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這樣一個時刻,你的朋友很難過,找你傾訴,可是無論你再怎么安慰,ta都無法走出難過的情緒。最后,ta向你留下了一句:“害,你不懂?!?/p>
或許還有這樣一個時刻,你的朋友向你尋求建議,可是無論你提供了多少方法,ta都沒有采納任何一個。最后,ta向你留下了一句:“我都試過了,不行的?!?/p>
聽完這些話,你不知道ta有沒有走出郁結(jié),但反正……你的心里莫名有了一團火??墒悄惆l(fā)現(xiàn),這竟然是你生活中的常態(tài)。
其實,這正是因為你們不知不覺中進入了“隱藏溝通”的通道里。
01
隱藏溝通的定義
從溝通分析的理論來看,人格有三個組成部分——父母自我(P)、成人自我(A)和兒童自我(C)。
【了解三種自我】
用不同的自我狀態(tài)與他人互動,則會形成三種不同的溝通類型:互補溝通、交錯溝通和隱藏溝通。
互補溝通,就是甲乙雙方進行溝通時,都有相同的自我狀態(tài)溝通。
交錯溝通則是溝通互動中的自我狀態(tài)出現(xiàn)交錯,造成對話的中斷,比如甲以成人自我狀態(tài)面向乙的成人自我狀態(tài)進行溝通,但是乙卻以ta的父母自我狀態(tài)回應甲的兒童自我狀態(tài),隨即便產(chǎn)生了交錯。
而隱藏溝通,即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時,說的話與ta實際想表達的意思不同,通俗來說,就是“話中有話”。這種溝通包含有意識和無意識兩個層面,有意識即溝通者想通過委婉的方式來暗示對方某些事情,無意識即溝通者是不經(jīng)意間說出這些話,可以稱之為“習慣”,也可以稱之為“潛意識”。
隱藏溝通是一種復雜的溝通,它是我們?nèi)粘I钪杏玫淖疃嗟彩亲顐说臏贤J?,這也就是為什么,你總是會因朋友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某些話而感到難過。
02
隱藏溝通的常見類型
和解決方法
① “是的,但是”
角色:無助者,建議者。
建議者:你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無助者:你說的對,但是......
當苦惱的朋友(無助者)沒辦好一件事,向你(建議者)尋求彌補的方法時,你掏心掏肺地把你能想到的辦法都告訴ta,但ta沒有采納任何一個方法,反而在最后跟你說:“我都試過了,不行的?!边@種情況下,你們就是不知不覺中進入到了這種類型的隱藏溝通里。
為什么會這樣呢?
很多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會進入一個“It's not my fault”的狀態(tài),習慣性地會去想辦法證明自己,不希望別人誤會自己。
所以,當別人給ta建議時,ta聽到的可能卻是“你為什么不試試呢”。ta會感覺建議者是在指責自己,因此在潛意識中便開始防御起來,下意識想通過言語挫敗那個指責ta的人,向?qū)Ψ絺鬟_,這件事沒做好的緣故不是我自己,“不是我的錯”。
倘若你作為建議者遇到這種情況時,你可以嘗試說:“那你現(xiàn)在是怎么想的呢?”把這個話題再丟回去,如果此時對方依然強烈地表示自己毫無頭緒,你便可以用緩和的語氣告訴ta你的建議。
如果對方說了他的想法,那么你可以說:“哦,這個方法好像不錯!我之前都沒想過?!碑斈阏f出這句話時,你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讓對方覺得,針對ta負責的事,ta比你懂得更多,你也想聽聽ta的想法。那這時對方也就從一個認為這事已經(jīng)沒辦法彌補的角色,慢慢轉(zhuǎn)變回對事情負責的角色。
② “我真的很糟糕”
角色:迫害者、受害者、控訴者、知己。
如果你的朋友(受害者/控訴者)負責的工作沒做好,可能是因甲方(迫害者)要求很高,一直不給ta通過,這時來找你(知己)訴說。
▼你們的對話或許是這樣的▼
ta:“我真的很糟糕,這個項目做了好久,結(jié)果還是沒做好?!?/p>
你:“這也不能怪你,你做的已經(jīng)很不錯了,可能是甲方要求太高了?!?/p>
ta:“可是同樣的甲方,別人能做好,我卻沒做好,我果然是很糟糕啊。”
你:“盡力就好,至少我們努力了,慢慢進步呀!”
ta還是說:“已經(jīng)很努力了都沒做好,別人感覺都沒怎么費力,果然還是我太糟糕了?!?/p>
在這個情景中,你不斷地安慰ta,ta卻還是像一個無底洞一樣,完全恢復不了,反而一直控訴著:“我很糟糕,我真的很糟糕?!?/p>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是因為,當ta處于控訴者的時候,ta需要的其實只是你(知己)給ta的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并不是真的認為自己真的非常糟糕。倘若ta用“我也沒有很糟糕”這句話終止了這個話題,那么ta就會有一種負擔——ta會害怕你(知己)認為對他的安慰是在浪費時間。當然,這種情況下,ta會在潛意識中忘記自己一直不斷地傾訴,才會真正消耗你(知己)的時間。
這個時候,真正的受害者,其實是你,也就是所謂的“當別人的垃圾桶”。因為你作為朋友不僅要聆聽傾訴者的“悲慘”故事,還要一直給正能量反饋。
倘若你作為知己遇到這種情況時,你可以嘗試在安慰對方一會兒后給對方推一些平時ta喜歡的東西、視頻等轉(zhuǎn)移ta的注意力。在你作為ta的正能量提供者的情況下,用其他東西代替你的身份,學會停止話題,不要順著傾訴者的話題繼續(xù)下去。
③ “我已經(jīng)很努力了”
角色:訴求者,假性訴求者,助人者。
你作為項目負責人,團隊里的成員A效率不高、進度很慢,另一名成員B害怕進度太慢,幫做事很慢的A做了很多事。
但B又覺得有些不公平,為什么自己要幫別人做自己本該不需要做的事呢?
因此B(訴求者)來找你(助人者)幫忙,指導一下做事很慢的A(假性訴求者)。但不管怎么指導和幫助他,A依然進度很慢,且可能還會很無辜地表示:“我按照你說的做了,已經(jīng)很努力地試過了,只是還是不會?!?/p>
最后,B可能還是害怕項目出太大損失需要負責,繼續(xù)幫助A做事,甚至于你作為負責人也與這個成員共同接過幫助A的擔子。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成員A的訴求是假性訴求,并不是真的想改變。A感受到了別人的幫助,身上就對于這個項目沒有太大的責任感,因為A知道最后無論如何,都有人幫自己兜底。
倘若你作為助人者遇到這種情況時,你要明白自己需要改變的是那個訴求者B,而不是假性訴求者A。作為團隊負責人,你應該告訴B再也不能幫A做了,并且堅定地指出即使有損失,也不能幫A做了。出了損失,出了問題,由A負責。
只有這樣你才能讓那個缺少責任感的A感受到壓迫,不再有“有人幫我兜底”的底氣,因此A在害怕自己需要彌補損失時,才會真心想去改變。
④ “好的”
角色:假性訴求者、助人者
這個情境有點像我們介紹的第一個“是的,但是”情境。只不過,這個情境中的假性求助者,說完是的后,不會說但是。
假設你是個老師,你的一個學生(假性訴求者)來找你(助人者)幫助解決問題。你為ta提供了一個建議后,ta會乖巧地回答說:“好的?!比缓蟀凑漳愕慕ㄗh去做。但過了一段時間后,ta又來找你尋求幫助,且ta所問的兩次問題幾乎是同一類問題。于是,你又給了ta一個和上次類似的建議,然后不斷循環(huán)往復……
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個和前面 “我已經(jīng)很努力了”的情境也很相似,都是因為假性訴求者其實在內(nèi)心深處并沒有想真的解決這個問題。
又或者說,ta只想在短期內(nèi)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愿意自己主動去探索,ta可能認為就算想不到方法,也有人會幫ta想,那么ta就會產(chǎn)生一種依賴性。
倘若你作為助人者遇到這種情況時,學會停止,不要繼續(xù)回答ta的問題。你可以嘗試跟ta說:“我以前跟你說過,你仔細想想我以前說了什么?”如果ta表示想不起來問題,那你就嘗試反問他:“你是怎么想的呢?你準備怎么做?”
總之,就是要跳出總是擔任助人者這個循環(huán),讓假性求助者學會真正的自主思考。
⑤ “我只是想幫你”
角色:訴求者、助人者
假設你(訴求者)去找你的朋友(助人者)尋求幫助,ta非常樂于為你提供建議,但其實你只是出現(xiàn)了一個小問題,甚至只是想小小吐槽而已,ta卻給你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大段話。
而當你表現(xiàn)出有一點不耐煩的時候,ta或許會委屈地說:“我只是想幫你?!?/p>
為什么會這樣呢?
作為助人者時的ta其實是在享受幫助人的快樂,因為ta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我真厲害呀,可以幫助朋友解決大問題”。因此,ta為了讓他人和自我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就會盡可能地“滔滔不絕”地幫助你。
倘若你作為訴求者遇到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在ta第一次說出建議后及時說出:“謝謝你,我明白了?!比绻鹴a依然執(zhí)迷不悟地為你解釋,你可以繼續(xù)回復:“好的,太謝謝你了,我先去試一下。”
溝通不僅僅是“講道理”,也是一門“藝術(shù)”,學會跳出隱藏溝通,打破局面吧!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quán)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quán)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quán)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058 測試
立即測試
481 測試
立即測試
1129 測試
立即測試
475 測試
立即測試
812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