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的時候,我的同桌是一個雙手有6指的小男孩。他挺沉默有些倔強,大我1歲。他被一對膝下無兒無女的老夫婦撿來,當成孫子養(yǎng)大。身邊的小朋友會對他進行言語議論,議論他的六指,議論他被撿來的身份,議論他的“爺爺奶奶”實際是他的“老爸爸老媽媽”。因為同是被議論的小孩,有些時候看他被說,心里也心生不滿。他會在我被說的時候回嘴幾句,我也會在他被說的時候回嘴幾句?;刈觳⒉荒芙鉀Q問題,更多的言語議論包裹開來。他開始會跟同學打架,從而反抗,我也會學習打架,不過我打不過,只能忍受。他在頻繁打架后,被勸退。我體會到的是強烈的屈辱感,因為知道他為什么打架,他只是想要憑借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而已。但是作為一個小孩,我無能為力。之后他轉到另一個學校,傳言越來越猛烈。我只是默默聽著看著,直到受不了那些沉重,選擇逃開,對他的事情不聽不看。
再收到他的消息,又是傳言。在一年級時聽他附近的同學說他的“老爸爸老媽媽”又撿了一個被遺棄的小女孩,說那個女孩不像他那樣有“殘疾”,他會被遺棄。出于對他的好奇,回到家我問奶奶是否有這回事。奶奶繪聲繪色跟我描述那對老夫婦在天寒地凍的天氣撿到女孩的過程。我心里對傳言的恐懼慢慢增加,害怕他被遺棄和不公平對待。最后一次聽到他的消息,是在三年級。他同院子的鄰居小朋友說他家出事了,他把那個小妹妹溺斃,之后不久整家人消失。
那段時間周圍的大人們都在議論這件事,猜測他這么做的原因。聽了無數(shù)人的議論后,拼湊出來的事件是:對門一個和他“老爸爸老媽媽”經(jīng)常因為一些事情吵架的孤寡老頭,以及旁的一些鄰居,經(jīng)常私下笑嘻嘻的問他“你爸媽現(xiàn)在有了小妹妹了,不要你了,這個妹妹那么乖,你一點都不乖。”他嘗試回嘴,但是不久后,他的“老爸爸老媽媽”去農忙,剛好他周末放假,讓他照顧小妹妹。再回到家時,那個小女孩溺斃在水缸里。傳言和各種猜測,從此彌散開來。事件發(fā)生不久后,那對老夫婦帶著孩子搬家了。
我不相信流言,但是心里感覺很復雜。于是帶著心里的疑問,我偷偷去他家門口轉悠了兩三次,他們家已經(jīng)搬空,從此他徹底消失在我的物理世界,活在我的心里。這些感覺在小時候變成憎恨,憎恨那些胡說八道的小朋友,成年人。我很疑惑年紀那么小的小朋友為什么會出口傷人?伴隨著事件的發(fā)生,我心里留下無法言說的疑惑和悠長的堵塞感,我有很多好奇,也有很多恐懼。我嘗試過去理解這些現(xiàn)象,通過我所學習的理論。
學精神分析,讓我知道了從心理動力的理論角度來說,霸凌的現(xiàn)象是一方把自己的憤怒敵意投射到另一方身上,加以霸凌。另一方接受對方的霸凌,默默忍受。霸凌方通過霸凌對方讓自己獲得一種“我優(yōu)于你”的虛假價值感,而被霸凌方認同了對方的投射,認為“你強過我”,故而無力反抗或是強力反抗的兩種表達形式。
知道一個有力量的人,不必通過霸凌另一個獲得身份確認感,恰恰是因為沒有身份確認感,才會去霸凌別人,證明自己的力量。而能夠忍受強烈痛苦的人,感覺到自己無力,可是在忍受痛苦的過程中,實際他是有力量的。霸凌方霸凌的是自己的無力,被霸凌方通過忍受在耐受無力。真正沒有力量的人,無法耐受痛苦,所以也是在通過耐受無力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強大。
從鏡像理論中知道了霸凌方與被霸凌方像是一體兩面的鏡子,雙方在應對無力感的態(tài)度上都在證明自己有力量,前者通過霸凌他人來證明,后者通過我耐受,我可以解決來證明。他們透過對方,看到自己的恐懼??謶直环穸ǎ謶譀]有力量,恐懼自己的弱小。
只是,雖然我知道了這些,但是我感覺還不夠,不夠清晰。理論分析,是把自己置于旁觀的角度在看事件,理性出來時,和自己的感覺就保持了一定的距離。用隔離的方式,并不足以消解我內心的疑惑。
理論雖然解釋了現(xiàn)象為什么發(fā)生,但是發(fā)生霸凌現(xiàn)象,僅僅是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事情嗎?我也很好奇,看起來我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這個小男孩的事情為什么讓我印象那么深刻?
再仔細體會,我發(fā)現(xiàn)在他身上我看到同是被霸凌的自己,我把自己內心的恐懼,一并投射在他身上。 害怕被遺棄,害怕被攻擊,害怕流言,害怕無力本身。通過關心或是同情他,將他錨定放置在一個“很慘”的位置上。我通過只是看他,來處理自己應對不了的沉重感,和自己的處境。
小孩子力量有限,我會這么投射,他身邊的其他那么多力氣比他大的人,也在做這件事!通過流言這把無形的刀,把無數(shù)其實是自己很慘,但是卻往外投射成他“很慘”的方式給到他。也就是,他承擔著一群人自己承受不住的慘烈與沉重,以“他很慘”的話語展開建構。
當他的父母把自己面對不了的“六指”帶來的感覺消化,便通過遺棄他來試圖處理這些感覺。他的生命軌跡從出生開始便被自己的父母遺棄的行為打上了標簽,底下是羞恥感與面對不了沉重感。這像是寫文章或是發(fā)言標記了#話題,吸引同是他父母類的人向他靠近。
想起這些,是因為看到以下這類新聞。本來只是想理性分析,但是理性分析并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能化解心中的惆悵。
在當代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學校被霸凌的現(xiàn)象慢慢被大家所關注,從現(xiàn)實層面分析,看起來發(fā)生的原因有:
學校管理不當,
2.霸凌學生的學生人格缺損
3.被霸凌學生的家長未提前教會孩子有效的保護自己
4.孩子隱忍內向,不能有效反抗。
從現(xiàn)實層面避免霸凌事件發(fā)生無非是:
1.學校設立自我保護的相關規(guī)條;有效規(guī)避霸凌的現(xiàn)象。
2.對于學生之間的沖突,進行心理干預,調整雙方的心理困境。
3.家長需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對孩子的每次求助都需要重視,不然會養(yǎng)成孩子不敢求助的心態(tài)。培養(yǎng)孩子的現(xiàn)實應對能力。
4.孩子學習相關的規(guī)則,合理應對霸凌現(xiàn)象,建立對外界的信任,遇事進行求助。
做到這些就能規(guī)避霸凌的發(fā)生嗎?也許我們還是得看清楚,這些事情是怎么發(fā)生的,才好規(guī)避。
很多來到咨詢室進行心理咨詢的孩子們,都存在類似的困境。當一個孩子在家中是被喜歡的,他出去社會面對他人時,對他人的喜歡感覺到很自然,對他人不友好的行為自然會排斥。而一個孩子在家中感覺不到被喜歡尊重等感受,他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自然地接受他人不友好的行為,雖然感覺上不對勁??墒菂s很難為自己去發(fā)聲,也難以堅持在自己的立場上,去保護自己。他們很容易被“我就是會被欺負、不友好對待、不被愛、攻擊、我不好”等等的內在聲音所覆蓋,因為這是長期在與家人的互動中,他感受到的。
孩子的內心過程,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是極重的,所以父母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會極大程度影響孩子的內在互動模式。原生家庭之中孩子與家人的互動模式,就是他們與人相處的互動基礎模型。如果要避免霸凌現(xiàn)象,就需要回到本質上來,從力所能及的根源上來調整,在原生家庭的環(huán)境下功夫:
1.給孩子建立一個安全成長空間的同時,教會孩子如何自保,使用規(guī)則,如法律與道德規(guī)則。與孩子建立足夠的信任關系,讓孩子在發(fā)生緊急事件時,敢于求助。
2.以相信孩子的態(tài)度,去幫助孩子建立內在自信,從此孩子就會對自己生出自信,能夠區(qū)分那些攻擊性的投射,并且不認同,從而不陷入關系糾纏的漩渦。
3.與孩子在關系中建立尊重的關系基礎,讓孩子體會和諧的關系是怎樣的,以便讓孩子在對外的人際關系中,能夠規(guī)避“遇人不淑”的現(xiàn)象。
4.不打壓、指責、貶低、否定孩子,不然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判斷,從而在面對外界不同的聲音時,迷失在他人的話語中,陷入內耗,懷疑自己,而被精神pua。
5.面對事情時,就事論事,不泛化。比如不能因為孩子一次成績變化,就跟孩子說:“你不行”“怎么才這點”“我白養(yǎng)你了”“廢了”“一無是處”“笨死了”等等一系列否定他這個人的話語。
6.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意識,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覺。當孩子和自己的想法及感覺不同時,客觀的探討,不強行要求孩子順從。如果要求孩子順從或是聽話,就等于在壓抑孩子的真實感受,并且習慣這種互動。從而與人相處時,當對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孩子也會順從。
7.不以暴力對待孩子,精神層面的暴力,或是言語層面的暴力。這兩種狀態(tài)都屬于侵犯孩子的邊界,孩子容易習得與之相同的方式去與人建立關系-傷害他人,或是認同與自己就是會被傷害的,吸引他人來傷害自己。
如果在培養(yǎng)孩子時能夠做到以上幾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人際關系的邊界意識就會比較清晰,能夠規(guī)避對他人不恰當投射的認同,明白自己應該被怎么對待,以及怎么對待他人。
也有部分家長疑惑,我自己小時候可比他們慘多了,他們怎么這么脆弱?
這就是問題本身,當家長存在這個疑惑時,在用自己和孩子進行比較。這就像文頭的那個六指小男孩被對待的方式,身邊人以一種“我比你厲害,你太弱”的投射在進行對他的攻擊,否認了他獨一無二的主體性。這些感覺是微妙的,正如如果我們自己的老板或是父母,說這類話,我們感受也會不舒服一樣。而我們的父母,也曾經(jīng)做過這類事情,所以我們很自然的會吸納他們的態(tài)度,用來對待自己的孩子。這便是無意識代際傳承的效果!也是我們需要格外留意的地方,很多時候是在無意之中促成了一些事件的發(fā)生,而不是本意想要這么做。代際傳承會在無意之間就傳遞下來,形成一種“我還是變成了我所討厭、懼怕、不喜歡的人”的現(xiàn)象。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被喜歡、支持、尊重...
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社會,比較似乎成了一種快速從人群中確認自己的方式??墒沁@種方式是通過被踩踏或是踩踏他人建立的,如空中樓閣,脆弱不堪。也許我們都需要反思的是:
一個人成績好,就代表整個人嗎?
一個人有缺憾,就代表這個人不行嗎?
我想最為寶貴的態(tài)度,也許是發(fā)現(xiàn)自己就算有某個看起來是脆弱點的地方,也能夠接納自己。尊重他人的不同,也尊重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軌跡。當我們都能接受他人有他人的韻味及獨一無二的生命動態(tài)時,才算是篤定的堅守在自己的位置上,開出自己的花。這便是最真摯的確認!
亦:我們不必成為任何人,只需要成為自己,這就是最好。
聲明: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wǎng)絡,我們不做任何商業(yè)用途,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lián)系,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lián)系我們,聯(lián)系方式請點擊【侵權與稿費】。
微信群
最新測試
2395 測試
免費測試
741 測試
立即測試
323 測試
立即測試
895 測試
立即測試
341 測試
立即測試