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看看下面這張圖片,你看到了什么?
你可以欺騙大家,說自己看到了一個鬧鐘??赡銦o法欺騙自己的大腦,大腦仿佛在嘲笑著你:“看著這張苦哈哈的‘鬧鐘臉’,是不是覺得沮喪的一天又要開始了?” 這是非常常見的心理現(xiàn)象,叫做“空想性錯視(Pareidolia)”
如果讓你環(huán)顧四周,馬上找出一個類似的形象或場景,卻并不是那么容易。孩子的哭鬧可能分散著你的心神,咖啡的香味可能吸引著你的嗅覺,心里還琢磨著未完成的工作任務……
的確,聚焦現(xiàn)實的生活,往往會沖淡一些心理錯覺。但是當人們把自己的精力過度投放在一個認知受到局限的環(huán)境中——比如社交媒體——心理錯覺又往往會反過來掩蓋現(xiàn)實。
01、為何人們會接觸社交媒體?
在深入探討人們的認知和心理之前,不妨來看看一個最本質(zhì)的問題:人們?yōu)槭裁匆ソ佑|社交媒體?
答案沒有那么復雜,絕大部分人接觸社交媒體,其目的只有一個:找樂子——專業(yè)點來說就是:“享樂主義心態(tài)”。
的確,社交媒體無法給你帶來更高的收入,無法讓你獲取更高的學歷,也無法使你擁有更好的信譽,它們的存在,從本質(zhì)上就是一些讓人們享樂、休閑、消費的商業(yè)平臺。
除了享樂心態(tài)外,人們在社交媒體上還存在另外兩個特質(zhì):難以判斷信息的來源,容易被海量信息包圍。
真的別以為自己的大腦很聰明,看看上面那張“鬧鐘臉”。帶著一種慵懶享樂的心態(tài),奮不顧身跳進信息的海洋,大家真的覺得自己能在其中明辨是非嗎?
最為可怕的是,自媒體時代呈現(xiàn)出的競爭,使得一些賬號刻意對新聞進行加工渲染,以求獲得更多流量。
這反過來催化了網(wǎng)友們的享樂心態(tài),使人們開始選擇性忽略官方媒體的報道,而去追逐那些自媒體根據(jù)自己的策劃和演繹,做出的所謂“深度報道”。
02、認知的復雜度超乎你的想象
認知流暢
認知流暢指的是:如果一件事的表述感覺很順暢,很容易被理解,那么人們就會默認事情是真的。這里舉個例子:
如果媒體說:“某歌手兩年前患了xxx疾病,近期在住院療養(yǎng)中,該醫(yī)院的醫(yī)療條件很好,然而近期沒有關(guān)于該歌手的進一步消息,我們將會持續(xù)報道?!倍疫@條信息是以純文字形式發(fā)出的,輿論效果一定很差。但如果媒體說:“某歌手疑似病故!”再配一張歌手的照片,輿論效應就是巨大的。
因此,我們需要知道:
短文字比長文字更能提高認知的流暢度
圖片比文字更能提高認知的流暢度
聲音比圖片和文字更能提高的認知流暢度
認知沖突
但這里還存在一個問題,為什么當反例(或者事實真相)被拿出來時,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堅持己見,并且和持有反對意見的人爭論不休呢?
印第安納大學和夏威夷大學的三名學者曾經(jīng)做過實驗,他們偽造了一些假新聞,并用了比較顯眼的新聞標題和圖片(例如總統(tǒng)川普在簽署文件,說要取消育兒福利等等)。然后他們讓被測者們先寫下對自己對類似話題的看法,然后帶上腦電圖,讓他們判斷該新聞的真假。
實驗結(jié)果還是比較驚人的:
當新聞的標題與被測者的信念、價值觀匹配時。腦電圖顯示,被測者的大腦會自動增強對新聞內(nèi)容的解讀能力,增加注意力,而且錯誤記憶的構(gòu)建也會增強!
當新聞的標題與被測者的信念、價值觀不符時。腦電圖顯示,被測者的大腦會拒絕解讀這條新聞,注意力也會分散。
更為驚人的是,當研究人員特意在一些新聞旁邊標明了『假新聞』字眼的時候,那些“相信”這條新聞的人,并不會刻意去回避,甚至會逐字逐句讀完。
說到這里,大家也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人在面對一些證據(jù),或者官媒發(fā)出的聲明時,寧愿選擇不相信,也不愿意去面對事實了吧。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某些人從一開始,信念和價值觀上,本身可能就是扭曲的。
03、避免欺騙與自我欺騙
避免被簡短的文字誤導
很多人可能都見過社交媒體上流行的一句話:“字越少,事越大”。其實這句話本身就帶有嚴重的誤導性。要是真的去解讀的話,也許應該改為:“字越少,說明不確定的、未經(jīng)證實的信息越多”。
正是由于簡短的文字,能夠提高上文提到的“認知流暢度”,因此人們才容易被謠言牽著鼻子走。如果大家想修正這個思維,可以把這句話替換成:“字越少,價值越低;字越少,越應審視”。
避免僅著眼于圖片或視頻
這一點雖然很容易被理解,但在現(xiàn)實中也是最容易欺騙人的。相信每個人都知道,圖片和視頻是可以經(jīng)過處理和加工的。
然而在多項實驗中,當一些被加工過的圖片、視頻拿到被測者眼前時,有超過60%的人聲稱,這個場景,或者這個事件真的發(fā)生過——要記住,記憶是脆弱而具有欺騙性的。
嘗試批判性思維
為什么面對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時,人們會缺乏批判性思維呢?原因一:媒體上的信息帶動了人們的認知流暢度;原因二:人們上社交媒體是為了享樂的。
因此很多人寧愿順著錯誤認知的污流越飄越遠,也不愿意動用一下自己的思維判斷力。其實只要多一點好奇心,多一點逆向思維,多一點謙虛和謹慎,就不難跳脫出這些刻意渲染的信息泥潭了。
審視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偏差
要是把話說重一點,人們不但應該審視自己的“認知能力”,甚至應該審視自己的“能力”。
言下之意,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客觀能力有個清晰的認識,避免認為自己跳進了社交媒體,捕捉了蛛絲馬跡,擁有了搜索引擎,就成了可以大鬧天宮的猴子。
也許有些人在生活中不是一個完美的人,甚至可能是個有瑕疵的人。但是當你躺在沙發(fā)上,吹著空調(diào),看見未經(jīng)證實的“八卦”時,不妨問問自己的內(nèi)心:你是一個完美的人。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luò),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quán)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lǐng)取與侵權(quán)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697 測試
立即測試
288 測試
免費測試
337 測試
立即測試
571 測試
立即測試
974 測試
免費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