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帶著娃明明來家里玩,自己家的娃小麥正在玩橡皮泥,明明過去看著小麥、和媽媽說自己也想玩,媽媽讓小麥和明明分享一下,小麥拿著橡皮泥放到后背去、警惕地看著大家…
大人很想孩子會分享、學習分享,但是這樣的尷尬總是有,類似的情景還有:
老母親反復地講道理balabala
老父親生氣地訓斥或者責罵…
甚至一把手搶了過來給朋友家的娃~~~
孩子為什么不分享呢?
1. 物權意識的發(fā)育
物權意識,也就是孩子認識到這個東西是我的,同樣他們也學習到物品歸屬于不同的人——這是我哥的!這是我媽媽的!這是我爸爸的!通常在孩子3歲左右開始發(fā)育,3-5歲時逐漸發(fā)展到高峰。
2. 正在享受玩的樂趣
孩子正在玩得細致上,突然有人過來想拿玩具玩,玩耍被中斷,而對方的“侵入”又會讓孩子倍加警惕和防備,這時候就更加不愿意分享了。
3. 既往經(jīng)歷的影響
孩子的一些體驗,包括父母未經(jīng)同意直接拿了孩子的物件給他人,被搶玩具的經(jīng)驗,心愛的玩具被弄壞而不能玩、尤其是不被理解的時候,孩子更抗拒和大人的合作、抗拒和同伴分享使用玩具。
從尊重開始
希望孩子學習分享,至少先學會尊重。換位思考一下,我們生活中是不是什么事情、什么物品都能和人分享?
爸爸收藏的郵票既心愛又重要,是不是有親人或者客人來了看到喜歡就能送人?媽媽喜歡的耳釘,是不是閨蜜或者小姑喜歡就能拿去?我們也都不喜歡在我們并不想送給他人的時候被要求或者強制下拿給其他人,更不希望未經(jīng)同意就被隨手送人。
只是孩子的世界里,他的喜愛和興趣和大人不同,這可能是養(yǎng)的小魚,也可能是玩具熊,還可能是偷偷放在抽屜里的一包零食,雖然價錢不貴,但是意義卻重大,這份尊重和愛護的態(tài)度,至少先讓孩子安心和感到安全。
如果尊重孩子,孩子的東西都不分享,分享是一項很重要的社會能力,怎樣培養(yǎng)這個能力呢?這個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和保護孩子的物權外,還有平時的積累。
1. 降低任務難度,學習分配
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先嘗試讓孩子幫忙和家人分配使用的物件。
我們可以在準備好水果后,讓孩子幫忙分給家里人。在客人來之前,提前做好準備,例如準備好一些玩具或者食物,讓孩子分給不同的伙伴和大人。
2. 讓孩子體驗到共享的樂趣
一是從大人的主動分享中孩子體驗到分享的樂趣。例如媽媽吃雪糕的時候說:“這個雪糕太好吃了,寶貝快來嘗嘗”,在孩子嘗試的時候告訴他:“媽媽和你分享喜歡的食物很開心哦!”
二是從孩子日常的分享活動中體驗到分享的樂趣。例如孩子在玩車子,推過去給爸爸,爸爸說:“哦,這樣就可以讓爸爸也玩到車車的好玩,謝謝寶貝的分享哦!”
3. 提供共享的物件,學習輪流使用
如果孩子還不會分享,或者這個物件他實在是太喜歡、很在意、害怕弄壞,那么我們是可以通過提前準備一些大家共同玩耍的玩具來玩的,孩子可以在玩的過程中通過輪流使用來共同享受到玩耍時候的體驗。
明明和小麥各有所需,明明想玩,小麥不讓,老母親拿出泡泡機,說:“媽媽這里有個泡泡機,想玩嗎?”兩個孩子都表示想玩。老母親又說:“你們都很想玩,那我們輪流玩來享受玩泡泡機的樂趣吧!”
于是媽媽數(shù)10下明明玩,時間到了又給小麥數(shù)10下,后來孩子們主動在媽媽數(shù)到10的時候把泡泡機交給對方,大家玩了起來。
分享的學習需要時間,從日常的小積累,再到社交活動的各種準備來應對可能的小尷尬。合理灌溉,才能等待花開。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505 測試
立即測試
1481 測試
立即測試
367 測試
立即測試
588 測試
免費測試
337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