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能讓打工人的表情瞬間變化,那定是“明天是周一”。
或許你也陷入類似的問題中:
為什么在工作中雖然沒有完成太多任務,卻感到非常疲憊?
下班回到家后,為什么不愿意去處理事情,不愿意與人交流?
周末過后,為何還是感到?jīng)]有完全恢復,難以振作?
這是因為除了體力和腦力勞動,還存在著一種隱藏的勞動,即情緒勞動:
即使客戶態(tài)度惡劣,你還得裝出微笑;
明明合作很簡單,同事卻不合作;
好不容易到了下班時間,卻不得不參加領導組織的聚會……
這種情緒勞動在日復一日中消耗著你的幸福感,讓你逐漸喪失工作的意義,甚至使你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
正如薩特所言:“人時時刻刻保持自我克制,是一種愚蠢且內(nèi)耗的行為?!?/p>
與無休止的工作和會議相比,更加耗費精力的往往是情緒的負荷。
長時間佩戴面具,可能會讓你失去真實的表情,就好像這個面具已經(jīng)融入你的臉龐。
就像印度一名女記者在新聞直播時得知自己丈夫在突發(fā)車禍中去世,盡管她的聲音顫抖,但她迅速冷靜下來繼續(xù)播報新聞。這種殘酷的行為,我們經(jīng)常在自己身上重復。
我的朋友小靜是單位里有名的好人,總是熱心地幫助別人完成各種瑣事。
她曾說,取悅他人可能會帶來短暫的快樂,但最終,這些辛勤努力并沒有得到認可,反而加重了責任的推卸和剝削。
盡管外出培養(yǎng)了好機會,但她卻被永遠排除在外,只有在出事時被指責。
入職不到半年,她的精神和身體已經(jīng)接近崩潰。
生活中的很多人,或許不是職場上隨時隨地都被需要的“方便面”,但他們的情況并不比小靜好:
面對一知半解的客戶,要耐心地解釋;面對情緒暴躁的上司,要低頭求全;面對油嘴滑舌的同事,要委屈自己......
有一句在網(wǎng)上廣泛流傳的調侃語句:什么是“萬死不辭”?就是每天被氣死一萬次,仍然不辭職。
每一次被氣到崩潰,卻還得維持微笑;每一次想要大聲哭泣,卻要勸自己“保持情緒穩(wěn)定”......這些都是反復戴上面具的過程。
然而,戴的“微笑”面具越多越厚,消耗也越大。
從每天訴說“身體不適”“工作好累”,到整個人的情緒逐漸麻木、疲憊。
情緒的極限往往是倦怠、無力、空虛,甚至抑郁。
讓你感到疲憊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在工作中遇到的人。
網(wǎng)上流傳過這樣的話語來形容職場關系:“上一秒在會議室拍桌子爭吵,下一秒走出門,肩并肩地笑著約個喝茶……”
每個在職場打拼多年的人,都有著這種感受:最大的負擔,并非工作本身,而是必須與周圍各種人和事打交道。
就像陳嘉玲在《俗女養(yǎng)成記》中的形象。她接近40歲,是一個看似風光的總裁特助,實際上卻充當老板私事的處理者:
當老板的生活保姆,安排老板和小三的約會時間,甚至還要監(jiān)視老板娘……
24小時待命,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
陳嘉玲或許在內(nèi)心里對老板罵過多少次,寫過多少封辭職信。
但面對現(xiàn)實的壓力和生活的重擔,她還是一次又一次地選擇默默承受。
我們很可能也是如此。
每天小心翼翼地發(fā)郵件,與客戶交往;想提供一個方案卻怕得罪同事,總是在權衡措辭;不想聽領導會議上的陳詞濫調,卻又必須裝出熱情與認同的樣子……
我們痛恨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帶來的各種人際關系所帶來的不適。
因為這些關系,每一次都需要你付出大量的情緒勞動:
與領導吃飯時,你要傾聽、附和;與同事進行團隊活動時,要努力融入團隊……
每次你假裝平靜,不想使自己顯得不高興;每次你假裝融入,勉強擠出一個笑容;每次你假裝認同,刻意示意點頭……
這些情緒的波動和抑制,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心力。
就像有人說過:情緒勞動就像一個潛在的殺手。
它摧毀的不僅僅是你的時間,還有你的健康、職業(yè)激情和信心。
腦力和體力勞動固然讓人身體疲憊,但情緒勞動卻會耗盡你的精力,讓你心身俱疲。
因此,不要讓生活只剩下工作,也不要忘記休息。
學會調整心態(tài),充分休息是應對情緒勞動的有效方法:
精神休息:在工作間隙,暫停一下,起身活動,深呼吸。晚上可以嘗試冥想音樂,幫助大腦減少刺激。
靈性休息:將周圍的人和事視為“NPC”,接受事物的存在與變化,從而實現(xiàn)內(nèi)在的穩(wěn)定。
感官休息:暫時遠離嘈雜的音樂和刺激,享受寧靜的時刻。
情緒休息:為自己創(chuàng)造自由表達情感的時間和空間,培養(yǎng)興趣愛好,平衡焦慮和不安情緒。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459 測試
立即測試
481 測試
立即測試
1481 測試
立即測試
588 測試
免費測試
611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