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開學,親戚群里的各位媽媽們紛紛表示終于可以把孩子送走,自己終于可以自由了。而有位媽媽有點不同。
表姑的孩子今年要上大學了,對于孩子的生活,她很是擔憂。
“孩子要去那么遠的地方上大學,沒了父母的照顧,能生活好嘛?”,雖然其他親戚都寬慰她,說孩子這么大了,身強力壯的小伙子,怎么可能會照顧不好自己呢?但表姑還是憂心忡忡,擔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表姑家是自己做生意的,經濟情況很不錯。她與丈夫一開始共同經營,后來有了孩子后,就全職在家?guī)Ш⒆恿恕?/p>
因為是獨生子,所以家里的所有資源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表姑也是全天候圍著孩子轉。孩子也習慣了媽媽的照顧,很依賴媽媽。
表姑說,就起床這一件事情她家孩子都搞不定。上學期間,每天早上都需要讓媽媽來叫自己起床,要是有重要的事情需要早起,則要媽媽隔幾分鐘就來催,直到必須起床的時間。
表姑也覺得這樣很煩,有試過一次讓他自己設鬧鐘,不去叫他。
結果他就睡過了頭,在家里大哭大鬧,責問媽媽怎么沒有去叫他起床,現(xiàn)在遲到了都怪媽媽。之后,表姑也不敢這樣做了。
有一次,去表姑家做客。在飯桌上,孩子只顧看手機,要吃什么飯菜都需要表姑夾到他的碗里。
表姑說要是不幫他夾,孩子可以只吃白米飯,什么菜都不會去夾。平時吃飯也是這樣,需要表姑去給他夾菜添飯。
生活中其他事情也都需要表姑幫他,剪個指甲要找媽媽,穿什么衣服要問媽媽,連口渴要喝水都要找媽媽。
“真的很煩,什么都要找媽媽!但不給他做又不行。唉,這孩子怎么一點都不獨立呢……”表姑嘆氣道。
表姑的擔憂,也是很多父母的擔憂。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很依賴父母,這讓父母很擔心,孩子年齡一天一天在長,但依舊是那個離不開父母的小孩,不知道該如何才能讓孩子獨立一點。
獨立的孩子,會主動思考、積極面對并解決生活里的實際問題,也敢于承擔自己的責任。
但要培養(yǎng)出孩子的獨立性,其實是需要父母平時在生活學習中去一步步引導的,而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突然提高。
而一個依賴父母的孩子,也是在平時的生活中形成的。
父母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這幾話,其實會慢慢消磨掉孩子的獨立意識。
01
生活中常說:“你不會,讓我來”
表姑家的孩子上了高中后,平時都是寄宿,周末時回家。
而每次周末,孩子都會帶一行李箱的臟衣服回來讓表姑洗,表姑還會半個月去給他打掃衛(wèi)生,整理床鋪。
問她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做呢?
她說:孩子不會,從小都沒做過,怎么可能會搞衛(wèi)生,肯定要我自己來。
雖然表姑總想要孩子獨立,但她在生活中,卻常常去否定孩子的能力。
當其他親戚讓表姑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時,表姑總說孩子不會。
不會自己夾菜、不會自己剪指甲、不會自己搭配衣服、不會自己打掃衛(wèi)生……孩子樣樣都不會,樣樣都需要自己來。
但孩子是真的不會嗎?其實不是的,而是大人不放心讓孩子做。
表姑的孩子一開始上高中時,也有嘗試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掃衛(wèi)生。
但表姑覺得孩子衣服洗得也不干凈,宿舍也打掃得亂七八糟的,看了凈搖頭;孩子看媽媽的態(tài)度,也就讓給媽媽去做了。
大人的否定,不敢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久而久之,孩子也給自己打上了“不會”的標簽,也就不再嘗試自己動手,都讓父母來。
這種否定,常常是孩子從小到大一直伴隨著的。
3-5歲的孩子,是孩子開始獨自探索世界,發(fā)展自己獨立能力的時期。
這時候,其實是需要家長給予孩子空間,多跟孩子說“你來試試看”。而現(xiàn)實中,很多家長跟孩子說得最多的,是“你不會,讓我來”。
孩子掃了地,說孩子掃得不干凈;孩子想洗碗,擔心孩子會摔了碗,割到手;孩子想自己洗衣服,又擔心孩子洗不干凈……
成長其實就是在不斷試錯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孩子一開始確實會做不好,但失敗了也是他們成長的機會,他們可以從做不好的后果中吸取教訓。
一次兩次三次,慢慢地孩子便逐漸摸索出了方法,生活的能力也就慢慢發(fā)展出來了。而這需要父母多說“試試看”,少說“你不會”。
02
拿主意時常說:“這個不行,聽我的”
一個獨立的人,會有獨立的思想,會有自己的想法。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有主見。
現(xiàn)代很多年輕人都在說自己很迷茫,在需要抉擇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或不知道自己選擇什么。
除了時代的原因外,很大可能是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很少有自己拿主意的時候,所以當進入到社會后,也不知道該往哪里去。
而沒能自己拿主意,往往是因為常常在自己做決定時,總被父母說“這個不行,聽我的”。
在去表姑家吃飯那一次,表姑在做飯前跑去問了孩子想要吃什么,孩子頭也沒抬,一直看手機,說了句“不知道,隨便?!?/p>
表姑說:“別不知道呀,你說嘛,媽媽要是不會做可以去買?!?/p>
孩子一聽,來了精神,頭也抬起來了:“真的嗎!那我可說啦。”
表姑說:“說吧說吧。”
孩子說:“那吃酸菜魚吧,好久沒吃了,也不難弄?!?/p>
表姑丈插嘴了:“什么酸菜魚,酸酸辣辣的,一點都不健康!不如蒸條魚吃,新鮮也健康?!?/p>
表姑說:“有道理。確實酸菜魚下調味料太多了,是會不健康。那就蒸魚吧,行不?”
孩子沒說啥,又低頭看手機去了。
類似于這樣的情況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父母雖然有意識地讓孩子做出選擇,又下意識地否定他的決定。
有脾氣的孩子還會回懟父母“既然這樣,干嘛還要來問我!”,而大部分的孩子會像表姑的孩子一樣,沒有任何表示。
因為他們知道,就算說出來了也沒用,父母只會一直否定,從來不會真正聽自己的意見。
因為自己的決定很少被執(zhí)行過,也沒能體驗到實現(xiàn)自己意志的過程,漸漸地,孩子對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失去了信心,沒了自己的主見,成為一個隨波逐流的人。
周國平說:“要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必須現(xiàn)在就鼓勵她不盲從父母。”
父母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中去體會自己選擇和決策的感覺,常對孩子說“這件事,聽你自己的”。
慢慢地,孩子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可控感,對事情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即使長大后面對人生中重要的抉擇,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思考,做出合適的選擇。
但有些父母也會說:“那孩子說的那個明顯不行嘛,難道做父母的要眼睜著看孩子撞南墻嗎!肯定要把孩子拽回來的啊”。
的確,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確實會總出一些沖動的決定,一些會傷害到自己的決定。
出于愛和保護,父母都會攔住孩子,不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也確實可以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少受點傷害。
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替孩子做決定了,而孩子卻不知道為什么自己那個決定不行,只知道自己的想法不被接受。
一直被否定之后便不會再表達,也丟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相反,如果父母僅僅是在孩子做決定時,告訴孩子如果這么做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狀況,讓孩子自己去權衡利弊,選擇的權利依舊是在孩子手中。
而孩子也有了自己思考的機會,即使后面真的碰了壁,不也是一次讓孩子成長的機會嗎?
知道了哪個方向會走彎路,才能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而孩子在成長中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shù)。
而且,一個從小就有自己主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能在人生大事上做出多么荒唐的決定嗎?
一個獨立的人,不僅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也有獨立的思想。這些都是需要在成長過程中一步步發(fā)展出來的。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早期有遠見地放手,鍛煉孩子生活的能力,也不怕孩子的選擇是錯誤的、不完美的。要知道,童年時代走的彎路,代價是最小的。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437 測試
免費測試
162 測試
立即測試
1150 測試
立即測試
505 測試
立即測試
1111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