估了被求助者的助人意愿、積極情緒和親社會動機,同時高估了被求助者感到麻煩的程度。其中,求助者對他人親社會動機的低估是認為自己會被拒絕的深層原因。
可見,站在助人者的角度時,人們通常愿意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當自己成為求助者時,人們卻傾向于低估他人幫助自己的意愿,因而不愿意輕易向別人求助。
扔掉包袱,大膽求助
如此看來,在必要時向他人求助,我們大可以少一些焦慮和恐懼、少一些悲觀的預期。真誠地、合理地提出請求,往往也會得到對方溫暖的回應。
要知道,求助正是給他人給予善意的機會,也是加深自己與他人聯(lián)結的機會。要相信,善行的溫度總是雙向的,送出玫瑰的一方,總會收獲更悠長的余香。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215 測試
立即測試
974 測試
免費測試
367 測試
立即測試
571 測試
立即測試
1198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