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勵志文學中,失敗往往被視為值得慶祝的事情。
失望是成功的墊腳石,是我們?nèi)松适碌霓D折點,最終會以勝利而告終,而不是陷入絕望。所以,我們總是被鼓勵著一定要“越挫越勇”。
要是真這么簡單就好了。
在過去的十年里,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人很難建設性地處理失敗。
相反,我們會想辦法貶低讓我們失敗的任務,這就意味著我們可能沒有動力去堅持一直做,直到達到目標。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酸葡萄效應”。
或者,我們可能根本沒有注意到自己錯在哪里,并愉快地繼續(xù)下去,就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一樣,這樣的思維方式會阻止我們學習更好的策略,在未來提高自己的表現(xiàn)。
01
失敗得更快,失敗得更好
鼓舞人心的演講者喜歡引用小說家塞繆爾·貝克特的話:“再次失敗。失敗得更好”。 但事實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總是再次失敗,并且絆倒在一塊石頭上。
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們是有辦法避免這些陷阱的。這些解決方案往往是違反直覺的:例如,從錯誤中學習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向可能遇到類似挑戰(zhàn)的人提供建議。事實證明,通過幫助別人避免失敗,你也可以提高自己成功的前景。
在他的第一個實驗中,哈爾吉爾·舍斯塔要求參與者進行一個測試的練習,據(jù)說是為了測量他們直覺的精確度。例如,他們被要求估算20個蘋果的重量——他們被告知,猜出的結果與真實答案相差不到10%,就會被認為是一種強烈的直覺。參與者被告知,在這幾個問題上表現(xiàn)出色,與“生活中的積極結果,如工作上的非凡成就和良好的社交生活”密切相關——這一信息旨在增強他們對成功的渴望。
在回答了幾個練習問題后,參與者得到了虛假的反饋——要么非常積極,要么非常消極。然后,他們被要求預測在真實測試中取得好成績的難度,以及如果他們得了100%的分數(shù),他們會有多開心。
哈爾吉爾·舍斯塔假設那些被給予練習答案負反饋的人會低估自己未來表現(xiàn)對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事情就是這樣。那些覺得自己在練習中失敗的人預測,完美的分數(shù)不會增加他們的即時幸福感。重要的是,這并不是真的;當他們進行第二次測試時,在被告知他們獲得了最高分后,這個好消息真的讓他們很高興。他們以為結果不會讓他們感到自豪,這完全是錯誤的。
哈爾吉爾·舍斯塔說這是自我保護。他說:“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希望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所以當外部反饋表明并非如此時,就會對自我形象造成嚴重威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否認或解釋外部信號,這樣我們就可以減少不一致性,保持積極的自我意識。我想我們經(jīng)常這樣做,甚至沒有注意到?!?(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次實驗后,哈爾吉爾·舍斯塔都向他的參與者做了匯報,這樣他們就不會對自己的直覺能力產(chǎn)生錯誤的印象。)
在隨后的實驗中,哈爾吉爾·舍斯塔探索了練習的失敗如何影響參與者對測試結果之于他們生活重要性的其他判斷。他又一次看到了酸葡萄心理的明顯跡象:在參與者收到負反饋后,他們不太可能說測試結果反映了“作為一個人,他們是誰”,或者相信他們的直覺智力將決定他們未來的成功。
他還在挪威一所大學的學生中測試了酸葡萄效應。他發(fā)現(xiàn),簡單地提醒學生目前的低平均績點,會導致學生顯著低估以A平均分畢業(yè)的預期。
哈爾吉爾·舍斯塔懷疑酸葡萄效應會影響生活中許多方面的動機。如果你的理想工作面試失敗了,你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你根本不想在這個領域工作,所以你會停止申請類似的職位。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你在體育審判中沒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出版商拒絕了你的第一次投稿。
他說:“我們可能很想解釋自己的缺點,責怪某人或某事,試圖說服自己,我們的‘C計劃’實際上一直都是‘A計劃’。”
哈爾吉爾·舍斯塔并不是說我們應該一直堅持自己所有的目標;如果這個過程不再讓我們快樂,那么把雄心壯志擱置一旁并改變路線是健康的。但是,酸葡萄效應可能會導致我們過早地做出這個決定,而不是看到我們是否可以學習新的方式和改進已有的問題。
02
鴕鳥心態(tài)
貶低失望的根源,這是你的大腦避免建設性地應對失敗的一種方式;另一種應對機制是把頭埋在沙子里,把注意力從令人不安的情況轉移開,這樣你就不必處理它了。
研究人員早就知道,我們經(jīng)常對即將到來的壞消息視而不見。例如,經(jīng)濟學家發(fā)現(xiàn),投資者更傾向于在財富上升而非下降時,檢查自己的財務狀況.
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鴕鳥效應”,這可能是一個更廣泛的忽視負面信息傾向的例子。根據(jù)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管理與組織學助理教授勞倫·埃斯克雷斯-溫克勒,以及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行為科學與營銷學教授阿耶萊特·菲什巴赫的相關研究。
他們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圍繞著一個名為“面對失敗”的游戲,與會者被提出一系列非此即彼的問題。例如,給他們看幾對類似象形文字的符號,然后讓他們猜哪一個符號代表一種動物。
給出答案后,他們被告知自己是對還是錯。因為只有兩個選擇,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反饋形式,都應該幫助他們學習正確答案,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接下來的測試中表現(xiàn)得更好。這樣做有一個小小的經(jīng)濟激勵:他們在下一輪中記住的每一個符號都能得到1.5美元。
大多數(shù)人成功地記住了他們的正確答案。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們沒有從錯誤的答案中學習,在這些項目上的表現(xiàn)也不比偶然更好。菲什巴赫說:“人們往往什么也學不到?!?/p>
為了調(diào)查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研究人員讓另一組參與者在一輪“面對失敗”游戲中查看別人的答案。在這些情況下,“觀察者”似乎完全能夠從其他玩家的錯誤答案中推斷出正確的答案,并在以后記住它們。
“這表明,從認知角度來看,這項任務并不那么難,”菲什巴赫說。相反,似乎是自己犯錯帶來的傷害感,成為了真正玩這個游戲的人學習的障礙。答錯答案的參與者并沒有正視錯誤,而是讓自己的注意力溜走了,沒有在記憶中編碼正確答案。
埃斯克雷斯-溫克勒和菲什巴赫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許多不同的情況下推出了面對失敗的游戲,包括電話銷售人員,他們有機會學習關于他們職業(yè)的有用信息。在每一種情況下,參與者都能完全記住他們的成功,但幾乎沒有從他們的錯誤中學到任何東西。
菲什巴赫在討論這些結果時語氣輕松,但她認為這些結果對我們的個人成長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挑戰(zhàn)?!拔椰F(xiàn)在笑著面對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已經(jīng)做了一段時間的研究,但它是相當令人沮喪的,”她承認。
03
建設性地失敗
幸運的是,菲什巴赫和埃斯克雷斯-溫克勒的研究表明,有一些策略可以克服面對失敗時的情緒障礙。
第一個過程叫做“自我疏遠”。在這個過程中你采用第三人稱視角。而不是問“為什么我會失???例如,我可能會問“為什么大衛(wèi)失敗了?”
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伊森·克羅斯的多項研究表明,自我疏遠有助于緩和我們消極的情緒反應,讓我們更客觀地看待令人不安的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它應該意味著失敗對自我的威脅較小,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分析失望的原因——而不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或者防御性地把頭藏在沙子里。
第二個策略是給別人提供建議。埃斯克雷斯-溫克勒和菲什巴赫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琪拉·達克沃斯進行了測試。他們發(fā)現(xiàn),幫助別人的滿足感可以提升個人的自信,使人們更有信心面對自己的失敗。“它迫使人們參與他們的經(jīng)驗和他們所學到的東西,”菲什巴赫說。
例如,那些正在努力減肥的人,根據(jù)自己的失敗為其他人寫下了一些建議,以幫助他們堅持節(jié)食。之后,他們更有動力繼續(xù)追求自己的體重目標。與此同時,中學生被要求向另一名年齡較小的學生描述克服學習動力不足的方法;在接下來的四個星期里,他們克服了自己的拖延癥,比那些收到建議信的學生完成了更多的作業(yè)。
舍斯塔指出,失敗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如果你從來沒有失敗過,那可能是你的目標定的太低了?!彼f。通過學習面對失敗,并從這些教訓中學習,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通往成功的道路變得更容易了一些。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198 測試
立即測試
454 測試
立即測試
245 測試
立即測試
536 測試
立即測試
367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