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早上有面試,我今天開始感到心神不寧;周末即將來臨但周三的考試讓我開始難以入睡:
這種不斷擔心潛在壞事可能發(fā)生的狀態(tài),正是人們所稱的焦慮。
當焦慮襲來時,一些自我關懷的對話可以幫助我們以更平衡和現(xiàn)實的方式來看待情況,從而讓自己感覺好一些,做出更好的決策。
以下是一些自我關懷對話及其背后的原則。
當你感到焦慮時,可以試著對自己說:
焦慮代表我關心這件事,但它并不代表我在意過度
何時使用:
當你為了某事感到極度擔憂時
為什么這么說:
焦慮通常是因為我們在乎某事,這讓我們認識到了什么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例如,如果我對工作表現(xiàn)感到焦慮,這說明我關心做出有價值、高質量的工作,這本身沒有錯。
同樣,如果我在意別人喜歡我,這說明我重視善待他人、獲得認可,也沒有錯。
然而,重要的是,不要把過度焦慮等同于更上心,因為這只會加劇焦慮。
比如,我懷孕期間可能會感到焦慮,因為我擔心孩子和自己的健康,但多一點焦慮并不代表我在意過度。
即使誠少一些焦慮,我仍然可以珍視這些事情
過度擔心并不能遠離不良結果或恐懼
何時使用:
當你覺得僅僅考慮得越多就越能保持警覺,或者認為過度擔憂可以防止糟糕的事情發(fā)生時。
為什么這么說:
焦慮的人通常對焦慮持有積極和消極的觀點,這被稱為焦慮的元認知理論。
例如,你可能認為焦慮是壞的,擔心它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壓力和不利影響。
但你也可能相信焦慮有積極作用,可以幫助你做好準備,保持警覺,避免自滿。
這種說法提醒我們,過度擔憂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會保護我們。過度擔憂本身并不能降低不良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
我不必總是達到超高標準。
何時使用:
當你注意到自己只有在達到超高標準時才感到安心,或者想要降低風險、使任務更容易完成時。
為什么這么說:
我發(fā)現(xiàn)在懷孕過程中有一個模式一一僅僅滿足標準和保持正常水平并不能總是誠輕焦慮。
例如,我的血壓處于正常范圍,但這并不足以讓我感到安心,只有當它降到正常范圍的最低值時,我才會感到安心。
如果寶寶的測量數(shù)據(jù)(如體重、長度等)與預產期標準剛好相符,我也不會感到安心,只有當它們超過預產期標準時,我才會感到安心。
當我想到這一點時,我注意到這種模式也存在于我的生活中其他方面
例如,只有當有人對我的作品滔滔不絕地表達喜歡時,我才會感到安心。
這種思維方式可能與拖延癥有關,因為焦慮和拖延經常伴隨在一起。
我曾寫過一些用來說服自己擺脫拖延癥的短句范例
其中一種說法是:“這不必然要是我最好的作品。這句話與“ 我不22必總是達到超高標準”傳達了相似的觀點。
相信自己必須始終達到超高標準可能導致痛苦或逃避。
請注意,當你開始用這種方式調整思維時,起初可能會擔心表現(xiàn)不佳但可以嘗試驗證這一假設。
根據(jù)我的經驗,結果通常是焦慮和拖延減少,工作表現(xiàn)反而更好,而不是更差。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454 測試
立即測試
571 測試
立即測試
644 測試
免費測試
245 測試
立即測試
592 測試
免費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