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是你的大腦控制你的身體?其實,有一些身體部位也可以反過來“控制”你的大腦,影響你的情緒。比如說,腸道。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菌群失調導致的“菌-腸-腦軸”功能失常,很可能是導致抑郁癥的重要原因之一。更神奇的是,臨床實驗發(fā)現(xiàn),通過益生菌、益生元、健康飲食以及糞便菌群移植等方式,對一些抑郁癥患者的腸道菌群進行調節(jié),患者的“菌-腸-腦軸”功能有所改善后,其抑郁癥狀都能明顯減輕,加快了康復速度。其中,“糞便菌群移植”是指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內,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實現(xiàn)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很多人看到這,忍不住想調侃:這不是“吃屎治病”嗎?這很可能顛覆了絕大部分人的認知:抑郁癥不是與心理和大腦相關的疾病嗎,怎么會跟我們的腸道有這么大的關系?“菌-腸-腦軸”又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呢?
01、腸道會影響我們的大腦
一般大眾、甚至很多精神科大夫都只會從大腦異常、心理社會因素的角度去理解抑郁癥,忽視了抑郁癥患者的一些軀體化癥狀,尤其是消化道問題。
我有一名朋友是消化道疾病專家,在一次交談中他感慨:“何主任,有時候我一天坐診下來,發(fā)現(xiàn)有接近40%的病人得的其實是你們科室的疾病,應該去看心理科!”
確實,抑郁癥與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具有極高的共病性。例如,在腸易激綜合征患者中,50%~60%以上伴有抑郁或者焦慮癥狀;在炎癥性腸病患者中,21.6%會出現(xiàn)抑郁,31.5%出現(xiàn)焦慮;在其他功能性腸病和胃腸病中,患者的抑郁風險也明顯升高。
所以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者注意到“腸腦功能異?!笨赡苁且钟舭Y的另一個重要的病理生理機制。
什么叫“腸腦”?很多人對這個概念很陌生。人體的腸道不就是用來消化食物、吸收營養(yǎng)的嗎?如果你這樣想的話,就未免太小看自己的腸道了。
我們的腸道具有自己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ENS),可以不完全依賴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而對外界信號作出獨立的反應。所以,哺乳動物的腸道也被稱為“腸腦”。
抑郁癥患者往往存在腸腦功能異常,如食欲障礙、代謝異常、功能性胃腸病和腸道微生物異常。
而“腸-腦軸”或“腦-腸軸”指的就是哺乳動物的大腦和胃腸道間存在著雙向信號交流網(wǎng)絡。
在這條軸里,神經(jīng)系統(tǒng)、HPA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免疫系統(tǒng)等途徑把大腦和腸腦聯(lián)系了起來。
比如,心理應激或相關疾病可以引起大腦功能的異常,然后通過“腦-腸軸”效應,影響腸道功能,患者可表現(xiàn)出消化道癥狀,這是自上而下、從腦到腸的影響。
有一些考試焦慮癥的學生,一到考試前夕就肚子疼、腹瀉,很可能就是“腦-腸軸”效應在作祟。
而反過來,腸腦的變化也可通過“腸-腦軸”效應令大腦某些功能出現(xiàn)異常,進而導致一些情緒癥狀。這是自下而上、從腸到腦的影響。
而且,這兩個路徑是可以互相循環(huán)、互相加強的。比如,當大腦對腸腦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后,腸腦的功能失調又會反過來加重大腦的異常,兩者惡性循環(huán);
又或者,當腸道功能得到改善,并對大腦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后,大腦的改善又會反過來令腸道功能進一步得到改善,兩者進入良性循環(huán)。
《谷物大腦》一書的作者珀爾馬特(美國醫(yī)學博士,執(zhí)業(yè)神經(jīng)科醫(yī)生)也認為,過量攝入高碳水化合物和麩質會引起大腦“炎癥”,甚至可能導致焦慮、抑郁和阿爾茨海默綜合癥(老年癡呆癥)等疾病。(全文無廣,真誠推薦!)
而人體攝入高碳水化合物和麩質等食物,必須經(jīng)過腸道消化后,才對大腦產(chǎn)生一系列的影響。所以說,大腦“炎癥”的產(chǎn)生也是“腸-腦軸”效應引發(fā)的結果。
所以,“腸-腦軸”是未來神經(jīng)科學發(fā)展的新方向之一,針對腸道微生物來治療心理疾病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可能是未來神經(jīng)科學發(fā)展的新趨勢。
02
破壞腸道菌群會增加抑郁風險
既然腸腦那么重要,那它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到底是腸腦里面的什么東西對我們的大腦和情緒發(fā)揮了作用呢?
腸腦其實是一個微生物器官,腸道內細胞的90%至95%都是微生物(細菌、古細菌、真菌、病毒和一些原生動物)。腸道的代謝、免疫和信號傳遞等主要功能均與微生物有關。
而對于這些微生物來說,我們人類就是它們的“宿主”。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腸-腦軸”來影響宿主的大腦、心理和行為,在心理疾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比如,有的實驗發(fā)現(xiàn),對比起健康人群,抑郁癥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豐度都有所下降,其中擬桿菌門和變形菌門含量增高,而厚壁菌門含量降低。
還有,有學者把抑郁癥患者和健康人的糞便菌群分別移植到無菌(沒有腸道微生物)小鼠體內,發(fā)現(xiàn)接受抑郁癥患者糞便菌群的小鼠出現(xiàn)快感缺失、焦慮樣行為增加,其表現(xiàn)與提供了菌群的抑郁癥患者的癥狀一致。
學者認為,這些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異常可通過其糞便菌群傳遞給其他個體, 進一步提示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受腸道菌群調控。
學者們再往深一步想:在自然條件下,子女出生后,會獲得與父母相似的腸道微生物。抑郁的遺傳效應里,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子女遺傳了父母的腸道微生物組成,從而遺傳了“抑郁易感體質”。這可能是所謂的“抑郁癥遺傳因素”的其中一方面。
因此,腸道菌群和微生物對個人心身健康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為了突出它們的重要性,有學者便提出了文章開頭所說的“菌-腸-腦軸”。
那哪些外部因素可以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很多人自然會想到平時肚子不舒服的原因。比如食用了腐敗的、刺激性、或過敏性的食物,又或者受涼、水土不服等。
其實,長期、過多地食用精加工食品,或大量飽和脂肪酸、糖和添加劑,也會破壞腸道菌群。
還有,抗生素也會對腸道菌群造成破壞。大規(guī)模人群研究發(fā)現(xiàn),抗感染治療中使用的抗生素會明顯增加個體罹患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風險。而且,該風險與抗生素使用的劑量和時間呈正相關。
除此之外,心理應激、尤其是慢性應激也會使原本健康的腸道菌群趨近于抑郁癥患者的菌群結構,進而引起“菌-腸-腦軸”功能失調。這很可能是應激事件導致抑郁癥的作用機制之一。
而且,上述這幾項不良因素雖然常常出現(xiàn),甚至同時出現(xiàn),改變了人們的腸道菌群結構,不斷增加罹患抑郁癥的風險,卻又往往因為人們缺乏“菌-腸-腦軸”的知識而被忽略。
03
改善腸道菌群緩解抑郁癥狀
目前, 已證明有效改善腸道菌群紊亂的方法主要有服用益生菌、食用益生元、健康飲食和糞便菌群移植這4種。
服用益生菌是指足量服用能對機體產(chǎn)生有益影響的、活的微生物,改善“菌-腸-腦軸”功能。臨床研究和動物實驗均發(fā)現(xiàn),補充益生菌可減輕抑郁癥狀,顯著地減輕心理壓力,甚至能達到與傳統(tǒng)治療相似的效果,也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出現(xiàn)。
因此,有研究者把這種能夠改善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的益生菌稱為“益心菌”,這個形容十分貼切。
而益生元是指食用后能促進腸道有益細菌生長的營養(yǎng)或食物成分??梢园选耙嫔崩斫鉃槟c道益生菌的食物。
研究者發(fā)現(xiàn), 補充益生元能夠促進有益菌生長,重建腸道微生物平衡,并進一步產(chǎn)生類似于服用了“益心菌”后的行為和認知改善效果。目前,研究得較多的益生元主要有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3多不飽和脂肪酸等。
而健康飲食主要指飲食結構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和發(fā)酵食品(酸奶、奶酪、酸豆汁等等);而含有較少的精制碳水化合物、飽和脂肪酸、糖和添加劑(防腐劑、乳化劑、調味劑、著色劑等)的食物。
這相當于臨床中的“營養(yǎng)療法”,不但可重塑腸道菌群平衡,通過菌-腸-腦軸促進行為和認知改善;還可以緩解精神科藥物可能引起的代謝綜合征(常見表現(xiàn)為發(fā)胖),令患者更愿意堅持接受藥物治療。
糞便菌群移植指將健康個人的糞便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整體替換患者原有的菌群。目前,國內外已經(jīng)有研究者嘗試通過移植健康人的糞便菌群,來治療抑郁癥、自閉癥等心理疾病。
此前我們就簡單分享過一個國外的真實案例,澳大利亞有一名29歲的女性雙相障礙患者,曾因10次抑郁、躁狂及精神病性癥狀入院治療,經(jīng)過相當多的藥物治療,療效都不理想。
后來,醫(yī)生建議她接受糞菌移植的方法(糞菌來自其丈夫,他無精神疾病史且體型苗條)。這個患者接受了9次糞菌移植治療后,再無出現(xiàn)抑郁癥狀和躁狂癥狀,且體重下降了33公斤。
當然,這么神奇、快速的案例其實非常罕見,大多進行了糞便菌群移植的抑郁癥患者只是令抑郁癥狀有一定的改善,但不能完全痊愈。
其實,除了上述4種直接改善腸道菌群的方法外,傳統(tǒng)的抗抑郁藥物治療也能間接對腸道菌群發(fā)揮積極作用。
世界上第一個抗抑郁藥物“異煙肼”,最初就是用來治療結核分枝桿菌感染的;第一代抗抑郁藥物TcAs(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也能抑制大腸桿菌等微生物的生長。
目前常用的SSRIs類抗抑郁藥,能夠抑制革蘭氏陽性細菌生長;甚至最新的抗抑郁藥氯胺酮,也能抑制一些葡萄球菌、腸球菌等的增殖。
這再次證明,抗抑郁藥物在人體體內發(fā)揮的作用是極其復雜的,其不但可以調節(jié)神經(jīng)遞質濃度,還可能間接調節(jié)腸道微生物結構,通過“菌-腸-腦軸”效應緩解抑郁癥狀。
04
如何利用“菌-腸-腦軸”加快抑郁癥康復?
“菌-腸-腦軸”功能失調是影響抑郁癥進程的病理心理因素之一,可增加個體罹患抑郁癥的風險,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也說明,抑郁癥并不是單純的心理疾病或腦疾病,而是一個心身疾病。
了解了“菌-腸-腦軸”的作用和主要機制之后,抑郁癥患者、家屬群體應如何正確地利用這個效應加快康復?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菌-腸-腦軸”效應并不是導致抑郁癥的最初根源,而是中間環(huán)節(jié),不能指望改善腸道菌群后,抑郁癥就能痊愈。
北京回龍觀院長楊甫德曾指出,人的精神活動可被看作“刺激-調節(jié)-反饋”的循環(huán)。精神疾病的發(fā)生往往是整個環(huán)路出現(xiàn)了異常,從上游“刺激”帶來了中樞神經(jīng)的變化,再導致下游神經(jīng)遞質的變化。從認知到行為,都有可能出了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抑郁癥患者的“菌-腸-腦軸”效應很可能是“上游刺激”的結果,是病理機制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而不是病因。
上面說了,抑郁癥更應該被看作是一種“心身疾病”,在疾病的發(fā)展進程中,既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物學因素。只不過對于每個個體而言,不同因素的影響程度不同,突顯出來的順序也不同。
但我們通過多年的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尤其是通過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的臨床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抑郁癥的主要根源是心理社會因素,是患者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斷自我否定所導致的。
這里說的“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屬于病理性記憶一種類型,也可以理解為心理應激,而且是長期的、慢性的心理應激。
心理應激對于人體的作用機制是復雜的、多方面的,既可導致情緒波動、認知扭曲等心理活動異常,也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大腦海馬體積縮小、神經(jīng)遞質濃度改變、大腦炎性改變、免疫功能失調等生物學層面的變化。
而這些結果相互之間又會發(fā)生關聯(lián)、互相影響,共同成為抑郁癥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甚至形成惡性循環(huán),加速抑郁癥的發(fā)生、病情的加重。
那么,不管抑郁癥的治療從哪個方面切入,是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運動療法、還是營養(yǎng)療法,只要令其中一個或多個因素有所緩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這個惡性循環(huán),令抑郁情緒有所緩解,而情緒的緩解甚至積極改變,會自動帶來認知的積極改變,這是心理活動的最基本規(guī)律之一,并可能帶動其它因素也發(fā)生積極的變化。這頗有中醫(yī)的“同病異治”的意味。
我們的臨床心理干預就主要針對抑郁癥背后的心理根源進行精準化高效干預,進而引起心身多層面的積極變化,是高效的,從抑郁癥的根源直接切入的方法。
當然,精神科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營養(yǎng)療法、運動療法在整體上都有效果,但如果不重視心理根源的話,這些療法往往治標不治本,遇到能夠引發(fā)較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的刺激性事件時候,患者的病情很容易反復,甚至遷延不愈。
所以,抑郁癥患者、家屬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能得知抑郁癥的發(fā)病與“腸-腦軸”有關,就把罹患抑郁癥孩子的康復希望完全都寄望于服用益生菌、食用益生元或者健康飲食這些辦法,即使是屬于醫(yī)療技術的糞便菌群移植,父母也不宜期望過高。
第二,對于絕大部分抑郁癥患者而言,可在家庭關系和親子關系持續(xù)改善、規(guī)范化的藥物治療、合理運動的基礎上,再考慮使用改善腸道菌群的產(chǎn)品,多管齊下,加快康復。
我們反復強調,抑郁癥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和學生患者)的父母,必須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有意識地改善家庭關系及親子關系。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有智慧的父母能修復患者大部分的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在消除疾病根源上發(fā)揮積極作用,這相當于有效的家庭自助治療。
而“菌-腸-腦軸”的相關專業(yè)治療,目前國內具備條件的醫(yī)療機構并不多。如果父母能找到專業(yè)的腸道菌群治療資源,那當然最好,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作為輔助療法,能夠有效果,自然更好,如果效果不明顯,也能夠坦然接受。
如果找不到,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健康飲食,加強鍛煉,再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引導患者也一起改善飲食結構。
以我個人逆轉“2型糖尿病”的親身經(jīng)歷來說,簡單而言,健康飲食可以總結為遠離或盡量少吃“GPS”(G即谷物,包括米面制品;P是土豆等薯類;S是含糖高的食物、甜食)這有助于腸道菌群的平衡,多吃蔬菜、優(yōu)質蛋白質(肉蛋奶),并控制食物攝入量,并加上適量運動。
再次推薦大家閱讀《谷物大腦》一書,可根據(jù)書中的理論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調整飲食結構。
希望抑郁癥患者、家屬對“菌-腸-腦軸”有所了解后,能重新正視健康飲食對于我們心身的積極作用,選擇合適自己的方法。
第三,父母要有意識地為抑郁癥患者提高抗壓能力,塑造出越挫越勇“高逆商”。
抑郁癥患者遭受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容易陷入自我否定中。當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時,他們往往缺乏積極面對的信念和勇氣,也缺乏積極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味自責,并容易陷入災難化思維。這會持續(xù)造成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
如果能引導患者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及時轉變思維模式,具備“壞事變好事”的意識,盡快從強烈的負性情緒中抽離出來,并從積極的角度去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這就不容易形成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病情就不容易復發(fā)。
因此,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是抑郁癥患者走向真正康復的關鍵因素,還能使患者更容易實現(xiàn)人生的螺旋式上升!
等到他們真正康復后,還能將這段患病經(jīng)歷轉化為人生財富,不僅能夠堅持健康飲食,令自己的心身都維持在更佳的狀態(tài)中,還能蛻變成更自律、更有智慧的人。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245 測試
立即測試
571 測試
立即測試
215 測試
立即測試
1549 測試
立即測試
454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