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上陽賦》中,章子怡飾演的上陽郡主王儇(乳名阿嫵),絲毫不輸男兒,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fā)著自信的光芒。
在寧朔城上和丈夫豫章王蕭綦說起寧朔,王儇侃侃而談,成竹在胸,讓蕭綦刮目相看。
皇城內外,她秘密聯(lián)絡將軍魏邯,并用國家大義說動魏邯,成功平定子律的宮變。
反觀腹黑的二皇子子律,雖然他有城府,卻不自信,他瘋狂地追逐權利來滿足內心的空虛。
王儇的自信來自于父母無條件的愛和關懷,而子律的不自信是因為父皇對他漠不關心,母妃早逝,在皇宮中他備受冷落,存在感非常低。
父母是孩子通向未來世界的領路人,父母的言行舉止都影響著孩子性格的發(fā)展。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自卑的根源。
以下這四種家庭往往很難養(yǎng)出自信的孩子。
01、打罵孩子的家庭會砍掉孩子的自信
在知乎上曾經看過一個網友的求助:她現在極度自卑,沒有安全感,膽小怕事,不會和人相處,源于小時候父母經常打罵她。
她很小的時候,父母都會打她,還會用各種臟話罵她。父親甚至在滿小區(qū)追著她打,成績不好也要脫了褲子打,絲毫不顧及她還是個女孩子。從小她性格就軟弱,在外邊不管有任何事,回家就會被打,她現在已經19歲了,可是父母并沒有停止對她的打罵。
她現在性格非常敏感,遇到問題,不會直接面對,會選擇逃避。在父母的打罵中長大,讓她變得自卑,她內心非常痛苦,卻走不出陰影。
根據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8年的報告顯示:成長階段遭受過經常遭受監(jiān)護人打罵、吼叫的孩子,性格自卑的占79.25%。
在長期打罵家庭長大的孩子,孩子容易低自尊,敏感脆弱、打罵教育缺乏尊重會導致孩子叛逆,自我評價低,缺乏安全感。
孫瑞雪在《愛和自由》曾提到:打罵中長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觀現實,苦難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難的童年經歷作斗爭,都在尋找自尊和證明自己。
打罵就像一把利刃,會摧毀孩子的自尊。孩子的自信來源于尊重,得不到尊重的孩子是難以形成自信的。
打罵真的會讓孩子自卑,退縮,無形中砍掉了孩子的自信。
02、情感忽視的家庭會讓孩子失去自信
電影《芳華》中的何小萍從小就是一個缺愛的孩子,父親被勞改,她6歲的時候母親改嫁了,把她當作拖油瓶,母親和繼父都不喜歡她。她十多年來,堅持給父親寫信,卻從未得到過回復。父母對她的情感忽視,讓她內心極度自卑,缺乏安全感。
當她進入文工團被欺負,被嘲笑的時候,她不敢反抗;
當她苦練舞蹈,有機會跳A角的時候,她卻裝病拒絕;
當她被問到,有沒有心上人的時候,她首先想到的是“我不配”;
當她奮不顧身救助傷員無意間成了英雄的時候,她卻承受不住,瘋了。
正如她的主治醫(yī)生所說的:“白菜冬天在外邊凍得久了,一進暖和的屋里,就容易爛?!?/p>
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存在性焦慮”,指的是父母以一種冷漠敷衍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不被愛。
父母的情感忽視,會讓孩子陷入一種“我不被愛”的惡性循環(huán)中。
父母的愛是孩子自信的源泉,被父母忽略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長大后不會依賴別人,也不會愛自己,自我評價低。
長期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是無法自信起來的,他會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別人愛,甚至會認為這是自己造成的,孩子更容易進行自我否定。
03、包辦的家庭會腐蝕掉孩子的自信
在電視劇《上陽賦》中,太子馬子隆雖然在皇位爭奪賽中勝出,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卻沒有帝王霸氣,骨子里難掩自卑。
這和他母后的教育息息相關,父皇更喜歡他的三弟。他的母后,從小就不僅把他的生活事無巨細地安排妥當,在爾虞我詐的皇宮,還替他操心謀劃,給他鋪路掃清障礙。在母親的庇佑下成長,讓他少了人生的磨礪。因為母后的過度保護,把他培養(yǎng)成了媽寶男皇帝,他的性格懦弱無能,毫無主見,膽小怕事。
當蹇寧王叛亂快要攻打到京城的時候,他不是想辦法抵抗,而是想要求和。
他唯唯諾諾沒有主見,對母后唯命是從。也不相信自己能處理好朝政,軍國大事他都要請母后做決斷。
馬子隆的母后和生活中的很多父母一樣,打著以愛為名的旗號,事事替孩子代勞,孩子被密不透風地包裹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會逐漸失去飛翔的能力。
包辦以呵護為名,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父母越包辦,孩子能力會越退化,越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因為父母事無巨細地替孩子安排好,其實是父母把“我害怕你做不好的焦慮”傳遞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不僅會產生依賴心理,還會產生自我懷疑:“我真的不行,什么事情都只能聽父母的?!?/p>
父母事事包辦,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使孩子信心不足,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孩子會越來越沒有主見,越來越沒有自信。
04、懲罰方式不恰當的家庭會摧毀孩子的自信
網上有一則視頻,讓人看得非常氣憤。視頻中,一位爸爸強迫孩子,把臟襪子往嘴里邊塞。原來,孩子不愿意洗襪子,父親非常生氣。父親就懲罰孩子,把臟襪子塞進嘴里。孩子因為害怕父親的懲罰,不得不照做。孩子強忍著不適,不斷地干嘔。讓人看著非常心疼。
這位父親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逼孩子害怕,他肆意發(fā)泄自己的情緒,卻讓孩子把負面情緒淤積在心底。
精神分析的開山鼻祖弗洛依德曾說:“未曾被表達出來的情緒,是永遠都不會消失的,他們只是被‘活埋’了,總有一天會以更可怕的方式爆發(fā)出來?!?/p>
生活中有些父母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是用自然后果法,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后果,吸取教訓,改正行為,而是用不當的懲罰方式逼孩子就范,讓孩子感覺被羞辱。孩子更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把孩子逼向父母的對立面。
父母的懲罰會讓孩子對犯錯充滿恐懼,孩子不敢嘗試,孩子還會產生自卑情緒,內心深處會覺得“我是一個壞孩子”,父母才會懲罰我。
自信是黑暗中的一束光,能照亮人們前行的方向。自信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能讓瀕臨絕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自信,內心強大,在困難面前能夠迎難而上。
教育家馮那斯基說:“孩子成為什么樣,全靠父母塑造?!?/p>
我們至少做到不打罵孩子,看見孩子需求,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學會放手,不懲罰,不嬌縱有效地教育孩子。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921 測試
立即測試
1141 測試
立即測試
475 測試
立即測試
611 測試
立即測試
1111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