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中的許多際遇,似乎總在我們最困惑迷茫之時悄然而至。
這些相遇,有時如同突如其來的風暴,攜帶著復雜的情緒與挑戰(zhàn),迫使我們在困頓中找尋答案。
其中,病恥感作為一種深深植根于社會文化土壤中的心理現(xiàn)象,時常在個體遭遇身心健康問題時扮演重要角色,不僅影響著當下的應對與適應更在無形中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預期與規(guī)劃。
本文旨在破譯困惑中的此類相遇,深入剖析病恥感如何作用于我們的未來預期,進而探討其背后的機制與應對策略,旨在為身處困境中的人們提供理解與指引,助力他們在病恥感的陰影下找到希望之光,積極構建屬于自己的未來圖景。
01.鄉(xiāng)間驚魂: 童年記憶中的神秘女子與縈繞心間的恐懼
幼時,大約九歲以前,我仍生活在鄉(xiāng)間,那是處由四鄰圍合而成的院落,任何一家的風吹草動,皆會迅速傳遍整個鄰里。
一日深夜,某戶人家的妻子突然沖至庭院中央狂呼亂叫。
被這喧鬧聲喚醒,簇擁在門口,透過門縫窺探外面究竟。
我依偎在父母中間,察覺他們言語間流露出對那位女子的輕蔑,稱其為瘋子,來自鄰村,嫁至此處。
“怕是撞邪了吧,怎會母親語帶哀憐,揣測道:如此呢? 真是駭人?!?/p>
我凝視著眼前那位衣衫凌亂的婦人,她獨自蹲坐地面,揮舞長棍,口中胡言亂語,咒罵聲尖銳刺耳,穿透清晨微涼的空氣。
我仿佛能見清風穿入她的耳孔、眼眸與唇間,最終駐留在她瑟縮的頸部。
平日里,她大多表現(xiàn)正常,與鄰里談笑風生,共話家常。
然而那一刻,我不解她何以突變?nèi)绱耍灾劣谥茉馊说人查g疏遠,視其為失魂落魄的異類。
我心生懼意,沉甸甸的,暗自發(fā)誓日后遇見她定要避之不及。
未幾,一個午后,我與兩位玩伴在村道嬉戲,忽見那日在院內(nèi)舉止異常的女子重現(xiàn)眼前,此刻她已恢復常態(tài),正從遠處緩步走來。
同伴們見狀,迅速避開,唯有我愣在原地,一時忘卻她此前的異常行徑。
待她從我身旁擦肩而過,同伴們向我示意躲避我才憶起她是那位“瘋女人”。
慌忙逃離之際,我無意間踩到了一條遺落在地的粉色毛巾。
心中猜測,這或許便是她的毛巾。
同伴們見她漸行漸遠,又折返嘲笑我沾染了她的霉運。
回憶起那日凌晨的場景,我心中涌起憤怒,卻又被恐懼驅使,疾步走向那條毛巾,用力將其踢向路邊的小溪。
毛巾瞬間隨水漂逝,消失在我的視線之外。
回到家,思緒紛亂,那條毛巾與女子漸遠的背影交織于腦海,令我忐忑不安,擔憂她若尋覓不到毛巾,是否會將我高高舉起,質問我毛巾的去向。
接下來的日子,我懷揣著這個令我惶恐的秘密度日如年。
然而,她并未找上門來,我的憂慮隨著時間逐漸消減。
即便如此,每當回想起此事,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出那個瘦弱矮小的身影,擔憂自己被女子抓走,內(nèi)心充滿愁緒。
身處恐懼的漩渦中,我不敢向他人求助,認為自己陷入病態(tài)般的憂慮,與那日家人站在門縫外,好奇、驚懼、鄙夷又困惑的表情有關。
02.精神疾病的誤解與邊緣化: 從個人記憶到社會現(xiàn)實的反思
我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其源流繁多,其中一種源自對大人言談間態(tài)度的困惑,使我將鄰居阿姨突然的異樣與我腦海中關于那條漂走毛巾的聯(lián)想交織在一起,繪制出一幅幅怪誕的畫面。
時至今日,這些記憶雖已漸漸淡去,但我通過主動或被動獲取的知識,明白當年那位鄰居阿姨實際上是罹患了精神分裂癥。
她當時的癥狀在法律上被稱為“間歇性精神分裂”,盡管這一術語并非我國臨床精神醫(yī)學和司法精神病學的專業(yè)用語,而是刑法立法過程中根據(jù)大眾認知所采用的表述,對應美國的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或短暫性精神障礙。
盡管如今身邊的人在提及精神分裂癥或抑郁癥時,已不再簡單地以“瘋子”、“變態(tài)”等字眼來形容,也不再因之驚恐不已,但社會上仍充斥著大量基于誤解或片面報道的謠言。
些新聞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往往以偏概全,加深了公眾對精神疾病的誤解。
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依然被邊緣化,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如同被一道無形的壁壘隔絕,讓人難以觸及。
我至今難忘那些病患家屬在他人異樣目光下所承受的屈辱,以及精神疾病被當作恐嚇孩子的工具、茶余飯后的談資,甚至成為旁觀者借以彰顯自身優(yōu)越感的參照。
例如,抑郁癥常被誤認為是矯情,精神分裂癥則被視為逃避責任的借口,種種誤解和妖魔化使得患病者在痛苦中愈發(fā)沉默,病恥感成為他們心頭無法擺脫的枷鎖。
回顧我從懵懂孩童到今日的成長歷程,我見證了社會對精神健康的認知進步,以及人們對多元觀點的接納程度日益提高。
然而,我也深知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尤其是那些誤導性的觀念和陰郁的成長環(huán)境,它們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
我有一位朋友,在高考重壓之下,連續(xù)一個月飽受失眠之苦,夢境中充斥著奔跑、墜落與哭泣。
當她意識到可能患有精神疾病時,由于對精神醫(yī)療機構的誤解與恐懼,她和母親選擇了尋求一位神婆的幫助。
神婆在一間掛滿符咒、灑滿紅紙的房間里施法將香灰和紙錢撒在她頭上,并給了她一張符咒母親將符咒縫入棉布袋,讓她隨身攜帶。
成年后,她為自己當時身為高中生卻輕易接受這種迷信治療而感到羞愧,對當時無力抵抗與判斷的自己深感失望。
神婆手持燃燒紙錢的形象,以及頭頂落下灰燼的畫面,仿佛象征著信念的崩塌,她只能無力地接受,如同一具任人擺布的軀殼,陷落在塵埃之中。
這段經(jīng)歷以及我家人的旁觀與沉默,讓我感受到鬼魅與精神疾病間的荒謬關聯(lián),它們?nèi)缤覀兂砷L道路上揮之不去的陰影。
實際上,那些保持清醒意識的患者承受的痛苦更為深重,但世人往往以一廂情愿的“善良”要求他們默默忍受、堅強面對。
我曾讀到一篇報道,講述了一位丈夫因不堪精神疾病妻子的病情而對其施暴,調解人員介入后這位男子抱怨自己因岳父隱瞞真相而娶了患病的女兒,滿腹怨恨。
盡管調解人員極力勸說他應履行照顧妻子的責任,他卻以妻子發(fā)病時自殘的慘狀為由,顯得順從卻消極。
當記者詢問村民對此事的看法及解決方案時,大家雖然理解精神疾病給家庭帶來的貧困、偏見和歧視,但面對實際的照料難題和根深蒂固的病恥感,他們又選擇了回避。
03.心靈之重:聚焦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照料者的雙重困境與社會期盼
這篇報道引發(fā)了我對當事人雙方境遇的思考: 在關注那位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妻子的同時,我們也不應忽視其丈夫所承受的沉重負擔。
多年來,他經(jīng)歷了兒子因抑郁癥早逝的悲劇,妻子病情反復發(fā)作導致的自殘行為,加之經(jīng)濟壓力的重壓,他的生活充滿了苦澀與困厄。
面對鏡頭,他強抑內(nèi)心的委屈、憤怒與無助,反復承諾將不再以妻子為情緒發(fā)泄對象,為自己的沖動之舉悔過。
海明威的一部小說中,有這樣一幕:主人公拜訪印第安友人家中,恰逢一戶人家遭遇難產(chǎn),在極為簡陋的條件下,主人公竭力協(xié)助那位妻子順利誕下新生兒。
正當主人公為成功助產(chǎn)而心生欣慰時,身后傳來一聲凄厲的尖叫。
原來,那位承受不住妻子痛苦哭喊的丈夫,絕望之下用刀割喉自盡。
盡管這是虛構的情節(jié),但它生動地揭示了現(xiàn)實生活中,身邊人因無法承受巨大痛苦而崩潰的可能。
在規(guī)勸他人切勿施暴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照料者內(nèi)心同樣深重的創(chuàng)傷。
然而,現(xiàn)實中的干預往往止于表面的勸慰,面對承受過多不幸、情感瀕臨崩潰的個體,我們往往只能機械地進行正面引導,卻無力真正觸及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
作為旁觀者,我期待在對心理學的理解與實踐中,社會大眾能夠主動摒棄偏見與歧視,對精神疾病持有尊重與理解的態(tài)度。
只有當我們都選擇成為勇敢面對而非畏縮逃避的同行者,這一群體在人生道路上遭遇的阻礙才會顯著減少。
倡導善良固然重要,提升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理性認知同樣不可或缺。
盡管人性中的私欲與偏見難以徹底消除,但我們?nèi)詰裤讲⑴崿F(xiàn)一個平等對待、包容理解的美好社會,這樣的愿景值得所有人共同期待與追求。
聲明:本站內(nèi)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nèi)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459 測試
立即測試
1198 測試
立即測試
644 測試
免費測試
658 測試
立即測試
3065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