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式婚姻」是指夫妻一方冷漠對待家庭、無視家庭生活,雖然名義上沒有喪偶,但是婚姻生活如同喪偶的狀態(tài)。
臺灣曾經(jīng)拍攝了一個系列的小短片,描述了這樣一種不幸福的婚姻。短片有3集,每一集都戳中了喪偶式婚姻的一個側面:
丈夫的秘密簡訊 他永遠覺得“加班比回家可愛,坐在車上比坐在客廳自在,只要能拖延回家,什么理由都可以”。
餐桌上的陌生人 “當我把家里的聲音錄下來,發(fā)現(xiàn)家里什么聲音也沒有。從交往時期的無話不談,到婚后漸漸無話可談?!?/p>
媽媽的孤軍奮戰(zhàn) 當家庭中的一個人長期被工作綁住,只剩另一個人獨自面對家、小孩和生活。
雖然喪偶式婚姻的概念不偏向女性或男性某一方,但現(xiàn)實大部分的情況是,丈夫在家庭生活中長時間的消失和缺位。
今天的文章,我們試圖討論,在這些扎心的故事之下,是什么讓我們走入了婚姻的困境?
01
Ta說“我和伴侶的關系就像是室友”
喪偶式婚姻?單純說“喪偶”我可以理解,“婚姻”我也可以理解,「喪偶式婚姻」這個概念的出現(xiàn),著實令人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名存實亡式婚姻的痛楚。它消磨了個體對于幸?;橐龅钠诖?,表達出一種“結了婚有伴侶和沒伴侶感覺一樣”的辛酸和無奈——雖有伴侶,如同喪偶。
帶來關于這個概念的現(xiàn)實感受的,是一位來訪,當時是咨詢關于婚姻家庭的問題(信息有刪改并經(jīng)由來訪知情同意)。
印象最深刻的是Ta對于個人婚姻生活的描述:每天自己下班回家就像是回到了宿舍,伴侶就是自己的舍友,自己和伴侶的關系與舍友幾乎沒什么區(qū)別。就是住在一個地方,每天上下班打打招呼;有空的時候一起吃個飯,在飯桌上也幾乎沒什么交流;偶爾有需要共同協(xié)商的事情溝通一下,比如說孩子上學、家里的老人等等;自己也一直試圖向伴侶表達自己的需求,但是對方視而不見且拒絕溝通(表現(xiàn)回避)。在這樣的婚姻中,Ta從未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馨和愛。
而Ta的那句“感覺我和伴侶的關系就像是室友”,有那么兩三天的時間一直在我腦海中徘徊。
當時Ta一邊描述一邊掩面流淚,我在那個時刻感受著Ta的情緒,非常真切地感知到那種煎熬:看到Ta在想要而不得的溫情中逐漸喪失對婚姻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時間長了,慢慢地Ta經(jīng)常有時候不知道怎么回事眼淚就流下來,逐漸發(fā)展成中度抑郁。
研究表明,喪偶式婚姻帶來的負面影響遠不止如此。如果是父母之間的婚姻關系是「喪偶式婚姻」的話,往往會同時造成「喪偶式育兒」的結果。換句話說,喪偶式婚姻中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婚姻中的雙方,還包括家庭中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其性格品質的發(fā)展及情緒管理等均容易出現(xiàn)問題,諸如孤僻、懦弱、自卑等多發(fā)心理問題。
02喪偶式婚姻,其實是一種情緒切割
縱觀周圍的「喪偶式婚姻」,我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家庭是以這樣的方式開始的,恰恰相反,他們大部分都是因愛而結合,對婚姻抱著美好的期待,滿懷希望地開始新生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底是什么磨滅了家庭中的愛意,讓婚姻變成冷冰冰的存在呢?
我們常常忽視了一個點:家庭是變化的,家庭關系也是變化的,同時家庭具有一定應對這種變化并維持其連續(xù)性的能力,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家庭生命周期。比如,剛結婚的時候,剛生孩子的時候,其中一方失業(yè)的時候,孩子離家的時候,都是家庭生命周期中一些關鍵的時刻和階段,不可避免地我們會焦慮、痛苦,甚至抑郁,而如果能堅持下來,適應家庭中的變化,那么家庭的韌性將會提高,婚姻內的夫妻關系也會得到升華。
相反,假如夫妻在這些關鍵時刻的挑戰(zhàn)面前一次次敗下陣來,那么家庭關系就可能會亮起紅燈,甚至整個家庭也會走向“消亡”。
「喪偶式婚姻」,就可以看成是一種消極應對家庭挑戰(zhàn)的不良方式——情緒切割。
小A和小B原本是一對令人羨慕的情侶,他們相識于校園,相處的過程幸福且舒適,沒有狗血劇,也沒有父母的反對,在所有親朋的祝福下順利地步入了婚姻。然而孩子的意外降生卻打破了平靜,小A初為人母,由于缺乏準備時常感到慌亂,總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的媽媽,常常會因為自己的一點小疏忽而感到自責,而小B同樣沒有做好成為父親的準備,更糟糕的是,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妻子抱怨的眼神,很快,焦慮成為夫妻關系中的主旋律。
為了逃避家庭中的這種負面情緒,小B不再那么顧家,而是把自己丟在了工作里,遠離家庭,成為令他感到輕松的最佳方式,換句話說,他似乎刻意切割了自己和家庭的情緒聯(lián)結。
03
我們需要的“在場”和“共同決定”
當國內在討論「喪偶式婚姻」的時候,國外也有很多類似的詞匯出現(xiàn)。例如日本早年有一部非常熱門的漫畫叫作《Dame Oyaji(沒用的父親)》,韓國有一個詞語「Wild Goose Father(大雁父親)」,用來形容那些在國內掙錢供妻子孩子出國讀書,“季節(jié)性”在家庭中出現(xiàn)的男性。而在很多的西方研究中,這種情況被稱作「Father Absence」。
無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性別角色,似乎仍然在影響著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互動方式。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59%的女性表示她們的家務比伴侶更多,大約3/4的女性說,她們比伴侶要做更多照料孩子的工作?;谥袊鴭D女社會地位調查的情況來看,盡管一些夫妻在意愿上表示要平均分配家務,但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還是以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來分工。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到日劇中有一句特別扎心的臺詞:
所謂的“一般而言”,是社會賦予我們的性別角色:男性作為“家庭的物質提供者”,應當是強硬的、去情緒化的、有事業(yè)心的;而女性作為“家庭的生活照料者”,應當是體貼的、周到的、母性的。
這或許讓男性在結婚之后,第一時間聯(lián)想到的家庭責任是“掙錢”和“養(yǎng)家”,而投入大量時間參與家庭生活,被看成是一種羞恥和軟弱。
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需要的婚姻和家庭是這樣嗎?并非如此。我們需要的,往往是親密,是雙方的在場,是對家庭角色有一致的認識,以及對家庭生活的共同決定。
2006年,美國上映了一部電影叫作《人生遙控器》,在這部電影中,男主角一心想著升職加薪,他得到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將他的人生“快進”,于是他把那些他在家庭中覺得孩子吵鬧、覺得生活無聊和不耐煩的時刻,都跳過了。
直到故事的結尾,他才意識到自己錯過了些什么,他倒在地上,跟兒子說出了最后一句話——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481 測試
立即測試
1198 測試
立即測試
254 測試
立即測試
658 測試
立即測試
416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