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子,朋友小A來找我吐槽。她說,她莫名其妙“被斷聯(lián)”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小A有一個多年的好友,綽號“六六”。
她和六六是在一個讀書會上認識的,據(jù)小A說,當時她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于是,她們加了微信好友。盡管工作繁忙,她們始終有來有往。甚至,六六離開上海之后,她倆仍會抽空閑聊。
但就在最近,小A想找六六嘮嘮家常,她連發(fā)幾條消息,六六都是已讀不回。
就這樣過了好幾天,她實在憋不住了,想看看六六到底在干嘛。
然而,一點開六六的朋友圈,卻發(fā)現(xiàn)只有一道橫桿。她震驚之余,連忙給六六發(fā)了個紅包。
沒想到,對話框里冷冷彈出一句,“對方不是您的微信好友”。
她又驚訝,又委屈,同時感到有幾分憤意——
到底怎么回事!為什么前幾天聊的好好的人,就這么莫名失蹤了,甚至都不給她一個解釋。
小A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來說,是被“鬼”了。
“鬼”(ghosting),在劍橋詞典中,被定義為一種“通過停止與某人的所有交流,來突然中止與某人的關系的方式”。
想知道為什么有人會以“鬼”這種最糟糕的方式來終結關系嗎?來看今天的文章。
01
為什么有人,
會選擇一聲不吭消失?
首先,“鬼”,客觀上來說,是一種關系解散策略(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strategy)(LeFebvre, 2017)。
但不同于其他的策略,當它發(fā)生時,被“鬼”的一方并不能馬上得知發(fā)生了什么。
以至于他們被留在原地,苦苦思索和試圖理解對方的中斷溝通意味著什么,并且無法結束這段關系(Navarro et al., 2020)。
“鬼”,可以說是單方面地宣布一段關系“死刑“,甚至,不給被告任何解釋權。
據(jù)紐約時報揭露,知名歌手Rihanna就曾“鬼”過自己的約會對象Drake。
Rihanna說自己對Drake感到不適,所以拒絕聯(lián)系他,她甚至刪除了Drake所寫的,本應出現(xiàn)在她的音樂集中的歌。
“鬼”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它可以從程度較輕的社交網(wǎng)絡屏蔽,到中等程度的消息已讀不回,電話不接,再到程度較重的無法聯(lián)系上人,徹底消失。
豆瓣上就有一個話題——你經歷的社交ghosting。
上面就有網(wǎng)友們分享的各色被“鬼”經歷:
有同城一個月不見,消息十幾個小時不回;
也有屏蔽拉黑互刪三件套;
還有聯(lián)系不上人,卻出現(xiàn)在共友圈里,微信步數(shù)更新,游戲依舊在線。
通常,我們會認為“鬼“往往發(fā)生于正在約會,或是處在關系中的情侶之間。
但其實,“鬼”在各種關系中都有可能發(fā)生——無論是愛情,親情,同事還是友情。
甚至,心理學研究表明,朋友間的”鬼“發(fā)生得更多,更普遍,因為朋友間的承諾和期待水平相比其他關系更低。
同時,“鬼”朋友也更易被社會接受(Yap et al., 2021)。
電影《瑪麗與馬克思》中,身處大洋彼岸的瑪麗和馬克思,由于書信往來成了無話不談的筆友。
然而,當瑪麗寫信告訴馬克思,自己以他為案例寫了一本精神疾病治療的書籍時。
馬克思卻一怒之下單方面和瑪麗斷交了,從此他再沒有給瑪麗寫過一封信。
他憑空消失了八個月。而瑪麗,因為得不到馬克思的任何回音,而一蹶不振。
瑪麗就是被“鬼”了,她被毫無解釋地留在原地,生活變得難以為繼。
圖源:電影《瑪麗與馬克思》
那么,這些原本無話不談的好友,會選擇突然從我們生活中消失呢?
1、他們是關系中高回避的人
幼時和父母形成的依戀模式,眾所周知,會影響我們處理關系的方式。
這既可以是親密關系,也可以是朋友間的關系。
當一個人,在依戀模式中表現(xiàn)出了高回避的傾向,那么,他也很有可能以“鬼”的方式去回避關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和溝通。
他也更有可能以“鬼”來抽離(withdrawl)一段關系(Powell et al., 2021)。
我的朋友G就曾和我講述了一段發(fā)生在兩個回避型的人之間的友誼。
G和H在電影節(jié)上邂逅,于是一起看了三場電影,期間兩人都不發(fā)一言,空氣間卻氤氳著奇妙的默契。
后來,倆人交換了幾千字的書信,對彼此的過往都深有了解。
然而,H之前因為感情受挫,陷入過極深的抑郁,他也因此變成了一個關系中永遠的逃犯。
就在一天,他突然停止了和G的任何往來,這一消失,就是整整一年。
圖源:unsplash
但當H來主動聯(lián)系G時,聊了沒多久,這一回,G卻選擇做那個不告而別的人。
她說,她不習慣親密,不習慣承諾,別人的主動,在她看來是一種酷刑。
回避型的人,由于對關系本身的厭惡,選擇“鬼”來斷掉關系,是他們不得已的歸宿。
2、過去曾“鬼”或被“鬼”,讓他們習慣以此來處理關系
尼采在《善惡的彼端》中曾說過,“與惡龍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在“鬼”這件事上,也是同樣的。倘若一個人過去曾“鬼”或被“鬼”過,他也更有可能把“鬼”列為自己的常備選項。
一項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鬼“人的行為及其動機,和過去被“鬼” 的經歷呈現(xiàn)正相關(Navarro et al., 2021)。
恰如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所說,人們會在目睹別人的行為后會習得一個新的行為,就算他們是這個行為的接收方時也一樣(Bandura, 1977)。
譬如,當人們成為暴力行為的受害者后,反而會潛移默化地變成施暴者(Villora et al., 2019, Xiao and Wong, 2013)。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遭受了被“鬼”的對待,他也更有可能以此來對待他人。
3、潛在關系理念:成長型vs宿命型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潛在關系理念(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會影響人們是否選擇以“鬼”來對待一段關系(Freedman et al., 2019)。
潛在關系理念可以被二分為成長型(growth)和宿命型(destiny)。
宿命型的人相信靈魂伴侶,伯牙子期。他們認為一段關系不成功便成仁。
比起通過交流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適配度,他們更傾向于相信關系注定完美或是必然毀滅。
電影《大話西游》中,紫霞仙子就是一個宿命型的人,她的臺詞廣為人知:
“我的意中人是一個蓋世英雄,上天既然安排他拔出我的紫青寶劍,他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錯不了!”
圖源:電影《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
成長型的人則不然,他們相信好的關系,是“磨”出來的——
沒有人天生為某個人所生。他們認為關系會隨著時間增加而日益變好。隨著關系深入,彼此也會變得更加心有靈犀。
對于成長型來說,關系始終是可塑的,可以通過溝通和克服關系中的障礙來改善。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趙敏則不然,她是一個成長型的人。
她有一句話同樣深入人心:“我偏要勉強!”她始終愿意與張無忌克服愛情道路上的種種困難。
圖源:電視劇《倚天屠龍記》
如果一個人的潛在關系理念,是宿命型的,那么他更有可能通過“鬼”人來處理一段關系。
宿命型的參與者,在實驗中表現(xiàn)出了更多對于以“鬼”的方式處理關系的認同和偏好——
他們有63.4%的可能性認為用消失來結束一段關系是可以接受的;而成長型的人只有38.4%。
一種解釋是,宿命型的人,一旦認為這段關系不是完美適配的,就不想再去“浪費時間”,而是傾向于把關系速戰(zhàn)速決掉,即便是用“鬼”這種糟糕方式。
4、黑暗三聯(lián)高/低負責性的人
黑暗三聯(lián)人格在關于“鬼”的心理學研究中,向來是一個焦點。
它包括自戀(比如優(yōu)越,權力感,自私),精神病態(tài)(比如缺乏共情,冷酷和反社會)和馬基雅維利主義(比如操縱,憤世嫉俗)這三種人格。
研究發(fā)現(xiàn),黑暗三聯(lián)人格和認可以“鬼”作為一種關系解散策略的態(tài)度高度相關(Jonason et al., 2021)。
對于黑暗三聯(lián)特質明顯的人來說,他們并不太在乎被“鬼”一方的感受,相比之下,他們更在乎自己當下的心情和目標的實現(xiàn)。
因此,他們會選擇“鬼”這種對自己便利,卻帶給對方巨大傷害的離開方式。
大五人格中,盡責性較低的人,也同樣容易做出不辭而別的行為(Malouff et al., 2014)
盡責性較低的人,相對較少受到社會規(guī)則約束,他們更有可能突破現(xiàn)有的關系解散范式,不去顧及關系中應有的理解和承諾,而隨隨便便地抽身一段關系。
02
被“鬼”
會有多受傷?
1、長期的反芻,侵入性想法
對于被“鬼”一方而言,他們永遠有一部分被滯留在了那段經歷中。
心理學研究指出,“鬼”等同于一種社交排斥以及冷暴力行為,也就是說,他們會給接收方帶來長久的心理創(chuàng)傷(Pancani et al., 2021)。
這種創(chuàng)傷倘若沒有完全處理,就會在潛意識中留痕,并長久地在你的意識中出現(xiàn)。
我的朋友T在大學,就被朋友“鬼”了。從那以后,她再也沒有從當時的痛苦中逃離出去。
她反反復復地想起當時朋友對她不予理睬的情景,她去問了朋友很多遍,但是沒有任何回音,明明她們在一起上課,她卻覺得對方好陌生,好可怕。
她打電話給我,絕望地哭了,說自己永遠都不可能走出來了。
她說,她后來日夜都在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想著想著,頭痛到無法集中精神。
她還說,她總是會夢見朋友,但夢里朋友永遠只留給她一個冷漠的背影。
朋友T就深受被“鬼”后反芻的痛苦。
2、不確定性
被“鬼”最糟糕的一點就是,“鬼”人方(ghoster)并沒有給被”鬼“方(ghostee)任何理由和解釋。
他是一種單方面的解除關系,被鬼的一方并沒有任何知情同意權,甚至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這會給人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Yap et al., 2021)。
這種不確定性對于個體來說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人類本能上而言,就需要認知閉合(cognitive closure):
也就是說,人們總是需要對問題有一個答案(Kruglanski & Fishman, 2009)。
這種不確定性,一方面讓人更容易產生抑郁,自責等消極情緒;
另一方面也讓人更容易在下一段關系中疑神疑鬼,產生種種信任危機。
一項研究中(Holmes, 2022),當曾經歷過被“鬼”的年輕人被問及當時的感受時:
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及,有答案都比沒有任何答案要好(“Something Would’ve Been Better Than Nothing”)。
3、孤獨,無助感,以及對生活不滿
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被“鬼”會讓你變得更孤獨,更無助,對生活更不滿(Navarro et al., 2020)。
被“鬼”的經歷會讓人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同時,因為無法求得被“鬼”的真實理由,個體會感受到一種持續(xù)的無助感。
他們會傾向于泛化這種得不到答案,解決不了問題的情境,認為自己就是無知無能的。
在電影《瑪麗與馬克思》中,瑪麗因為被馬克思突然斷聯(lián),她的人生徹底陷入了泥潭。
圖源:電影《瑪麗和馬克思》
不但她的學術上毫無進展,她對生活也徹底失去了興趣。她日夜頹廢不堪,萎靡不振,連深愛她的丈夫,也離開了她。
被“鬼”,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其實絕非如此,它恰如其他社交排斥的行為,很有可能對我們的生理心理帶來巨大的創(chuàng)傷。
03
如果你
被斷聯(lián),該怎么辦?
1、停止自責的想法
當被“鬼”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很多人下意識可能會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
于是就開始了一系列的自我懷疑,甚至是自我責備。
然而,當我們莫名其妙被消失了,第一件事也是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學會不再試圖為對方消失這件事向內歸因。
人們有歸因的本能,但是這一次,你需要做的是,不要從自己身上找理由。
無論對方是出于什么樣的理由失蹤,這都不足以成為你責怪自己的理由。
有時候,可能失蹤時他們自己的一些個人原因,就算有時候,他們失蹤是出于對你的一些不滿,但是他們選擇了”鬼“這個最惡劣的方式,而非溝通,他們也不值得你去為他們自責。
2、不再尋找一個答案
被”鬼“后產生強烈的不確定感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現(xiàn)象。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個時候他們會想去尋找答案,想去聯(lián)系那個”鬼“自己的人,來獲取一個解釋。
但要知道,既然他們已經表現(xiàn)出了不愿交流和溝通的態(tài)度,他們就已經拒絕了你要一個答案的請求。
這個時候你需要停止尋找答案。你需要試著把這件事當成一個客觀事實,不帶批判地去接受。
你可以試著這么做——找出一張紙,試著把你的經歷用不帶情感色彩的方式記錄下來。
這會有助于你更快地從被”鬼“這件事帶來的消極感受中走出來。
3、講述自己的經歷
你可以嘗試和善于傾聽,不會批判的朋友講述這件事。
講述故事本身其實也是一種治療,心理治療中的敘事療法(narrative therapy)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在和朋友講述的過程中,你也可以從敘事中重新建構起對這件事的認知,這也會幫你更快地走出來。
此外,和朋友交流也增強了你的社交支持系統(tǒng)(social support system)。
被“鬼”之后的孤獨感和無助感也會在交流中有所緩解。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162 測試
立即測試
974 測試
免費測試
355 測試
立即測試
658 測試
立即測試
254 測試
立即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